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凤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
文章试图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研究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分析电影《花样年华》的基础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和语言层面上艺术的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试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兵娇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100-102
以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和翻译的解释学原理为理论基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介入,即:一、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再创性与理解的历史性;二、译者的文化认同及其对翻译的影响;三、译者的翻译策略和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关照。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能积极、妥当地做到译文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变,充分且灵活地再现原作的意义、风格或神韵。 相似文献
3.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敏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58-60
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本文从译者的主观感受、语言风格、文学文化修养、译者的创造性等角度,研究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说明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叶庆芳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5):122-124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翻译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研究关注的是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制度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翻译实践的。本文认为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制度都是通过生活其中并受其影响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来在译文中的。翻译研究的重心也逐渐从原文至上转向译文。翻译作为一个过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决定作用的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更多的关怀。笔者将译者的主体性置于文化语境视阈.分析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拟从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文本的择取”、“翻译目的的确立”、“翻译策略的选用”和“译者思想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说明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在严复译本《天演论》中的显彰。 相似文献
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0)
阐释学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研究,它阐明了翻译的过程,其中信任、侵犯、融合和补偿四重翻译运动,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在阐释学的基础上,围绕译者的主体性角度出发,通过对两个译本中的多重翻译策略选择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暮光之城》两个中译本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并再现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表现,从多维的角度举例论证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张瑛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3):145-146
翻译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交流活动,本文着眼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从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7.
张莉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2):54-56
从文化角度对翻译的研究,使得译者的主体性问题逐渐受到关注。翻译过程可分为准备、解码与组码三个阶段。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彰显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优劣。译者的主体性与他的受动性相辅相成,二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8.
赵婷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68-69
意识形态作为操控翻译行为的文本外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前提,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是首位的。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要求译者发挥主体性,更好地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9.
赵婷 《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68-69
意识形态作为操控翻译行为的文本外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前提,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是首位的。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要求译者发挥主体性,更好地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10.
李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82-183
之所以选择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红楼梦》两译本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除了它们是到目前为止造诣很高的全译本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两译本不论在文本选择、翻译目的,还是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都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总之,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都留下自己的印记,对《红楼梦》翻译特别是对由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等人完成的两个英语全译本的研究对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雷芳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Z2):100
随着西方翻译研究在七十年代后发生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关注。根据近来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文章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显著作用,认为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其主体意识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12.
谭云飞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6):133-134
现象学彻底打破传统哲学关于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现象学意向性原则认为,意向对象存在于知觉方式中。文学翻译作品存在于译者的知觉方式中,翻译过程中就一定会激发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发挥。 相似文献
13.
林菁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的把握和再现两方面.它直接影响着译文的质量.同时,译者本身的个性及其主观审美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
文学鉴赏对于作品的分析和理解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外国著作来说,如果译者要对该作品进行翻译,就必须对作品本身的文学进行鉴赏。《飘》是一部在世界上非常著名的作品,目前已经被翻译成不同的版本,汉译本有两本,本文通过这两本汉译本的对比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作者所处的生活背景和理解上的不同,因此所翻译的作品也存在很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张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目的论和翻译行为理论都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着密切关系。目的论对译者的翻译活动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本文旨在探讨在目的论规定的原则下以及翻译行为理论模式下译者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
林超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92-96
景点牌示通常信息量大,向游客提供丰富的自然、历史、地理、宗教甚至是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以福州的三坊七巷景点牌示译文为例,从译者对文化背景的理解、翻译技巧以及对译文受众的考虑等方面剖析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和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而提出对景点牌示的英译应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通过简洁、有效的文本传递原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陈蕾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83-184
自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声音逐步在学术领域和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本文将以文化为背景支撑诠释译者主体性:译者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活跃的个体。译者的角色和主体性在文化背景下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8.
李艳红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53-55
诗歌翻译属于特殊文本翻译,研究诗歌翻译需要关注译文文本与译者。译者主体性表明了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在重视译文主体性的基础上,探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诗歌的影响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译者角度深化诗歌翻译研究。郭沫若《西风颂》的汉译,体现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诗歌中的发挥,证明了"风韵译"理论的研究价值,实现了基于译者主体性翻译诗歌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19.
商务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其文体特征和语篇特征,从文本的信息功能、目的功能和交际功能出发,对语篇进行解构及重构。在从原语到译入语的转换时,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将原文文本转换为能为译入语语言和文化所能接受的译文文本,达到预期的交际功能和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译本和译者从边缘走向了中心,译者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散文是现代中国文学形式表现之一,且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句中会出现较大的模糊性,因此散文的翻译尤其可以体现译者的主体性。论文以对比《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究译者主体性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