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家们坐在一块的时候,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经常雄心万丈,觉得我们这个群体了不起,自己了不起。但我们做得最好的,最了不起的,也就20几年,50年的几乎一个没有。清末民初1900年前后,从张謇那一批人到后来军阀时期:再到解放初期,企业家的人数也不少。现在想想,除了荣毅仁一个人,其他的都没有善终。从历史长河来看,我们再怎么了不起,也可能不值一提,企业是不是以后能长期继续下去,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怎么对得起那些成本,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企业家们坐在一块的时候,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经常雄心万丈,觉得我们这个群体了不起,自己了不起。但我们做得最好的,最了不起的,也就20几年,30年的几乎一个没有。清末民初1900年前后,从张謇那一批人到后来军阀时期,再到解放初期,企业家的人  相似文献   

3.
企业家精神中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冒险精神,在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中更需要我们发挥这种精神我刚从美国回来国内,想和大家谈一下企业家的"自我更新"。在美国一晃就两年,很多朋友都想让我谈谈游学经历。去哈佛之前,我是一个本土的"土鳖企业家",而且已经60岁了,各种难处可想而知,实际上到了美国之后,发现难处比想象的还要难,但是难也得学习。应该说,在二十多年间,中国的企业家们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很不容易,也很了不起,但是他们也面临着许多烦恼。  相似文献   

4.
2000年岁末,一次朱镕基同志在与浙江企业家的座谈会上,听了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有关企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后,特别称道:"你邱继宝是个'宝贝',是'国宝',你从平地起家,从零开始,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规模,是很了不起的,你把高新技术引入到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在世界上争得一席之地,这是很了不起的,我们大家都要学习你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5.
《科技与企业》2007,(10):59-60
企业家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历练来获得的。成功企业家具有种种特别的品质和能力,从设想成为企业家,到如何成为企业家,以及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所要面临的挑战很多。对中国企业家来说,从来没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创业时机,中国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企业家。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呢?  相似文献   

6.
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我也从床上爬起当月亮从远方回家的时候我也从单位回家 三十年风风雨雨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从工厂到矿山从机关到医院、学校……都留下了我们的汗水也留下了我们的微笑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产市场化了10年,催生了无数英杰,做大了一个在中国举足轻重的产业。没有房地产企业家,中国企业家队伍是不完整的;没有房地产产业,中国经济也是不完整的。 中国房地产十年的历史,是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冰冻到沸腾的历史,是一段泥瓦匠或者包工头蜕变为企业家的历史,是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历史。 这个行业沸腾中充满了  相似文献   

8.
王强 《现代企业》2004,(10):27-27
从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企业追求卓越到90年代的再造活动,再到今天的人才竞争,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企业能否持续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是否有一批数量多、质量高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21世纪将转向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创造上来。  相似文献   

9.
森稔式冒险     
陈伟 《东方企业家》2008,(10):35-39
尽管众多外国媒体评价森稔不像一个传统的日本企业家,因为他热衷于制造概念。因为他极富想象力,也因为他敢于冒险。中规中矩、按部就班都似乎和这个人没有关系。但是,当我们向这个74岁的老人提出到位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100层、距地面474米处的“观光天阁”拍摄一张一览众山小的照片的时候,老人羞涩地摇了摇头,推说身体不好,难以承受悬空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1978年我在香港成立中原地产,我也是打工仔出身,家里并没有很多钱,这一点跟内地企业家很相似,内地企业家多数白手起家,因为改革开放之前是计划经济,大家都是从零开始。而我开始的时候还要艰难一些,当时是跟父亲工作,两个人每个人出了5000元本钱,在别人家里租一个桌子。由此起步,现在中原已经发展到2.5万毫员工,在中国50多个城市有自己的分公司。中原主要是做房地产代理,去年佣金收入78亿元,  相似文献   

11.
《楼市》2014,(18)
正Q:从2004年到2014年,杭州楼市十年,和十年前相比,您认为杭州楼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我觉得在这十年里面,应该有一个节点,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市场进入了一个类似5年一循环的一个低谷。然后,在2009年的时候,又进行了一个反弹,反弹到了一个非常高扬的点。在2010年的时候,国家出台市场调控政策,市场又有所回落。在2011年到2014年,房地产市场,再没有那么火热,销售相对比较有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产市场化10年,催生了无数英杰,做大了一个在中国举足轻重的产业。没有房地产企业家,中国企业家队伍是不完整的;没有房地产产业,中国经济也是不完整的。 中国房地产十年的历史,是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冰冻到沸腾的历史,是—段泥瓦匠或者包工头蜕变为企业家的历史,是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历史。 这个行业沸腾中充满了冷酷,碾伤过冒险者,灼伤过  相似文献   

13.
《英才》2003,(5)
有一个哲学上的问题,当每一个人被问到的时候都会引起深深地思索。它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今天,如果把这个问题摆到裘丽蓉面前,那么,她的答案一定是企业家尤其是女企业家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没有雄厚资金和社会关系的女人,用17年的时间把自己灵魂深处的爱通过血汗浇铸成16家分支机构,资产上亿的企业集团的时候,“企业家”这个词早已不是一个职业的概念,而是一种生存状态的高度浓缩!既然是一种生存状态,就有其外在的物化形式。那就是:你要比常人更多地思考;你  相似文献   

14.
应推进产权保护,以此制度革命促经济模式转型,并称企业要守本分,政府也应该守本分。经济模式提了很多年,至今仍然没有成功,为什么?因为包括政府和企业都没有感受到压力,从政府到民间都弥漫着自满的情绪,居安不思危。每一次经济危机政府都以行政之手有力遏制,市场退后,每一次的成就都让政府更加自信,企业家精神也随之衰落。在东南沿海地带,一些企业家认为现在的形势;-52008年更为严峻,但他们把希望又寄托在财政政策上,就像吸毒上癃,讨要的剂量一次比一次大。“但我们的鸦片存货已经见底。”  相似文献   

15.
杜亮  刘亚洲 《中国企业家》2003,(11):116-121
从来没有一个机构,聚集过那么多“没有资本的资本家”,“没有企业的企业家”;也从来没有一个机构,走过50年还在为定位伤脑筋。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1953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到1994年,它的大门口又增加了另一块牌子:中国民间商会。 从旧社会的商会组织到新中国的工商联,从统战性人民团体到向民间商会“回归”,50年过去了,谁见证过它的历史?谁改写过它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正>港股IPO新政、科创板的开板,让很多医疗健康企业成功上市。医改政策、老龄化、用户对医疗需求的变化也将推动医疗健康行业快速发展我们真正意义上进入医疗健康领域投资,是在2008年。投资甘李药业的时候,A股还没有科创板,所以我们只想着去主板上市,也没有想过去香港市场上市;我们投资再鼎医药的时候,也没想到可以在三年内去美国上市。当时想的是可能需要等待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等到公司有利润的时候再上市实际上,我们所做的投资,都是所投公司处于早  相似文献   

17.
一个企业家光有赚钱的天赋和能力还不足以让世人尊重,要成为一个令人尊重的企业家,还必须要在社会伦理道德层面上有所作为. 在中国企业家群落中,史玉柱真正称得上另类,且有些“悲壮”,永远不怕失败,永远充满创业激情,但永远不被社会承认和尊重.从早年盖巨人大厦失败,到重新出山做保健品,再到创业做网络游戏,史玉柱的每一次崛起都充满着创新,都赚得盆满钵盈,但又备受指责.连史玉柱自己也感受到了宿命的人生嘲弄:“一般人都认为我坏.即使我去卖大米,也会被认为我所卖的大米有毒.”  相似文献   

18.
在瞬息万变、风起云涌的办厂创业大潮中,许多精英以前所未有的激情与创造力,创造了众多创业经典,而这些经典的缔造者大多都是年轻人,昭示出新经济造就的企业家更趋年轻化,黄振宇就是其中的一个。初次见到黄董给人的印象是一位乐观、沉稳、务实的企业家。他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从经营电绣厂到服饰企业,再发展到从事房地产业,从一名小厂长再到一间大型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总裁,从深圳到广州,再到中山、香港,数十年来,黄振宇辗转于各大城市,人生的阅历在增长,事业也在不断稳步发展中。除了经营自己的事业,黄振宇还利用闲暇之时攻读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的性情、他的进取就犹如他的座右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的人生也因此变得更加得充盈丰实。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很多时候与企业是绑在一起的, "民营企业家"与"企业变革"好像本身也是捆在一起的,是一个不需要论证的真理.但很多时候,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恰恰是在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约90%的企业家认为自己"压力大",40%的企业家认为自己"不够幸福",企业家过劳死的高峰年龄为44岁,每年都有数不清的企业家英年早逝。在中国,企业员工的离职率从几年前的平均6%~8%增长到了现在的14%~20%。即便没有离职,也非常糟糕:有73%的人刚刚从前一个工作单位辞职,24%的人已经调换过3个以上的工作岗位,22%的人有可能在加入公司后的第二年就离开。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幸福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