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战略管理理论中,资源基础学派认为,企业独特的以及难以模仿的战略性目标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即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是否拥有一定的战略性资源.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即使拥有同样资源,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却极大.与资源学派相反,以活动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重点关注企业如何在经济活动中取得竞争优势,即关注的是企业行为.  相似文献   

2.
制度创新是"市场换技术"战略成功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反思我国家电、电子、汽车等行业发展的问题时,"市场换技术"战略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许多学者认为,"市场换技术"战略是失败的.笔者认为,当初作出"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决策,完全是合情合理、合乎逻辑的.错就错在换来"技术"以后我们怎样消化、吸收、模仿和创新上.吴敬链曾说过,"制度重于技术".只有不断创新制度,激励企业在模仿基础上去创新,"市场换技术"战略才有可能成功.  相似文献   

3.
对海西创新体系建设及实施海西区域创新带动战略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海西区域创新带动战略的路径选择,认为实施海西区域创新带动战略应紧密围绕"加快产业升级"、"满足就业需求"和"提高海西区域竞争力"为出发点,优先发展原创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类现代服务业,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以实现海西区资源要素驱动型经济向自主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4.
传统理念认为,市场份额是衡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但嘉定联社两家先进制造业企业在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中认识到,实现替代并非占领市场、技术第一并不等于市场第一,先进制造业企业必须主动作为、主动转型,相应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要求,按照高质量发展、品牌化发展路径,通过固长板、补短板、占高地,逐步完成从技术领先到品牌领先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资源搜寻:途径及其选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获取持久的全球竞争优势是国公司全球经营的一个重要战略目的。资源基础理论则认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战略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由于战略资源的内部培养具有路径依赖和长期累积的特点,因此很多跨国公司通过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资源搜寻以适应其跨国经营所需要。本文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资源搜寻的途径以及通过数学模型来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战略资源搜寻途径探讨。  相似文献   

6.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资源搜寻:途径及其选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获取持久的全球竞争优势是国公司全球经营的一个重要战略目的。资源基础理论则认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战略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由于战略资源的内部培养具有路径依赖和长期累积的特点,因此很多跨国公司通过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资源搜寻以适应其跨国经营所需要。本文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资源搜寻的途径以及通过数学模型来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战略资源搜寻途径探讨。  相似文献   

7.
刘佳  李新春 《南方经济》2013,(10):20-32
创业者是选择模仿还是创新关乎企业绩效及创业成败。传统理论认为创新道路更容易成功,原因是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构筑竞争优势。但国内外实践均表明,大量中小型企业恰恰是凭借模仿实现成功创业,中国情境下新创企业模仿型高于创新型的现象则更加明显。本文将创业者的创新选择与机会开发联系起来,认为创业者选择的原则是在约束条件下权衡何种机会开放方式能够增进创业绩效,通过194份新创企业样本分别考察模仿型机会开发和创新型机会开发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内外部情境因素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模仿型机会开发与创新型机会开发均能促进创业绩效,但在不同情境下作用效果有别:模仿型机会开发与创业绩效间关系对情境依赖不明显;创新型机会开发对情境依赖明显,越发激烈的外部环境会削弱创新型机会开发对创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创业者自身行业经验的增加又会增强这一关系。可见模仿型还是创新型机会开发不应是简单的孰优孰劣,而是创业者在约束条件下理性战略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需要体系"的企业战略模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卫平  陈荣耀 《改革与战略》2007,23(11):133-136
企业战略模式是主导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逻辑框架.在整合利益相关者、超越竞争、企业生态演化等战略理论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企业关键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体系",以及建立在这一体系之上的战略模式.这一战略模式以社会需要、企业需要、合作者需要、员工需要和顾客需要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处理"需要体系"中基本需要之间的长远平衡关系为战略与策略的出发点,通过瞄准确立企业永远处于社会需要之中的定位,推动企业实现长远的战略意图,并通过平衡不同需要的冲突,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满足需要的选择与安排形成企业的具体战略,从而达到指导企业战略发展的目的.这一模式可以得到许多具体的战略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企业经营发展中,需要结合行业发展形势,制定详细的发展战略,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在企业集团化发展中,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发展中的困境,也就是资源分散,管理薄弱.从提高企业整体效益角度出发,企业需要寻找一种共享发展模式.通过加强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实现对企业财务的整体把控.本文就结合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意义,重点分析企业建设财务共享中的关键点,并根据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实施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成功企业的标志之一。战略的出发点是企业的经营使命,只有在经营使命的指导下才能准确的定位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的制定着眼于对企业行业结构、竞争对手、内部资源、企业文化的调查与分析.目的是通过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管理,以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1.
游振宇 《特区经济》2008,228(1):271-272
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通过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投资、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经济学分析表明,税收政策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着极强的杠杆撬动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对此,要以辩证唯物的观点:坚持"有用论",反对"无用论",警惕"万能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海外"侨智"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广东作为我国最大的侨省,积极引进和充分发挥"侨智"的作用,是促进广东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广东海外"侨智"引进现状的数据分析和深入研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引进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新驱动战略下,驱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是创新。为实现创新型经济的目标,"硬创新"是根本,"软创新"是保障。创新驱动战略的驱动力是国家创新体系,应通过建立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为"硬创新"提高保障和激励,从而实现我国驱动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4.
判断我国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策略成效如何,可以通过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予以回答。为了克服传统(宏观)方法估计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不足,本文从微观角度,利用汽车企业数据完成了对汽车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法、Olley&Pakes法与Levinsohn&Petrin法等多种方法的横向比较,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结果显示,1999—2007年我国汽车行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细分为各控股类型、各子行业研究亦是如此;国有控股汽车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低于非国有控股汽车企业,但由于上升较快,逐步与非国有控股企业趋同。由此说明,“以市场换技术”策略已取得实效,汽车产业正从“引进-吸收-消化”向“创新-超越”转型,继续加强技术研发,构筑中国汽车国际竞争力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前人有关"创新"、"集成"、"分享"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将集成与分享辩证地结合起来,建立"集成-分享"理念模型,研究创新系统中集成与分享的融合性和穿透性,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集成与分享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本研究为分析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高建侠 《特区经济》2009,(6):121-122
由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各地都在调整经济、金融等相关政策积极救市。当前,陕西省民营企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诸如"融资难"、"环境差"、"创新不够"、"风险大"等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纷至沓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危机中求得生存,本文做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力 《改革与战略》2010,26(5):56-61
由我国《物权法》正式规定的企业法定经营权不应针对一切企业法人类型适用,它甚至不能如法定经营权说的倡导者期望的那样针对包括了在竞争与非竞争领域从业的全部国有企业适用。结合其他转型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实际情况,文章认为,法定经营权作为依法调整企业所有权人与经营权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工具,应主要立足协调企业自由与政府管制,偏向控制企业市场化改革深度与广度,以保留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及改革后形态的长效调整。由此,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法定经营权应主要面向有非市场化要求的特殊国家企业。  相似文献   

18.
谢坤 《特区经济》2011,(1):188-190
本文将武汉城市圈中九个城市主体的关系放在帕森斯的AG-IL模型中进行分析,提出影响武汉城市圈"秩序整合"和协调发展的"四因素"。认为"政治因素"是影响武汉城市圈"秩序整合"和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建构因素",直接关系着其发展目标的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其它三因素"是"反建构因素",对"政治因素"形成"反建构性","反建构性"的方式也关系着整合实现的实际状况。然后分析"建构性"因素与"反建构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段云龙  向刚  赵明元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2):57-59
创新贵在持续,也难在持续,持续创新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对于我国众多的企业而言,如何进行持续创新,采取什么技术创新战略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分析了自主创新战略和模仿创新战略的优劣后,文章提出二次创新战略是我国企业在持续创新过程中较优的战略选择,并基于企业持续创新过程的特点构建了二次创新战略的进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科斯提出制度分析应该研究“实际的人”。经济学早期关于人的假设是接近“实际的人”的,但后来(尤其到新古典经济学)却越来越远离“实际的人”。经济学对人的认识经历了“实际的人”一“理性的人”一“实际的人”之循环,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制度与“实际的人”有着内在的联系,或者说,实际的人与制度之间有着一种互动的内在治理机制。制度可以平衡“实际的人”的内在动机的冲突和矛盾,使人的行为更加理性,从而有利于秩序的形成。制度(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可以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制度大大地弥补了人们知识和信息的不足,也降低了社会交往中对人们认知能力的要求。同时.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对人的假设的变化是深入分析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