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可达性是指克服障碍到达指定地点的难易程度,资源可达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可达性。通过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机制,提取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交通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等九种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资源。根据资源的流动性特征,将这九种资源划分为固定资源、可变资源和流动资源三种类别。分别从公路、铁路和航空三个方面计算了交通资源的可达性,依据交通可达性计算结果进一步测算了其他八种资源的可达性。研究了各种资源可达性的测度方法,并且以贵州省为例,从县域层面上测算了贵州省各地的资源可达性,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培育特色小镇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也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双循环发展模式下为小城镇发展提供的新定位、新机遇与新挑战.以湖北省国家级与省级共计46个特色小镇作为研究对象,在分类探究的基础上,借助矢量交通路网进行网络分析与测算,测度并识别空间分布结构,并对地区和特色小镇的可达性指标进行了测度.主要得...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6,(30):160-161
一个城市公园水平的高低不单单取决于公园的数量和规模,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该城市公园布局的合理性和公园服务效率两个方面。因此研究公园可达性是评价一个城市公园服务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主要从公园可达性分析方法以及不同城市类型的公园可达性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分析,对以后城市公园可达性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区位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平华  于波 《城市问题》2006,(8):15-20,37
回顾了中心地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城市区位的相关研究,包括对中心地理论的修正与检验,基于该理论的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模式研究,及其在聚落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等;总结了空间结构理论对城市区位研究的拓展,以及基于城市区位理论的城市形成发展动力相关研究;对城市区位相关研究的趋势和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陈曦 《价值工程》2010,29(18):250-250
首先阐明了做好重大危险源选址的重要意义,主要探讨时空可达性分析在重大危险源选址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大部分国家政府和学者都在鼓励通过规划和发展高密度的单中心城市来提高交通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当给定城市内部与城市间的人口分布,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因为平均通勤距离的缩短而更加环保。然而,当考虑到高人口密度会改变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模式时,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相互作用,发现提高人口密度的政策同时也会影响到商品价格、工资和地租,从而鼓励厂商和劳动力的迁移,而这种城市体系的经济地理重塑过程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交通污染。一项针对单中心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政策在多城市的区域尺度下产生的空间均衡效应可能是不利于生态环境的。  相似文献   

7.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究交通可达性提升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78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Meta-RDM模型测度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将其作为衡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并采用SARAR模型验证了可达性提升对不同层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差异。研究发现:城市间交通可达性提升会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作用路径不同;可达性对普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通过提升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水平,进而提升技术进步来实现的;可达性对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通过促进资本要素及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进而提升技术效率值来实现的。另外,财政支出占比指标会显著影响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利于普通城市的技术效率提升,不利于中心城市的技术进步。在交通可达性提升的背景下,不同层级城市应有不同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京沪高速铁路沿线23个站点城市,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潜力模型等测算2009-2011年站点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和效率水平,并利用日可达性的理念构造了经济小时圈,重新划分主要城市的半小时、一小时、三小时圈所覆盖地级城市数目并揭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福建省区域系统的开放性,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利用TransCAD软件对福建省公路网的可达性进行计算,并分析可达性空间格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李子薇  胡凯 《价值工程》2020,39(1):67-72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可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文中利用甘肃省1999-2018年各城市间最短旅行时间以及GDP、常住人口等数据,计算得出交通可达性作为表征交通基础设施的指标,并基于Arcgis克里金插值分析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以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值量为基础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G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甘肃省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增值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探寻甘肃省产业发展的规律,并据此得到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文中以新的交通环境为背景,对湖南省主要城镇的可达性进行分析,并采用互动效应及动态关联法分析城镇可达性的变化对区域物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首都圈区域空间就业分布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分区县18个行业的就业人口数据,以局部空间自相关G系数为衡量标准,对首都圈120个地理单元的就业热点即集聚中心进行判定,分析首都圈的区域空间结构。运用SOFM神经网络聚类对区域内分区县的行业门类进行聚类,探讨首都圈内部各城市职能分工以及首都圈经济结构及空间组合特征。研究表明:首都圈呈现‘一主一次’双核、一廊、七中心的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北京和天津在区域内具有综合性服务职能,河北七地市的中心城区职能各有侧重,但都具有地区性中心的职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分析河南省运输结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析大宗货物“公转铁”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从提升铁路运输市场吸引力、实施工矿企业差异化管理、加大政府引导力度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的正逆向措施,打造绿色高效现代物流系统,更好服务交通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5.
16.
Family firms commonly prefer internal funding and retention of control.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however, equity investments from outside the family can be a relevant alternative source of capital. To facilitate further knowledge about the interaction of family-owned businesses and external equity investors, the present work reviews 42 studies and suggests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Results reveal that extant studies focus mainly on five key areas—corporate finance, contract design and collaboration, succession and exit route,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Moreover, the paper discusses various gaps in the extant work and presents three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a detailed manner. These include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vestors in the context of family-owned businesses, an investigation of minority investor exits from family firm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vestors on family firm boards. All in all, the findings can guid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is emerging field of research and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7.
Management Review Quarterly - Substantial efforts have contributed to overcome the scarcity of research on hidden champions. Nevertheless, literature has yet missed to compile a comprehensive...  相似文献   

18.
The failure of top-down imposed institutional reform for metropolitan areas in the western world has called for new conceptions of institution-building. A bottom up, governance type approach is now considered in various countries which focuses on flexible, voluntary and partnership elements of collective action through which institution is no longer considered as a ready-made object but as a process. A large part of the literature insists up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approach through the search for consensus and highlights its internal elements as conditions of success. However, this conception forgets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dimensions of institution-building and, consequently, the likely conflicts and obstacles unresolved by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aking a few western urban areas as examples and questions the apparent success of the ongoing metropolitan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