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我国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贸易不稳定、产品出口受限等问题的影响,过去依靠中低端制造业推动出口的发展模式难以维持,亟须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以珠三角产业升级为研究对象,提出“双循环”背景下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路径优化选择,为珠三角地区打破低端锁定的不利局面,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玲 《现代企业》2023,(7):75-76+85
<正>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首次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巨变作出的重要判断和部署,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双循环”的背景下,转型升级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一大时代命题。通过优化业绩评价体系,有助于企业提高组织绩效和管理能力。而核心业务部门是中小企业的“顶梁柱”,  相似文献   

3.
汪婉 《中国发展观察》2022,(5):45-54+63
<正>在即将进入“十四五”之际,中国政府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且明确指出,从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看,国内循环是基础,两者是统一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内大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基础。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打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态势是大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性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战略关切取向从效率和公平、零壁垒和零关税向安全的调整。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理论关切是效率和公平。当考虑到国际关系时,国际自由竞争的经济学逻辑,就是没有贸易壁垒和低关税,最好是零关税、零壁垒,那么国内国际的经济循环就可以一体化。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基本逻辑。从根本的理论逻辑来说,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在原有的理论逻辑中加入安全因素。由于对安全的深度关切,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必须形成更具安全关切性的新发展格局,并使之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内循环为主体基于规则博弈的纵深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本身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经济主体的行为不一样,各国所构建的市场规则体系也很不一样。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取向将突出两个问题:一是安全性,二是畅通性。只是安全而不畅通就没有效率,只是畅通而失去安全则难以可持续地循环畅通。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判断中美之争的实质是规则之争,中国经济崛起之后,经济全球化已不再遵循英国美国曾经主导的那个发展格局的基本逻辑,不再是把全世界的规则变成同质化(西方化),而是要解决不同国家如何形成适应国情的规则,以及不同的规则空间如何进行衔接的问题,这就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现代物流体系是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证,产业链供应链是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认为,供应链效能提升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环节。徐冠巨建议,加快发展融合型物流新基建,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提升中国供应链效能,促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是应对当前国际经济贸易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的必然要求,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提供了战略机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扩大内需和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不仅要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更要扩大内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能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为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动力。在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宏观战略指引下,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的加快、产业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转移、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等三个方面将会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未来中长期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构建一个多地区-多部门贸易模型来量化分析双循环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并从区域和行业层面分别分析降低省际贸易成本、促进国内循环和降低关税、促进国际循环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在宏观层面上,双循环、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分别提高实际经济增长26.55%、15.91%和5.40%;在行业层面上,上述三种循环对应的经济增长效应平均值分别为36.94%、22.78%和6.05%。可见,国内循环的经济增长效应大于国际循环,且双循环的整体经济增长效应大于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之和。进一步分析发现,降低省际贸易成本、促进国内循环,有助于实现产业转移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但却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降低关税、促进国际循环,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却可能进一步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未来应权衡二者的关系,充分考虑产业的空间分布特点,用差异化的政策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双循环”背景下,创新仍然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五大城市群面临着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突出,区域发展非均衡程度较高;核心城市引领性不足,区域产业同质问题突出;国际局势影响程度较高,抗风险能力较低以及知识流动程度较低,企业创新实践能力较差等突出问题。在当前逆全球化背景下,急需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结合我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发展现状和创新模式,因地制宜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可以更好地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标:为揭示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围绕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异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国内依存度呈现“U”形结构特征,均值为80.71%,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在GDP占比较低是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虽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对其他国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未来与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的增加值率,效应为正,中间品消耗呈上升趋势;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导致各国反馈效应为负。消费、投资和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消费拉动作用有待提升。研究创新:基于OECD编制的2021版世界投入产出表,全面测度与分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依存度、关联度和感应度测度,并从增加值率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探索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价值:有利于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点和规律,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  相似文献   

10.
“十四五”时期,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物流供应链产业链串联、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物流供应链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1.
“E S G发展智道”,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经济形势,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粮集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将“高质量”作为工作主线,坚定履行央企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积极践行和推动企业由“履行责任”向“价值创造”转变,努力成为三个“中粮力量”。  相似文献   

12.
史建梁 《会计之友》2021,(22):150-155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双循环"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体现,即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从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看,国内循环是基础,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结合"双循环"特征,围绕管理会计的功能作用,寻求经济新格局下管理会计发展新对策,服务于新时代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建设的客观追求,也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等的"双循环"时代,通过内需的挖潜和技术创新的推动,管理会计功能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提升金融服务“双循环”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性的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可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企业活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增强对“双循环”的服务能力。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通过投贷联动提升金融服务“双循环”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锦 《国企》2021,(1):18-2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主题敲定,即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核心词汇是“双循环”  相似文献   

15.
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态势是大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性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战略关切取向从效率和公平、零壁垒和零关税向安全的调整。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理论关切是效率和公平。当考虑到国际关系时,国际自由竞争的经济学逻辑,就是没有贸易壁垒和低关税,最好是零关税、零壁垒,那么国内国际的经济循环就可以一体化。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基本逻辑。从根本的理论逻辑来说,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在原有的理论逻辑中加入安全因素。由于对安全的深度关切,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必须形成更具安全关切性的新发展格局,并使之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内循环为主体基于规则博弈的纵深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本身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经济主体的行为不一样,各国所构建的市场规则体系也很不一样。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取向将突出两个问题:一是安全性,二是畅通性。只是安全而不畅通就没有效率,只是畅通而失去安全则难以可持续地循环畅通。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判断中美之争的实质是规则之争,中国经济崛起之后,经济全球化已不再遵循英国美国曾经主导的那个发展格局的基本逻辑,不再是把全世界的规则变成同质化(西方化),而是要解决不同国家如何形成适应国情的规则,以及不同的规则空间如何进行衔接的问题,这就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我国首次明确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在行业转型升级之际,我国汽车产业如何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是首要问题。新能源汽车无疑是实现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近几年,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培育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相似文献   

17.
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战略链接和关键发展支点。通过系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流通体系与双循环新格局构建的演进关系,并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现代流通体系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作用机制,即内循环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外循环从借助国际市场、深化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整合外部资源等方面分别助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依据现代流通体系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流通发展基础;加强流通体系上游建设,稳固双循环经济生产基础;激发流通体系下游潜力,注重需求端供给改革;强化流通新技术赋能,打造国际流通品牌;加强流通体系制度建设,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深化对外开放,整合外部优势资源等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着力提升全国市场的内部流通效率以及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是成熟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做出的主动选择,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9.
刘璇 《现代企业》2023,(4):52-54
<正>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下,有利于有效调动国内外市场,降低对国外依赖,拉动国内产业增长,进而优化国内经济结构,对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双循环背景下,文章从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润工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困境、优势、实践路径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天润工业”应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主动调整产业结构,顺应双循环发展大势,  相似文献   

20.
徐兰 《企业经济》2023,(2):17-27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能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赋能新发展格局实现的基础支撑,新发展格局是夯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引擎。目前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存在的困境是: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生产要素流通受限;地方主导的“行政区经济”加剧地区间行政壁垒,区域协调发展不力;国内外市场环境规制、产业标准及生态治理存在显著差异,内外有效联动不足。因此,应以明确政府和市场角色定位为前提、以打破行政区壁垒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基础、以构建国内国际联动发展的产业链条盘活全球市场和资源为抓手,全面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