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红 《人力资源》2004,(8):38-41
近期,世界HR实验室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而与此同时,40%的“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全国三成以上“海归(龟)”在家待业……于是,“海待(带)”成为“海归”的最新替代词。去年与今年,正值第一批“正牌海归”归来之际,一时间,国内职场的“海归”爆棚。“海归”群体虽然在不断膨胀,但其数量并未同其质量画等号。用句白话来形容,就是有些“海归”的水分太多,含金量下降,质量反而“抽条”了。  相似文献   

2.
微言e语     
《中国就业》2013,(12):59-59
“海归”回游为哪般 11月4日《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2012年我国海归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出现“史上最大海归潮”。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海归”大规模回游为哪般?  相似文献   

3.
创业活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海归作为创业大军中的高层次人才备受青睐。近年来,随着国内创业环境的大力改善,海归创业活动日渐兴盛,海归创业的贡献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然吸引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通过系统整理国内外海归创业研究的主要成果,依循“海归创业研究现状—海归创业研究评述—海归创业未来研究方向”的进路展开分析,以期为海归创业研究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高端食物链     
唐凯林  赵亮 《英才》2003,(6):48-50
当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为了聘用既具备专业背景,又精通外语的业务经理伤透了脑筋的时候,“海归”的出现使得这些头疼的公司眼前突然亮了起来,因此早年的“海归”族头上总是会笼罩着一层耀眼的光环。房子、车子、高薪成了“海归”们多年在外受“洋罪”最为现实的回报此外,中国超乎寻常的后发优势所带来的机会,也像吸铁石那样诱惑着越来越多的“海归”们回国创业人。由于都受过高水准的西方教育,对科技和市场前沿有比较直接的体验和了解,所以“海归”创办或投身的企业部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如IT、电信,生物技术,医药或投资等他们都拥有较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国际化意识都比较强。其中以吴鹰为首的 UT 斯达康虽曾经历层层政策障碍,最终还是把“小灵通”推进到目前如日中天的阶段,也显示了“海归”企业家们在本土公关方面的功力正水涨船高。但毋庸讳言的是,无论是“海归”的企业家还是经理人,他们部必须面对“水土不服”和“文化震荡”的命题“海归派”们带着国外的理念、国外的工作方式回到中国创业时,会发现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跟中国的文化背景、管理理念等方面有很大的脱节,尤其是在中国目前还未完全确立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他们的那一套行事方式和中国的广大员工似乎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朱江是“海外归来专业人士”,但他到底算不算“海归”是有争议的。他在国外工作过5年,这5年中换了4个国家:南非、尼日利亚、意大利、法国。2001年到了北京。因为不是从盛产“海归”的美洲、澳洲和日本回归的,经历又和标准“海归”不同,说起来好像很没有底气,听上去也怎么都让人觉得有点别扭,但既然“混”在海归大潮中回来了,他也就糊里糊涂被戴上了“海归”的帽子。  相似文献   

6.
"海归"人才是现今诸多创业活动中一类特色鲜明的群体。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相当一部分的海归创业企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现有的政策环境仍不完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气候,加之企业自身在战略决策、管理运营、资源利用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短板,使得一些企业陷入了发展困境。本文通过对常州市近百家海归创业企业的实地调研,就海归创业企业的成长现状及困境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并就如何破解成长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为蓬勃发展的海归创业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霍澎涛准时出现在约定的采访地点,一分钟都不差,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细节常常在不动声色之间暴露了一个人的底牌,Peter Huo身后14年的美国生活随之悄然拉开一点序幕。 采访霍澎涛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和大多数海归一样,忙,经常处在出差和倒时差的替换中,处在中国和美国的“海归”与“归海”的身份变换中。采访中与海归打交道多了,总结出一条屡试不爽的规律:当他们的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时,通常表明主人不在国内,正在地  相似文献   

8.
徐笑君 《人力资源》2009,(21):35-37
“海归”教师的引进和管理已成为高校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许多高校都将引进“海外”教师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并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海外人才的引进和管理。例如,上海高校引进“海归”教师的数量从2003年开始出现显著增长,并呈现规模化趋势。据上海市科教党委组织干部处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5月,上海市科教系统留学回国人员达5152名,  相似文献   

9.
晓俊 《中国就业》2014,(5):8-10
在国内就业市场中,“海归”一直是个热门词语,从最初的光环笼罩到“海待”等现象的出现,海归的就业形势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国际人才蓝皮书》显示,近5年来,回国的留学人员达到近80万人,接近前30年总和的3倍。特别是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而在1978年到2006年的29年间,我国留学生累计回国人数仅为27.5万人。2013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5.35万人。在如今的留学生见面会上,大家问得最多的是:“你准备什么时候回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时代》2011,(8):127-127
第12届“海创周”继续秉承“海纳英才·创业中国”的主题,以打造服务海外人才归国创业的国家级平台为主线,以实现“人才回归,项目落地”为目标,开展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论坛”、“全国留学人员科技创业环境及成就展”、“海归创业领袖峰会”、“海外学子项目暨‘春晖怀’大赛项目”、“海归创业·成功有我”系列高端项目推介会、创业说明会等“五会”、“四展”、“六论坛”共16项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家》2011,(2):88-88
刚回国时,杨俊杰在无锡参加“530计划”的高峰论坛,听闻已经有940名海归聚集到无锡地区,加上创业团队已经有3400多入。“海归的密度不一定比北京、上海低”  相似文献   

12.
“海归”并不等于“留学回国人员”。并非所有“海归”都能享有相关免税优惠。根据海关的有关规定,“留学人员”是指以学习和进修为主要目的,到境外正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求学、攻读学位、进修业务或从事科学研究及进行学术交流,连续居留在6个月以上的人员。  相似文献   

13.
《数据》2011,(5):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关村已成为世界高度关注的高科技区域。这种态势的形成,源于它是中国高技术和产品的集散地,更源于名校区位优势所营造的高知精英群体的存在。资料显示,在中关村企业中,博士、硕士约12万人,海归人才近万人,有42人入选中组部着力打造的“干人计划”名单。  相似文献   

14.
业界看板     
《人力资源》2004,(12):8-9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明显控制员工导向;薪酬与员工的忠诚度无关;48%海归对现有工作说满意;中关村平均每天注册两家“海归”企业;上海党政干部同岗设任职年限;何为“职业高原”;吴敬琏谈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美国加班费新规定惠及百万人;世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逾2500万;广东民工工资的市场底线为700元/月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2007,(7S):48-48
近日.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科博会组委会联合举办的海归就业招聘会上.约有2000多“海归”人员现场找工作。大多数单位给“海归”们开出的月薪仅为3000元。有位在英国攻读MBA的留学生在招聘会上转了1个小时.还是没有找到中意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科技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智力支撑。为此,在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应该把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充分利用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目前,我国海归群体以其特有的人才资源优势,成为我国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建设不可多得的宝贵人才。为吸引海归人才,各城市展开"争夺"战。廊坊作为一座新兴发展中的中等城市,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求贤若渴。尽管地处京津之间有  相似文献   

17.
孙健敏 《中国质量》2003,(6):16-17,15
市场人士分析,“海归派”以其国际化的学历背景,在国外涉足高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国内人才市场的“新宠”。也正因为如此,“海归”受到各地政府的百般呵护。但是,有一个基本问题还没有人回答:在国内各个领域中,只有“海归”或是有国外工作经历的人才能胜任的工作有多少。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回答的原因,是因为还没有人对此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翻开傅成玉的简历,有两处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个是他早年曾经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求学获得石油工程硕士,一个是1995年底至1999年在美国一家石油公司担任高层。既在西方国家学习过,又在西方公司工作过,这种经历在中央企业的负责人中十分鲜见。“您也算是一个海归啊?”采访过程中,记者插问道。“我哪里是什么海归,我是土鳖。”傅成玉纠正说。“您在菲利普斯公司国际石油(亚  相似文献   

19.
人脉     
《人力资源》2005,(5):34-37
我国界定高级“海归”有标准;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建立毕业生就业联盟;高风险企业和农民工参保工伤保险;第三批新职业正式亮相;中国企业最缺四类人才。  相似文献   

20.
“海归”前辈 黄克俭从美国回来的那一年,“海归”这个词还没有创造出来。1990年,从旧金山飞往中国的航班上乘客寥寥,黄克俭前往讲学的长沙铁道学院内,专门给外教提供的宿舍楼空空荡荡,几乎只有他一个人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