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感光材料生产消耗大量的白银。据有关资料介绍,1979年美国感光材料生产消费白银2675吨,占当年白银总消费量的42%。在感光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产生一系列含银废料,这些废料主要有废定影液、冲洗水和爆光胶片及报废胶片。这些废料都含有不同数量的银,是一类回收银的重要资源。因此,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从这类废料中再生银的工  相似文献   

2.
白银是当前世界和我国都十分短缺的贵重金属之一,我国用于感光材料的白银有三分之二进入定影液中,因此,开展好从废定影液中回收白银的工作,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经济意义的工作。采用电解法从废定影液中回收白银是一种先进的工艺,国内外对此都进行过大量的研  相似文献   

3.
白银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贵金属,尤其在摄影感光材料上需求量很大。在摄影过程中片基上形成影像的银并不多,80%以上的银进入定影液,因此为了减少银的消耗,从废定影液中回收银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山水  白旅 《西部论丛》2004,(9):30-31
历史上的白银白银是一块宝地,早在汉代就有采矿业。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松山之南,矿炉20座”,采矿点30余处,开采人员盛时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官方在距市区10公里处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白银厂。白银缘此而得名。白银历史  相似文献   

5.
全世界每年生产感光材料所消耗的白银在工业用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1984年世界的工业用银为11382吨(366百万盎司),照相工业消费量4696.55吨(151百万盎司),占工业用银量的41.26%。同时,照相工业用银正在逐年增加。我国在这方面的用银超过100吨。这些感光材料在洗印过程中有70%以上的银溶解而进入废定影液。因此,从照相废液中回收银一直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并进行过许多的研究。从定影废液中回收1吨银的成本费约  相似文献   

6.
世界白银供需双增1997年世界白银开采将出现自1980年以来的第二个高潮,开采量将达到57亿盎司(1980年白银的开采量为5865亿盎司)。主要白银生产国的产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墨西哥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生产国,它去年的白银开采量为7500万盎...  相似文献   

7.
白银的知名度与发展速度越来越猛,她的发展之道引起许多行业的关注,终于形成了让人惊奇的“白银现象”。“白银现象”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原市委书记韩修国(现为甘肃省副省长)提出的“三不三互”原则。现在,“白银现象”已波及全国。仅仅几年时间,紧跟“白银现象”悄然崛起的白银铜城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又在  相似文献   

8.
胥建明 《发展》2011,(9):62-63
如何避免矿竭城衰困境并成功实现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最大难题。本文以有色冶金城市白银为例,通过分析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成效与不足,以期探索其今后积极有效实现转型的可选之途。  相似文献   

9.
何军民 《发展》2010,(3):29-29
2007年兰州市提出了“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建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弘扬兰州精神并发挥其社会价值。 一、兰州精神是独特优势区位的融合 城市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应该首先立足于其特定的区位优势因素。西部重镇兰州和资源转型城市白银最大的优势区位因素是黄河穿越兰州、白银两市400多公里。  相似文献   

10.
金岩石 《新财经》2005,(3):16-17
藉长假之闲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白银谷》,该片、以山西太谷的康家票号为主线演绎了当年盛极一时的中国金融业。曾有文人惊叹:当年山西是中国的华尔街;也有史料记载:当年山西的“祁太平”(祁县、太谷、平遥)一度聚积了全国白银库存八成以上,史称“白银谷”。  相似文献   

11.
在对影响传统中国货币行用的若干理论关系进行澄清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审视了明代货币体系的“白银化”,认为它并不纯粹是钞法、钱法失败的产物,而是由宋代以前传统的铜钱体制向银、钱、钞并行的多元格局转变过程中的波折。同时,明代的财政白银化对民间的白银行用虽然有挤出效应,但也增强了白银的货币属性,存在不可忽视的溢出效应。因此,白银化和货币化是明代经济中两个并不对立乃至可以相互促进的趋势,而由白银化推动的货币化最终为货币多元化在清代的成熟提供了条件,货币深化以及与之相伴的金融发展也揭示了明清经济正逐渐进入一个不一样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2.
在对影响传统中国货币行用的若干理论关系进行澄清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审视了明代货币体系的"白银化",认为它并不纯粹是钞法、钱法失败的产物,而是由宋代以前传统的铜钱体制向银、钱、钞并行的多元格局转变过程中的波折。同时,明代的财政白银化对民间的白银行用虽然有挤出效应,但也增强了白银的货币属性,存在不可忽视的溢出效应。因此,白银化和货币化是明代经济中两个并不对立乃至可以相互促进的趋势,而由白银化推动的货币化最终为货币多元化在清代的成熟提供了条件,货币深化以及与之相伴的金融发展也揭示了明清经济正逐渐进入一个不一样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3.
张智全 《发展》2012,(4):45-46
作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白银既有"日出斗金"的历史辉煌,更有赓续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黄河文化是白银文化之根。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占甘肃段的58%。从古代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到现代工业的崛起,从昔日水车轮转到闻名世界的高扬程提灌,无不与黄河紧密相连,区内星罗棋布的彩陶、  相似文献   

14.
朱敏  雷娟利 《中国经贸》2010,(10):76-77
明后期,白银通行于全社会,占据了货币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一个客观事实。由于白银功能的扩大和流通的需求,社会对于白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银矿的开采无疑成为了当时获取白银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当时云南的银矿量也使之成为了银矿开采的重要基地。银矿开采所需的人力、物力促进了明朝云南地区经济显著发展,也正是云南矿冶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从而带动了货币的大量流通,最终促进了云南商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金、白银是国家短缺的贵重金属,素有“百金之王”的之称。它不仅有明亮的金属光泽,不怕酸碱,而且还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很高的化学稳定性。如果把一两纯金锤成薄片,能贴满九平方米的面积;一克银可拉成一千八百米长的细丝。所以黄金白银具有多种独特和良好的性能,在生产和国防科研及人民生活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云南过去金银回收是个空白,不少以金  相似文献   

16.
贵金属白银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史研究高度关注的对象之一。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已从财政史、货币史、社会史等视角对中国历代白银的使用情况、功能发挥、政策变迁,以及其与贡赋经济、国家财政转型、传统经济近代化,乃至世界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有过深入探讨,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尽管如此,学界对于我国历史上白银与货币问题的解读和认知仍存有不少争议,值得做出进一步的考察和审视。触及“货币”这个最基本的核心概念,我国历史上的白银究于何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白银演化路径与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本位制、财政与货币制度体系以及国家信用的建立有何关联?基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上述问题所蕴含的发展脉络和内在促动机理已有先行阐释,逐渐形成了白银货币化、货币白银化、统计银两化等命题,以及白银本位、以白银为中心、银钱并行、银钱复本位和货币分层等论断。学术之争议体现出不同货币理论流派在中国货币经济史研究中的碰撞,也格外提示学者们在关注历史上不同货币类型和流通内容的同时,结合、吸纳与贯通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最新的货币理论研究成果颇为重要。与此同时,如何更为客观地评价明清时期的白银演化对于赋役、财政和社会变迁的正负面深远影响?白银在其他不同历史时段、不同地域呈现出何种分布特点和流通实态?历史上的白银演化对我国整体经济制度变迁路径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不同历史时期货币思想的传承与革新?中西方比较研究视野之下,我国货币金融演进的轨迹有何独特之处,其在中西方大分流的产生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近年来,学界对白银问题在微观实证层面又有不少新的探索和突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明清货币史、财政史的认识,也冲击着我们对于明清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一般认知。但如何理解这些“新”的事实,并从理论层面加以阐释,学界尚未形成共识。或许歧见频出、百花齐放,是学术思想的重大突破正在酝酿中之征兆。为了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化,本刊特约请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白银问题专家,集中讨论上述富有争议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期刊发了万明、陈锋、彭凯翔、燕红忠四位先生的大作,岸本美绪、黑田明伸、邱永志三位先生的论文将于2020年第1期刊发。  相似文献   

17.
隐藏在苗族银饰里的秘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燕 《中国西部》2009,(1):110-113
上百年来,为什么白银会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苗族人又为何要用白银来装饰自己?苗家女子盛装披银,项戴数个镂花银项圈淹没嘴鼻,胸前佩挂大而重的银锁,腕间携戴数对不同样式的银手镯。她们要比试谁的银装最重、最大、最多,获胜者将会成为芦笙场上所有小伙子追逐的对象,这一切是因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白银自出现之时起,就和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体上来看,白银从金属矿产到作为等价物交换再到货币化的过程是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白银货币化是从唐代开展。白银这一角色的转变和当时的历史时期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丝路贸易,目前已经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唐代白银货币化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文章开展"唐代白银货币化与丝路贸易"主题的分析,尝试探讨唐代白银货币化与丝路贸易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白银调研时希望白银要担当起三个重大责任,这既是对白银工作肯定。也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对白银跨越发展谈一些认识,希望能对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元明以降,白银逐步成为举国上下的基准货币,深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演进路径。围绕白银货币化至货币白银化的历史源起、动态过程、促动机理及影响评价等问题,学界存有广泛争议。本文认为在宋金元时期白银货币化向货币白银化的演进过程中,中国货币体系经历了“铜钱基准”的陵夷并转向“白银基准”的内在变动过程。宋金时期白银在“铜钱基准体系”中的作用不断上升,金元之际白银价值基准地位初步确立,为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明代白银通过均则折纳、加耗、折价等形式成规模并结构性地嵌入贡赋体制,并与民间市场上的白银替代一道形成了难以逆转的货币白银化态势。对于中国以银为核心基准的近世货币结构而言,结合信用制度的角度可以看出,在西欧新兴国家信用日益聚合的趋势下,中国社会呈现出信用离散的特征。国家信用层级的缺失、金融技术与构架的迟滞及称量银本身所致的信用外在化、记账单位的紊乱是其最明显的表征,中西方金融体制在信用层面发生日益显见的分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