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性是纪录片研究的核心问题.观众往往从自身的审美经验出发来判定一部纪录片是否真实,所以于纪录片创作者而言,追求一种"真实感"是更为切实可行的目标.在电影《吉祥如意》拍摄的过程中,导演让演员扮演真实的人物,使《吉祥》成为一部颇具"真实感"的伪纪录片,又在《如意》中解构了这种被表演出来的"真实".在建构与解构的过程中,探...  相似文献   

2.
鼠标     
《商业文化》杂志摄影师获十优纪录片奖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和广西钦州广播电视局承办的"2007年度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上,《商业  相似文献   

3.
傅剑青 《中国报业》2018,(23):76-7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观众赞不绝口,那么,我们采写的新闻作品能否也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吸引大家的眼球,调动大家的"胃口"呢?作为衢州土生土长的媒体《农家报》做了有益的探索,结合"走转改"活动,通过走基层、下田地、访农户,捕捉乡村"原生态"新闻。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10套科学教育频道全面改版后,连续5年获平均收视率排名第一的《讲述》栏目,在改版后发展为全程外拍的口述纪录片节目。改版后的《讲述》栏目,是在原来基础上对节目内容以及叙事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讲述》是一档叙述普通人的生活故事的节目,由当事者把经历“讲述”给观众。“讲述”为主,结合画面“展现”,是改版后的《讲述》最大变化,以口述纪录片的形式对纪录片的形态作出了创新。  相似文献   

5.
人文类纪录片创作时往往离不开人物,对人物的巧妙运用可以推动影片故事表达,因此人物故事在纪录片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本文以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纪录片《耶路撒冷》为例,从挖掘人物的典型意义出发,分析借助人物完成叙事的纪录片特点以及运用人物故事构建内容的逻辑特色。  相似文献   

6.
戴健飞 《商》2012,(22):169-169
前段时间在央视热播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但是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让信奉"民以食为天"的民族对食物失去了信仰。"食品安全"这个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由此关于食品安全可追溯的研究和探讨也越来越多,本文对此提出几点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许璐 《广告大观》2014,(5):35-36
纪录片,作为影视片的一个分支,一直以小而美的形象行走江湖。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第二季也于4月18日重新回归荧幕,这似乎让人看到了纪录片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原来纪录片也可以这样火。  相似文献   

8.
自从2005年《故宫》享誉海内外,大制作大题材的纪录片开始受到业界关注,之后的《圆明园》、《郑和下西洋》、《大国崛起》等纪录片都成为观众交口相传的经典之作,《故宫》团队住纪录片电视收视上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相似文献   

9.
程丹 《中国报业》2022,(13):58-59
人物纪录片是纪录片族群中重要的一种类别,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和故事化的再加工,使观看者从他人的生活中得到启示,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本文以人物纪录片《生如夏花》为例,从叙事策略的角度探析该节目如何成功塑造英雄形象,在真实性、艺术化、故事化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让叙事更好地服务于主题。  相似文献   

10.
钱伟荣 《消费导刊》2012,(7):138-138,140
去年一部名为《POM汽水为您呈现:史上最卖座的影片》(POM Presents:The Greatest Movie Ever Sold)的纪录片在电影行业内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它不仅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全球首映,同时还是北美地区最大的纪录片节加拿大HotDocs和英国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节的开幕影片。这部标题奇怪,内容更加离奇的纪录片的幕后黑手正是当年凭借抨击麦当劳的纪录片《超码的我》(《Super Size Me》,曾获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而一炮而红的美国纪录片导演摩根·斯普尔洛克(Morgan Spurlock)。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最近在央视纪录片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我所拍的纪录片为例子,来具体分析此类纪录片中创作者如何展现主观精神。  相似文献   

12.
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继2004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获得全场大奖后,2005年6月又在第10届上海国际电视节上获得“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该片连获两奖,引起了业界对中国纪录片生存现状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试从《幼儿园》获“双奖”说起,通过分析《幼儿园》的成功因素,并与国外优秀纪录片进行比较,从而提出并探讨中国纪录片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孟春雪 《中国报业》2022,(1):108-109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化、多元化,给电视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挑战。电视纪录片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进行融合创新,将新媒体的"微"元素融入到纪录片中,形成突破口,让纪录片更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在情感上得到观众的认可。基于此,笔者在本文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孙弯弯  徐娜 《商》2014,(49):166-166
《寻找小糖人》和《音乐人生》是两部讲述音乐人的纪录片。《寻找小糖人》成功摘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音乐人生》获第46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最佳音效。这两部音乐类纪录片之所以如此成功,引起人们关注,并且摘得奖项,不仅仅在于他们对于人物的选取和记录,纪录片叙事手段的把握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孙锐 《商》2012,(17):204-205
伴随着电影的诞生,纪录片便进入了人们的视线。1926年约翰·格里尔逊把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那种不同于摄影棚制作出来的影片叫做"纪录片",1979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南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休斯顿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著名电影学教授合编的《电影术语词典》也对纪录片做过经典的界定:  相似文献   

16.
赵正 《华商》2014,(9):59-60
4月18日开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只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集,就创造了一个之前《舌尖上的中国1》都不曾达到的高度,那就是超越了同时段所有节目的收视率,以2.57%的收视率获得第一,甚至超越了当下几部最热门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一部纪录片可以获得如此的关注,这对于中国的纪录片行业和餐饮行业,绝对都是一次狂欢和盛宴。在这样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纪录片播出后,很多精明的商家和餐饮企业都在策划各种营销活动,希望借助《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让自己的品牌搭上这趟高速行驶的列车,也风光一把。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催生了餐饮美食热,引起了人们对美食的阵阵热议.如今舌尖上的美食,已成了人民大众"人间烟火的享受,乐活方式的追求",不再是简单地开门七件事的满足,而是讲安全营养美味大众美食那些事的普及.我的"舌尖上的最爱"是什么?源动力在哪里?各自在找到个性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商》2015,(32):191-193
2015年2月28日,由央视前著名主持人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话题纪录片《穹顶之下》在人民网上首次播出。在经过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的转载后,在网上瞬间引爆舆论。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而于此同时,同为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所打造的转基因纪录片《小崔转基因调查》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但是与柴静的《穹顶之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部纪录片却一直没有收获特别高的关注。本文就以这两个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符号学、传播效果理论这个方面入手,主要研究这两个纪录片传播效果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简要分析纪录片的营销发展史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参照2012年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营销经验,分析在全媒体的环境下纪录片运用多种媒体整合营销和新媒体创新营销方面的优劣势,进而探索纪录片营销新的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左亚男 《商》2014,(16):114-114
纪录片作为影视创作中的重要环节,自诞生以来一直,在艺术的世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视艺术的起点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的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短片,不仅开启了电影的世界,也以纪录的方式承载了艺术表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在我国,1905年,我国第一部问世的电影《定军山》也被定义中国最早的京剧纪录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