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调查研究报告》2007,(155):1-17
为降低人口生育率,加快禁止和限制开发区超载人口向重点和优化开发区迁移并稳定就业和常住,要重视经济激励引导生育行为;改革户籍制度,提升待迁人口人力资本,提高迁移的可能性和能动性;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民资产流动性和可变现性,引导迁移人口新获财富向重点和优化开发区而不是往原籍配置;改革政府绩效考核体制,支持政策要和人口迁出(入)挂钩;改革政府决策体制,使迁移人口参与迁入地决策;完善地方政府税种结构,使之有稳定筹资渠道为增量人口提供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2.
黄婷  吕晨 《科技和产业》2020,20(5):56-61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发展对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和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引入了公共政策适应性理论分析该功能区人口政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宽松的生育政策、二元的户籍政策不利于人口总量控制和人口迁移;差别化的社保政策、基于人口数量的农村补偿政策不利于人口迁移,普适性的教育政策未凸显发展新要求;政出多门、公众参与渠道缺失、绩效考核机制滞后等也起着阻碍作用。倡导更新人口政策体系及相关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差别化土地政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根林  施祖麟 《改革与战略》2008,24(12):105-108
主体功能区差别化土地政策是基于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过去土地政策的反思,为破解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的矛盾而提出来的。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差别化土地政策主要体现在土地政策目标、优先用地标准、耕地占补平衡标准、新增建设用地来源与供给、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同等方面。为推动主体功能区差别化土地政策建设,需要完善我国现有土地法律框架、清理现有土地政策、改革土地政策决策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4.
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黎明 《改革与战略》2009,25(10):105-108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思路,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需要用土地政策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和开发行为。文章以相关政策文献为依据,阐述了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的内涵和功能,重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选择,以期为国家、省区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调查研究报告》2007,(158):1-17
在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过程中,政府应通过各种投资政策工具来实现各功能区的可持续增长和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今后应根据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出台按功能区分类的投资管理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投入。同时要改进现有管理体制,统筹政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社会投资领域,应在现有产业发展规划和导向目录的基础上加入主体功能区元素,出台按主体功能区分类的投资导向目录,以强化政策的指导力度。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均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构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配置政府掌握的经济资源,形成不同建设政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的格局,是又好又快地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关键。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供给和建设政策需求是一对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的范畴,主体功能区建设过程,就是在政府政策供给主导下追求政策均衡的过程。本文在追踪主体功能区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动态的基础上,阐述了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均衡研究的基本思路,初步构建了建设主体功能区政策的均衡分析框架,并提出了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是政府推进引导市场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关键。只有当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形成合理分工、相互促进的体系,实现配套政策系统功能最优,才能又好又快地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深刻理解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合理分工的内在基础,明确不同配套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明确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间相互关联的纽带,是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系统构成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8.
《调查研究报告》2007,(154):1-20
我国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环境特征、生态功能存在着显著差异,本报告首先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概述了我国现行环境政策存在的若干问题。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为促进资源空间配置的优化,使人口、经济活动等的分布能够与各个区域的资源、环境、生态的承载能力相匹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制定分区域管理的环境政策的原则、政策思路和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罗海平  凌丹 《特区经济》2013,(10):19-20
本文阐述了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内涵,指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特点,并对完善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进行了系统研讨。  相似文献   

10.
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其目标在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经济—人口分布的差异性并与国际同阶段发展相类似的典型国家进行对比,总结有关经验,分析这种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就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人口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提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敏感性区域,其中人口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范围,以区域内县域为分析单位,对2007—2018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人口增长率、人口城镇化水平、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受教育程度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人口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且少数民族人口多,为人口净迁出区,劳动力人口占比较低.区域存在人口总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发展水平低、外出打工农民比例大、农业人口迁移意愿不强烈、劳动力素质低、区域贫困人口多等问题.最后,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的发展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实现区域人口的均衡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主体功能区规划框架下,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应在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及其模式有所突破,逐步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培育形成多圈层、多极化、开放性的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新格局,促进泛珠三角区域东中西部省区互联互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王珏 《科技和产业》2024,24(4):56-6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逐渐加剧,气温变化不仅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也对人口迁移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2009—2021年中国城市气温和迁移人口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和系统广义矩估计(gu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法检验气温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变化与人口迁移间存在显著非线性相关关系,人口迁移行为更易受到上期决策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中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迁移显著受到气温的影响;碳排放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显著为负,而低碳与新能源汽车试点政策对人口迁移呈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提供的气温对人口迁移影响证据可为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极端高温频发趋势,以及气温变化给人口迁移带来的潜在挑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综合配套改革这一全新的改革思路和理念的提出,为建设自由贸易港区提供了条件。同时,自由贸易港区的建设,也赋予了综合配套改革以新的特征。当前,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应当充分利用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优势,在外汇政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行政管理体制等各个领域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自由贸易港区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新疆乌昌地区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的国土规划工作空间开发战略。是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研究新疆乌昌地区区域承载力,其地区主体功能空间分为乌鲁木齐优化开发区、北部荒漠戈壁生态区和南部山水地水源涵养区为限制开发区,中部平原绿洲为乌昌地区的重点开发区。  相似文献   

17.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货币政策框架。文章从理论阐释了通胀目标制的功能机理,运用48个国家的相关数据对通胀目标制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助于锚住通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稳定产出,是一种比较成功的货币政策框架。这一结论对货币政策框架需要调整的我国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践和政策因应:重庆样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结合资源禀赋和空间开发状况,重庆市主体功能区主要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三类区域。其发展主要遵循增强科学发展意识、促进区县主体功能定位落实、促进产业特色发展、有效控制区县盲目扩张和无序开发的思路展开。在重庆市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过程中,分类政策和绩效考核是核心和关键,完善规划体系可强化执行力是重要保障。同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