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慧 《国土经济》2008,(1):46-47
2007年11月21日第三届东亚峰会在新加坡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东盟10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6国领导人共同出席,本次东亚峰会讨论的主题是气候变化问题,体现了东亚共同促进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建设一个和谐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东亚的努力。为此,这次峰会签署并发表了《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在《新加坡宣言》中,16国领导人承诺:加强在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全球瞩目的首届东亚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开幕,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16个国家与会。历时仅3小时的峰会,成果是:与会者作出决定,今后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这样的峰会,就贸易、安全、能源以及战胜贫穷等问题展开讨论。[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资讯     
《长三角》2009,(11)
东盟系列峰会闭幕中国向东盟提供150亿美元信贷在签署了一系列文件、发表了多份声明之后,第十五届东盟峰会及东盟与对话国系列峰会10月25日在华欣正式闭幕。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个对话伙伴国的领导人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一系列峰会,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粮食和能源安全、防灾减灾、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交流,并就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4.
2013年10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上指出,中方建议尽快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推动双方在货物贸易等领域采取更多开放举措,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中国还愿与东盟一道,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深化本地区的经济融合。文章分析了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发展存在问题,而法人存在型服务贸易是目前最主要的服务出口方式,提出提升FDI,带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3年10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上指出,中方建议尽快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推动双方在货物贸易等领域采取更多开放举措,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中国还愿与东盟一道,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深化本地区的经济融合。文章分析了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发展存在问题,而法人存在型服务贸易是目前最主要的服务出口方式,提出提升FDI,带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东盟与东亚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成为焦点。事实上,尽管东亚未能实现经济联合,但以区域内贸易和相互投资的扩大为基础,东亚各国的经贸关系得到迅速发展,相互依存关系也日趋密切,已经形成了实实在在的东亚经济圈。从地缘政治和地区性经济集团的角度看东盟具备了领导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能力,东盟和东亚主要国家也都认识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意义,以东盟为枢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整个东亚为保障和出口促进所必要的市场一体化成本削减收益,必须实现相当程度的政策深化,以克服区域内的非关税壁垒和市场分割,进一步促进要素的无障碍流动,消除伴随宏观经济差异而来的解体威胁和不可预测性。东盟应当加快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建立更为广泛的东亚结构,为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中,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兴起,华商成为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因此,构建东盟华商与广西区域经济信息系统,能够发挥东盟华商网络对整个东南亚国家的经贸信息辐射与联动作用,能够发挥广西在中国与东盟中的经贸信息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从而实现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东盟通过“10+3”和“10+1”等机制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由于东盟自身条件的制约,由其主导的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现状是暂时的、不稳定的。本文从综合实力视角对东盟和东北亚进行比较,最后得出从长远来看东北亚大国应当掌握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权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经营者》2013,(18):60-61
在东亚汽车市场中,东盟将继续增长;而为了在这一地区获得成功,外国企业将不得不考虑在该地区制定特殊的战略 我最近突然发现一件事——当大多数业内人士演讲、撰文或是讨论东亚汽车市场时,似乎有一大块区域被排除在考虑之外,这就是处在东亚南部角落的东盟,即东南亚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现在这个团体有1O个圆家,各国国家工业化程度不同,政府的组成形式也各不相同,语言与文化也大相径庭——从这些方面来说,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共同点。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愿望,共同努力实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东亚(包括东盟和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关联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加强东亚货币合作,构建东亚单一货币区是大势所趋。文章对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和我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资讯     
<正>天下World第八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召开10月21日,以"深化区域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幕式上发表了《深化合作共同繁荣》的讲话。本届峰会紧扣自贸区,设置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先进技术、服务贸易、魅力之城五大专题,  相似文献   

12.
《物流科技》2011,34(2):I0004-I0004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在第七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经贸与物流合作论坛上表示,我国金融物流业务十年来发展迅速,呈现出六大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雷霆生 《经营者》2013,(9):60-61
在东亚汽车市场中,东盟将继续增长;而为了在这一地区获得成功,外国企业将不得不考虑在该地区制定特殊的战略我最近突然发现一件事——当大多数业内人士演讲、撰文或是讨论东亚汽车市场时,似乎有一大块区域被排除在考虑之外,这就是处在东亚南部角落的东盟,即东南亚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现在这个团体有10个国家,各国国家工业化程度不同,政府的组成形式也各不相同,语言与文化也大相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简称东盟“两会”)是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首府南宁举办。文章围绕东盟“两会”期间的用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气象服务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评估,为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于今年11月3~6日在广西南宁市举办,同期还举办了中国-东盟商务和投资峰会.三会同办,层次高,国际性、综合性强,特色鲜明,内容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洽谈、高层论坛和文化交流等.其中,投资促进活动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东盟商务和投资峰会的实质性延伸.投资促进活动的内容包括投资合作展示、投资合作推介与洽谈、投资合作签约.  相似文献   

16.
中日韩经济合作区的构建进程的突破,对于东亚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以往东盟自贸区主导的东亚经济合作的格局产生巨大冲击,迫使东盟放弃联合区外力量制衡中日韩的目的,东亚最大的经济体联合,将对东盟形成示范效应和压力效应,迫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加到东亚经济整合的进程中来。  相似文献   

17.
会展信息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12(B09):110-111
2007 CeMAT ASIA全新奉献物料搬运的创新和自动化;首届中国民营物流发展峰会在沪召开;东盟十国积极响应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与东盟中小企业投融资合作框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北京首届东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与投资高层研讨会达成了"促进中国和东盟中小企业交流与合作、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探索多种形式,多层次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等多项共识.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北京共识",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我国与东盟中小企业投融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吃惊地发现,东亚地区距离东亚合作呼吁的"东亚共同体"的目标不是近了而是远了。总的来说,有两大因素导致东亚合作的势头遭到弱化,它们分别是东盟和美国。目前东盟的"东亚"认同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持续下降,退回到强调自身的"东盟地区共同体"而非"东亚共同体"。美国自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宣称其全球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全面介入东亚合作。然而美国新的亚太战略  相似文献   

20.
2008年,面对各方面的挑战,八桂儿女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夺取了抗冻救灾的全面胜利,成功承办了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成功举办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广西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展示了广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树立了广西对外开放的新形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亮点。面对2009年,八桂儿女继往开来,谱写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