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已经结束,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面前,中国金融业如何抓住机遇才能应对挑战,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的重大课题。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在昆明的成功召开,给本地区的金融合作提供了一次极好机会。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的金融合作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一些次区域金融合作的可行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合作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和必要的出路。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大力发展积累了宝贵的金融合作经验,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日益紧密。本文论述了中国与中亚五国中作为重要贸易伙伴以及长期的合作伙伴哈萨克斯坦的金融合作,为进一步加强我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全面经济合作,促进区域金融预防风险能力,推进两国经济增长,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实施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为核心的辽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进程中,区域金融合作是关键环节之一。借鉴长三角、泛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区域金融合作的先进经验,要加强辽宁区域金融合作与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区域金融合作信息平台和区域金融合作协调机制,并积极支持和推动落后的辽西地区金融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一体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和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要想实现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一体化,必须加快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步伐,建立中国东盟的双边互换和回购协议,建立中国东盟区域性汇率联动机制及早期风险预警系统等,最后由金融合作走向区域货币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丽  洪亚  史敬 《企业家天地》2006,(11):47-48
“泛珠三角”经济圈诞生后,区域内金融合作应该怎样进行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阐述了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理论依据,分析了目前展开合作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据此提出应建立金融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利益均衡机制以及风险共担机制,从根本上打破体制障碍、条块分割的弊端,实现区域内部金融业的有效合作。  相似文献   

6.
在金融改革提速与渐进开放,以及两者的互动的背景下,中国区域金融稳定问题受到了学术界与决策层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从脆弱的银行体系、金融风险的制度根源、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由开放导入的金融风险等四个方面,给出了中国区域金融稳定的特殊性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亚洲金融合作对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增强防范金融危机的能力和提升亚洲的国际金融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亚洲金融合作的现状来看,现有的金融合作模式程度相对较低,而且存在着诸多缺陷.尽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深化亚洲金融合作有较多的障碍,但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发挥中国在亚洲金融合作中的作用是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需要高度重视中国在参与亚洲金融合作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文淑惠 《全国商情》2006,46(12):59-61
本文运用最优货币区的指标体系对中国与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建立最优货币区的静态条件并不充分。但中国与东盟五个新兴市场国家在中长期内具备进行汇率或货币合作的可能;而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则存在与拉美国家美元化合作形态类似的发展轨迹。因此,本文认为,在整个东盟区域内推进区域金融合作应采取渐进的二重式合作,即与条件较为成熟的新兴市场国家采取以单一货币区为长期目标的“欧盟式”区域金融合作;与次区域国家则选择“拉美式”的人民币主导货币区域化的货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的经贸和投融资发展迅速,促进了各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但作为服务于各类贸易、投资、融资的跨境征信信息平台仍是空白,各国对信用信息的需求迫切。分析中国一东盟跨境征信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需要面对的难点,提出跨境征信合作平台框架构想和相关建议,目的是促进区域跨境征信信息共享桥梁的搭建。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金融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上海金融中心的建立。但是,“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还存在明显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应当在《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框架协议》的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协调机制,加强金融风险控制,以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广西与东盟交往日益频繁,贸易额逐年扩大且增速较快,但贸易总额过小,市场集中且产品单一,又面临国内外积极采取措施占领东盟市场的新形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广西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广西必须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政策优势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机制,扩大区域外生需求,扩大经贸、产业、金融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城市的沟通与互动,完善重点企业联系机制,才能进一步深化与东盟经济的全面开放合作。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国和东盟所处的产业化水平、产业构造和资源禀赋都存在差别,在单纯的市场规律作用下,很难实现中国—东盟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整体发展的最优。中国和东盟的各个国家都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产业合作,探索产业协调的各种政策措施,协调中国和东盟的产业合作关系,使之形成互补和互动关系,发生共振和共进效应,完成资源、资金、劳动等因素的整合,在推进各国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增进中国—东盟整个区域的整体得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东盟在“10+1”框架下,政治、经济、社会、地区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已全面展开,贸易往来取得不凡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为地区经济服务的中国一东盟大物流环境,区位优越的广西正处在物流区域的枢纽地位。广西必须重新设计和实施物流战略,建设适应东盟新兴经济体的现代物流体系,把广西打造成涵盖大西南、面向大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这已成为当代世界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自1961年东盟成立以来,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进程一直比较缓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各国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合作,逐步实现经济的一体化,才能共同抵御风险。本文通过对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进展的描述.预测了东亚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前景,展望了东亚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区域各国在全面合作框架下不断开拓和发展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各国经济将逐步走向共同繁荣。但中国、东盟区域国家之间情况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尤其是税收政策存在着差异,这些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随着区域共同市场的发展,税收一体化越来越广泛,税收政策必须及时协调调整,逐步解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税收障碍,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软实力提供了一个审视国际关系的全新视角。中国与东盟合作应坚持软实力建设优先的原则,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均衡发展。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广西在中国—东盟合作中战略地位的战略选择。基于软实力建设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提出了面向东盟的广西软实力建设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对东盟政策的总体设计、拓展面向东盟的地方外交、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强"南宁渠道"建设和强化人才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启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和贸易联系。自贸区产生贸易创造、规模经济等正的经济效应,也存在贸易转移等负的经济效益。广西作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沟通的桥梁,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合作,进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南宁市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前沿城市,提出建设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目标,对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国际区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背景、总体战略、现实条件、加快建设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东盟国家近年在生物能源等新能源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推进措施,已渐成规模,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框架和配套扶持体系,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同时,中国-东盟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正逐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