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存在重要影响,皖江城市带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区,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为基础,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文章以皖江城市带及其各城市的三次产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三次产业与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依据灰色关联评价理论,对皖江城市带产业内部的灰色关联度进行测算与分析比较,剖析皖江城市带各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合理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对皖江城市带的FDI与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出FDI与皖江城市带三大产业的增长总体上具有很强的格兰杰关系。然后,探讨FDI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果,实证研究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了安徽第二产业比重,降低了第三产业在安徽GDP的比重。最后,文章提出吸引FDI、提高投资质量,最大限度利用FDI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消除负面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头和辐射作用。而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则要以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为前提,因此,文章通过对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此提高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皖江开发战略实施近20年来,皖江地区从政府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开发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皖江城市带是皖江区域的核心轴线,在融入长三角的大潮中发展较快,但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差距在拉大,融入时间将会增加。皖江城市带具备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产业优势,但区域核心不突出,内聚力不强。加快皖江城市带建设的突破口是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城镇体系建设等方面强化皖江城市带整体功能,强化一体化措施,加强城市带空间整合。  相似文献   

5.
皖江城市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承接涉及到方方面面,地方财政支出通过影响经济增长在产业承接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皖江城市带8个地市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从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出发,可以对皖江城市带各地市进行了实证分析。从长期来看,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并且存在着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地方财政支出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迄今为止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唯一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外资的大量进入是必然趋势。文章利用2006-2009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FGLS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外商直接投资的产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FDI确实带来了产出的增长,但是对技术溢出的效应不显著。本土的自主研发投入无论是对产出效应还是对技术溢出效应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尽管人力资本制约了皖江城市带的技术进步,但是FDI与人力资本相结合,促进了皖江城市带的技术进步。皖江城市带FDI并没有通过本土的研发资本投入实现技术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7.
文章立足皖江城市带的基本状况,阐述了“马芜铜”东向发展的战略优势,“皖江发展战略”及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皖江城市带与产业集群建设,对于推动安徽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协整检验表明新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经济总量与第二、三产业产值结构同向变动,而与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呈反向变动;同时,由方差分解可知,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增长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影响较大,但反之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对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9.
以皖江城市带1998-2011年的数据为例,分析城市带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分别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比与人均生产总值的关系,得出城市带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三个产业占比变动影响的方向及程度不相同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1990—2009年陕西省的年度样本数据,用制造业各行业生产总值的变动表示制造业结构变动,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经济增长质量,分别计算出制造业结构变动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变动率。利用VAR模型分析陕西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制造业的变动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长期关系;制造业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为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制造业产业的变动对经济增长质量存在滞后的正向冲击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文章依据研究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理论演进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当前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理论的发展等方面,对产业结构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对当前学术界有关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学术观点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以1950~2012年上海数据为样本,通过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构建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计量经济模型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定,而高级化则表现出较大不确定性,且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要远大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服务业各行业的分析发现,金融业、信息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水利与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与仓储及邮政业、住宿与餐饮业、居民服务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行业结构合理较低,并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业培训、市场化改革、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推进、IT技术融合、绩效工资改革、房价调控等角度为上海提高整体国民经济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合理程度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2年—2007年度的IO表,对完全消耗系数、投入—产出系数进行实证分析,并具体测算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能够最有效推动经济增长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现阶段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明显;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具有不相适应性。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相互适应性是推动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2009-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从金融发展、金融扶贫力度和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入手,基于面板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三者之间尚未达到协调发展的程度,其中金融扶贫力度和产业优化能够显著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但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村经济来说仍然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即金融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影响;其次,农村经济增长一方面会促进金融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也会减少贫困度,进而导致金融扶贫力度的降低。另外,金融规模的扩大也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而当产业结构优化优势发挥出来后,其又会对金融规模产生显著的反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一直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运用带结构变量的经济计量模型研究我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后经济结构变化对电力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对提高电力使用效率、节约电力有积极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我国的电力利用效率必将有更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推动或制约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我国各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各个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以及这一贡献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率的相关关系。并对两个实证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当前对GDP增长率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比重的减少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这一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市场变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又反过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本文通过构建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联立方程,运用2001~2011年中国各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内生性,结果发现:资本、劳动和市场因素将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因素、宏观因素和政策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起到决定作用,劳动力与资本供给达到平衡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此外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是相互作用的,可以通过产业和劳动力的聚集与分散效应,实现劳动力市场完善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投入产出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各个产业增长的动力及其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在Leontief投入产出分析及Chenery结构分解分析(SDA)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将产业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力分解为技术进步、最终需求变动以及二者的交叉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最终需求对中国各个产业以及经济总体的增长起着支配性的主导作用;技术进步对各产业增长的贡献有正有负,对于经济总体增长的作用十分微弱。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1978-2005年期间的数据分析后得出,在长期内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有利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短期里,这两种因素对于人口城市化的作用相当有限。相应地,人口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反作用也不明显。研究人口城市化、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相互影响程度,为我国人口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