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静娟  姜秀娟 《特区经济》2006,(11):131-132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为我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有助于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这是引进外资的初衷。但如果违背了创造竞争平台这一原则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假外资”的出现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假外资”扰乱了外资企业的监管,并影响了外资市场。对“假外资”现象的遏制和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监管是当前的一个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易桦 《上海经济》2006,(7):18-20
2006年6月5日,商务部颁布《关于外商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补充规定》,宣布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权限将进一步扩大.然而,近年来一些“假外资”以投资者的名义相继进入中国,以骗取超国民待遇,给国家外汇管理工作带来困惑.据估算,目前国内资本返程投资“假外资”约占我国每年引资额的1/3,这种现象如得不到有效治理,将严重削弱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假外资”的大量存在,其实是对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的一种拷问——在同一个国度里.同样为经济发展作贡献,为什么外资能够享受“超国民待遇’.而内资口、能享受一般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4.
"外资汹涌",经济评论家如此评论近年世界资金大量流向中国的形势。权威的统计数字显示:1994年上海外资引进规模进一步扩大,新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为3097户,投资总额119.2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11123户,投资总额达414.9亿美元。上海已成为中国引进外资最集中、最主要的城市。然而,就在这汹涌外资潮的背后,一些通常不为人所注意的"灰色现象"已经开始蔓延,开始困扰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借个"洋招牌"在一般人眼里,外商投资企  相似文献   

5.
国内速览     
《重庆与世界》2015,(5):10-10
<正>"外资撤离中国"真相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关闭,微软决定逐步关停原诺基亚在华手机生产线……面对一些这样的现象,有观察者夸大出一幅"外资大举撤离中国"的图景,其潜台词是说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在失去长久以来的魅力。"我们对中国医疗市场的增长有信心",葛兰素史克首席执行官安伟杰说。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31家,同比增长38.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81.9亿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制造业领域外资结构性撤离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准确把握这一现象的性质和原因,才能得出正确的对策。制造业领域外资结构性撤离的性质制造业领域外资结构性撤离是在外商直接投资整体上增加的趋势下出现局部的、结构性调整,是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合理现象。首先,不存在全局性外资撤离。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了如何检查外贸企业中"四自三不见"和"真代理、假自营"业务现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的假外资现象愈演愈烈。这既有变换身份门槛低、好处多的一般原因,更有政策寻租、制度套利、资本外逃和跨境洗钱等深层不良动机。显而易见。其危害非常之大。该文认为必须采取“疏”和“堵”相结合的方法加以治理:一方面,尽早全面取消“超国民待遇”,逐步形成内外资企业政策一致、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对假外资企业的监管力度,改进对资本流动的监测,逐步杜绝其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9.
吴华明 《特区经济》2008,(12):240-241
本文认为对外资国民待遇的含义界定应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结合做出。从内涵上讲,应采纳"不低于"标准;从外延上讲,应限于东道国具体承诺的"不低于"领域。外资国民待遇的含义影响我国对外资法的调整,在外资法的调整中,要准确把握外资国民待遇的含义,充分运用好外资管辖权。  相似文献   

10.
郑伟  赵剑 《上海国资》2005,(3):59-61
目前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假 凭证、假账、假表、假审计、和假评估的 "五假"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国有企业改 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国 有企业的经营者自己花钱审自己的问题较 为突出,而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存在服 务市场管理混乱、报告失真情况严重、缺 乏信用保障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双缺口理论不能很好地分析中国的外资问题,中国非缺口外资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制度根源。产权、交易费用等制度经济分析框架的引入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的非缺口外资现象。本文分别从产权和交易费用两个方面对非缺口外资进行分析,认为一些制度性的因素才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环境污染、政府规制与FDI区位选择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机理,本文使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建立联立方程,分别从全样本和外资进入模式两个角度就它们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外资进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污染避难所"现象;经济分权在提高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同时扭曲了引资竞争;不同模式下的FDI选址决策差异显著,合资、合作企业关注投资成本,独资企业看重投资地的人力资源及市场化水平等。  相似文献   

13.
引进外资与失业:新经济地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整合了Harris-Todaro(1970)城市失业现象与Krugman(1991)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了一个两国两部门的新经济地理失业模型;模型中制造业生产呈现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与产品差异化特性,且城市存在失业现象.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引进外资对于失业的冲击.文章指出,随着失业国的外资引进,该国制造业扩张,但是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效果引起制造品价格下降,而抑制了制造业部门的扩张;规模经济效果导致资本引进国的城市失业量与失业率同时下降.此结论与Corden和Findlay(1975)在小国开放经济体系关于"引入外资导致该国失业量上升、失业率不变"之发现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4.
论传统数量化指标导向下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就外资外贸传统数量化指标导向的形成及其实现手段——政策引致性扭曲作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区分了两种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即"成本挤出"效应与"策略挤出"效应。最后,总结了外资对内资挤出效应的产业特征与技术特征,指出外资外贸传统数量化指标导向不利于建立国家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股权分置改革这个新的背景下,分别站在外资和上市公司两个角度对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正负面效应加以分析.在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我国上市公司在面对外资的并购活动时,既要充分发挥外资并购的正面作用,来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要努力避免外资并购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使外资和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达到"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沪港经济》2009,(3):8-8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表示,不存在外资大量逃出的现象。理由是,与我国国际收支的总规模相比,外资逃出的数量有限。然而金融危机爆发后,关于外资逃离的新闻不少。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08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有60亿外资抽逃离境;此外,FDI数据、外汇储备增量、贸易顺差等似乎也在印证着外资出逃的趋势。可见,外资出逃并不是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外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之分为引资能力、外资效率与外资国民福利贡献三个层面。在实证分析中,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东部沿海十省市的外资利用状况作出评价。结果表明,沿海省市确实存在外资数量与引资收益负相关的现象。这说明我国要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就需要调整利用外资政策,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开始没多久,两大外资零售巨无霸——沃尔玛和家乐福纷纷换帅。业界普遍认为,外资巨头换帅极具象征意义。随着中国进入转型时期,外资零售在品牌、管理、机制、资本四方面享受的"红利"正逐渐丧失,昔日显赫一时的外资零售巨头的"光环"渐渐褪去。本土零售商的机会来了。尽管中资超市大卖场业态的集中度还低于国际同行,但是中国的"沃尔玛"和区域王者正在形成。谁会成为中国的沃尔玛呢?  相似文献   

19.
高越  ;孙剑波 《特区经济》2009,(6):193-195
国际分割生产成为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现象,我国参与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分割生产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外资和外贸政策应当充分利用国际分割生产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三大产业利用外资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利用1997-2010年数据,从产业视角对外资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经验分析表明,第一、二产业的外资结构比例与就业结构比例总体趋于下降,第三产业外资结构比例和就业结构比例显著上升;外资结构比例在三大产业中的动态分布与就业结构比例的产业分布不完全同步,外资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要快于就业的产业转移;第二、第三产业外资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前者为反向变动,后者为同向变动;但外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受就业因素的牵制。在劳动力成本趋升的条件下,要从引资"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