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网络股利好消息不断,但在繁荣的背后是否存在泡沫、泡沫有多大,本文构建了测度方法以及测度指标,并以百度为例对股市泡沫进行了分析,及互联网泡沫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知名的网络有理想、有热情、也有群众支持、但却缺乏稳健的经营观:1、经营没有经验:“创业维艰,守成不易”。由于筹资顺利,年轻的创业对网络业过度自信,以亿百富翁的姿态大手笔经营,形成了铺张浪费的风气。2、投资的盲目;过去网络行业景气过热,如能理性地分析网络的长远发展,就能发现约有95%的网络公司其实是不应该存在的。现在因为资金耗尽,又发现网络公司无法在短期内赢利,许多投资闻网色变,纷纷收手。事实上,网络泡沫一拨拨地破灭网络的经营模式却会愈来愈清楚,现在正是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好时机。3、没有创造自己的商务模式;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服务流都是电子商务发展中缺一不可的。有的网站没有创造独特的内容与服务,而是随波逐流,重复别人的,所以很容易被取代。有的网站为了建立物流系统投入的成本过大,反而造成财务上的负担。有的网站光依赖广告和投资,结果广告收入,资金筹集不顺利,经营立刻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3.
财经聚焦     
《市场观察广告主》2011,(7):102-102
中国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遇寒流 ●媒体评论《中国证券报》互联网“泡沫”今非昔比 新上市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固然有泡沫。但从市场容量、互联网行业发展前景、投资者理性角度去看,互联网的泡沫破灭不会对互联网行业本身造成毁灭性打击,只会是一些业绩不佳的互联网公司理性地向估值回归。  相似文献   

4.
张朝阳 《商界》2011,(6):78-78
中国的互联网市场明显存在泡沫。实际上,当没有上市的公司比上市的公司贵,不盈利的公司比盈利的公司贵的时候,就绝对产生了泡沫,而且泡沫一定会破灭。从市盈率角度来看,这一轮的上市企业非常疯狂,动辄数百倍的市盈率说明资本已经丧失理性。  相似文献   

5.
《新财富》2011,(7):82-91
电子商务、社区网站和网络视频,是本轮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潮的中心,充分体现了“美国模式+中国故事”对海外投资者的强大吸力。投资者的热捧推高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使得其中一些存在泡沫的公司也成为这次做空者的目标。但换个角度,这些公司不妨把“猎杀”看成是检验和再造商业模式生命力的一次机遇。  相似文献   

6.
林木 《商》2001,(6):8-9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许多一度热闹非凡、红红火火的互联网,转眼间便落入了萧条零落、风雨飘摇的艰难境地。有人估计,今年将有90%的网站面临倒闭的威胁。网络公司云集的北京嘉里中心已经把一家交不起房租的公司赶了出去,而交不起房租的并非仅此一家。特别值得一提的事,纳斯达克的中国概念股在2月底,除中华网收盘价在5美元外,新浪只有2.44美元,网易2美元,搜狐1.22美元、网络泡沫的破灭及纳斯达克指数的重挫,使得套在网络业头上的光环黯然失色。面对网络神话迅速破灭的惨烈现实,当初满腔热情地投身网络浪潮的各路英才,纷纷主动或被迫吃起了“回头草”。  相似文献   

7.
朱洁 《中国广告》2007,(2):142-143
《纽约时报》公司主席、《纽约时报》出版人阿瑟·苏兹伯格(ArthurSulzberger)曾平静地告诉人们:“如果你是一位已有150年历史(这可是目前许多网络公司平均寿命的75倍)的公司主席的话,你的眼光可能会比较长远。”言下之意,目前蓬勃发展的网络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2年。在中国,网络公司的平均寿命甚至还不到2年。在网络飞速发展带来了的网络品牌的繁荣景象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网络品牌短命的现实。除了缺乏合理的经营计划,并且对未来发展存在不切实际的预期之外,长期忽视网络品牌忠诚度的建设和维护,也是导致网络品牌短命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网络公司对品牌忠诚度的认识十分有限。根据2001年《时代周刊》的报道,虽然英国每年的网上交易总额已达18000亿欧元,但大约2/3的英国网络公司却对顾客的喜好和行为一无所知。这一认识的盲点正是大多数网络公司只能短暂生存的症结之一。  相似文献   

8.
《商界》2011,(6):79-79
在互联网泡沫于2000年轰然破裂后,硅谷地区出现了一些带有乞求意味的车尾贴:"上帝,求你再来一次泡沫吧。"这个愿望现在实现了。今天的泡沫呈现两个重大差异,其一,本次泡沫的部分动力来自于富有的天使投资人,其二,本次泡沫的广度也大于上一次,并呈现国际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于闯 《中国拍卖》2008,(2):16-19
提起网络拍卖这个话题,首先要区分三种形式的互联网拍卖:一是具有拍卖资格的主体将传统拍卖业务搬到网络进行,即拍卖公司依靠自身技术在网络开展的传统拍卖。它们的操作规程、运作理念和《拍卖法》所规范的拍卖是一致的;第二种是网络公司(开展网络拍卖业务)所从事的网络拍卖,这种网络拍卖究竟属不属于拍卖值得探讨,这个问题不仅仅关系到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和法律适用的认定,还关系到网络拍卖纠纷解决、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交易服务行业自律和网络交易立法方向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互联网拍卖的第三种形式,即是现场、网络同步拍卖,拍卖公司利用网络公司提供的技术实现现场、网络同步拍卖,此种形式的互联网拍卖需要高端的技术支持,目前在上海等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是一种新型互联网拍卖。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     
互联网海外IPO热潮再现,“泡沫”声音再次响起 自今年三月份开始。中国互联网行业再次掀起新一轮上市热潮,一大批网站争相奔赴海外资本市场进行IPO(首次公开募股),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全球资本市场再次上演集体狂欢。  相似文献   

11.
邢明 《中国广告》2011,(2):37-38
社会化网络时代最核心的一个特征就是人和人的关系,抓住用户就是抓住根本。 当今的网络精彩纷呈,Q大战、正在掀起的新一轮网络公司的上市潮。视频网站看来已经进入很好的盈利状态,说明视频广告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2.
科技微时代     
中国企业在美国股市集体性诚信危机 华尔街一著名报人问我对这次中国企业在美国股市群体性诚信危机的看法。我问:为何短期内允许这么多不合格中国公司密集性上市?全是美国投行,经纪商和审计公司做的担保和推荐。是啥让美国投资人那么快就忘了安然事件、01年网络泡沫和当下的金融危机?中国企业问题显而易见,华尔街又出了啥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1年美国互联网络泡沫破裂以后,互联网进人了一个相对低迷的成长期,然而互联网却从未死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互联网正迎来新一轮的革命。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技术不再是自身单一的发展,而是融入到各行各业,给传统行业带来许多颠覆性改变,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全球最大实体经济的国家来说,意义显得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14.
江涛 《电脑采购》2000,(45):1-1
近一段时间来,中国在纳斯达克率先上市的四大门户网站经历了一场大吐血的冲击。上市的网站无法赢利,可谓是日子艰难。网站如何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首先走出低谷,便成了关键性的问题。现在的网站有千千万万,但从根本上不外乎分为以下三类:以提供内容为主、以建设网络社区为主和以开展电子商务为主。通过对这三个领域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互联网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5.
古永锵 《创业家》2011,(7):22-22
诚信是伤不起的。好公司不必急急忙忙去赶"时间窗口",匆忙包装上市,最终会拖累"中国概念",害了自己!最近媒体与投资界的朋友,见到我都会问这样的问题:中国概念上市窗口期是否即将关闭?2011年,许多新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为什么纷纷跌破发行价?中国概念到底有没有泡沫?优酷如何顺利完成这次的增发?……我想把我们5月赴美增发的经历拿出来与诸位创业家分享。  相似文献   

16.
《三联竞争力》2010,(2):78-79
外因干扰 市场变坏:随着2000年纳斯达克股市崩盘和“网络泡沫”破灭,全球互联网产业进入严冬,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动IT产业整体下滑,市场一片低迷。据Webmergers统计,自2000年泡沫破灭至2002年,全球至少有4854家互联网公司被并购或者关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80年代日本房地产市场,得出推动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四大因素.并相应地同我国的现状进行了对比,发现我国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房地产泡沫,但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相对日本80年代还是健康许多.  相似文献   

18.
2000年里,ChinaByte内部像是上演了一部《未来往往》。最让老宫伤感的是年初,一天里签署了12名员工的离职合同。但从另一方面让老宫引以为豪的是,自 1995年至今, ChinaByte向中国互联网产业贡献了 60多名员工,而且大多在各自公司占据重要岗位 谁也还都记得年初时网络业的浮华景象IT人身价暴涨,网络公司的高薪及许诺的公司期权,让大家一起做着上市发财梦。宫玉国说ChinaByte至今还没有实施期权制,在当时势必要受到很大的冲击。当然,网络泡沫破灭之后期权对于不能成功上市的企业员工来说,…  相似文献   

19.
华筠 《广告大观》2010,(5):131-132
这两年在互联网领域,有一项应用正在赢得最广泛用户的拥护,有一个行业一直是各类资本追逐的热点,那就是网络视频。在去年央视网重磅推出"爱布谷"和"爱西柚"两个视频网站之后,"国家队"把本已急速升温的网络视频市场又推送到了一个新的热点。近日,中国网络电视台和暴风公司在梅地亚举行盛大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20.
胡新智 《华商》2013,(11):30-32
虽然在高校、贝尔通信实验室和诺基亚中央研究院从事光通信研究将近二十年,但潘今一首次创业,其参与创办的神通网络公司便于短短3年内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随后,在一个适当的时机果断地将公司卖掉,得以从本世纪初大范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前全身而退;回国后白手起家,加盟并投资正处于内忧外患中的光桥科技,与核心团队一起,最终使得公司起死回生,于2006年被西门子巨资收购;2007年他创办弘视通信,几年下来,几乎垄断了全国的公安监所智能视频监控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