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1982年4月30日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并开放签署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经过去26个年头,今年5月15日也是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公约》12周年的纪念日,《公约》在促进海洋科技、经济、政治、法律、外交方面的重要性和协调国际关系的指导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肯定。它所确立的国际海洋法新准则,不仅有利于海洋国际法的发展,也有助各国制定新的海洋管辖法规,在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国际法实践中,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也是不过分的。《公约》颁布生效20多年来,世界各国根据《公约》的相关规定,对本国的海洋战略进行了调整,在海洋立法、海洋政策、海洋开发和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海岸相邻或相向国家间,围绕海域和岛屿归属之争,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实践证明《公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最全面和最有权威性的国际海洋法法典,它对维护发展中沿海国家的合法海洋权益和解决海域争端,起到重大的历史性作用,在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活动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的国际海洋法的出现,也是世界海洋法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下面侧重谈谈《公约》的主要内容、深海资源及其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菲律宾将中菲南海争端提上国际仲裁以及中国不接受仲裁一案的争议焦点,分析了中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驳斥菲方诉求的理由。认为,菲律宾就南海争端对中国提起的国际仲裁,不符合根据《公约》附件七提起强制性仲裁的必要条件。中国有权依据《公约》第281条、第298条之规定驳斥菲国起诉。  相似文献   

3.
《环球财经》2009,(6):24-24
5月11日,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及《公约》缔约国会议的有关决定,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关于确定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初步信息,这次提交的文件,涉及中国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而此前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就争议海域岛屿、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划分,采取了诸如国内立法等一系列动作,并向联合国抢先提交了自己的划分主张。  相似文献   

4.
俄日、中日岛屿争端问题逐渐成为东北亚地区的热点,日本宣布钓鱼岛国有化打破了中日多年来维持现状的默契,双方围绕钓鱼岛问题,在经贸合作、人员往来以及政治军事领域紧张关系不断升级.从国际体系演变的视角,可以独辟蹊径,为东北亚国家间的海域争端寻找到新的解决路径.在新的国际体系尚未建立的前提下,短期内最好的办法是保持现状,搁置争议.  相似文献   

5.
上兵伐谋     
陈昌煦 《东北之窗》2014,(13):59-59
正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国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主权范围的海洋区域主要包括内水、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据此规定,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然而,受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影响,中国近一半的海洋国土与他国存在争议,面临着海域被分割、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严峻现实。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周边海域更是风声鹤唳,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竞相在争议海域、争议岛屿向中国发难,东海、南海海上疆域纷纷告急。  相似文献   

6.
中日钓鱼岛争端主要涉及岛屿主权归属和东海海洋权益两方面。从国际法的原则来看,钓鱼岛的主权属于中国。中国最先发现并获得其主权,日本所主张的“无主地先占”的原则根本不能成立。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以及国际实践,钓鱼岛在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过程中不应被赋予划界效力。  相似文献   

7.
安立军 《特区经济》2011,(5):102-103
随着国际投资的大量发展,国际投资争议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传统的方法难以解决,解决国际投资争端中心(ICSID)虽然是国际社会建立的一个专门解决国际投资争议的国际机构,但由于其对争议无强制管辖权,争议解决程序无时限和涉及国家当事人的裁决往往因国家主权豁免而得不到有效执行等缺陷,导致了该机构没有有效发挥作为多边国际投资争议解决中心所应有的作用。随着国际投资的一些问题纳入WTO体系内,其所具有的强制管辖权、确定的程序时限和有效的裁决执行方法等特点必将对多边国际投资争议机制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分析了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现实问题。探讨了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策略:临时安排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方针: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是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加强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是维护海洋权益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车婧 《特区经济》2005,(6):275-276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世贸组织在总结关贸总协定40多年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创设的一套新颖而又复杂的争端解决机制,它是在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先天不足,其缺陷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如在内容上缺乏统一性,在程序上存在许多不足等等,而且这些缺陷损害了各成员对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信心和信任,也严重削弱了其自身的权威地位。因此,改进并加强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经过WTO乌拉圭回合反复协商,《关于争议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以下简称新《谅解》)终于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北方四岛问题一直是困扰俄日关系的症结所在,伴随着包括俄总统在内的俄高官的登岛视察,俄日岛屿争端又现,并使俄日关系一度紧张,加上双方的利益冲突,历史的积怨,俄日岛屿争端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本文将以俄日岛屿争端为中心,通过介绍俄日岛屿争端的由来,发展,探析俄日岛屿争端的结果,进而提出俄日岛屿争端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作为海洋自由首要内容的海洋航行自由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变迁。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基本框架和依据,同时亦可推论出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分别构成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密切关联,并且具有多样态的属性。考察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资源开发体系和海洋争端解决实践可以发现,从某种意义上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终极意义上的冲突,而协调两者关系对于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在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海洋法公约的"整体性"解释需求以及海洋资源在海洋划界中处于核心地位等不同进路之上,解决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体系化解读是必要的。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模式是对航行自由限制与资源开发限制的融合。中国应该及早为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形成"国内法机制"、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以及敢于在敏感海域强化资源开发与管理立法,并且善于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相似文献   

12.
郭振强 《魅力中国》2010,(30):214-214
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钓鱼岛列岛在地质上是附属于台湾的大陆性岛屿。钓鱼岛列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劳动人民捕鱼和采药的活动场所,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无论从发现所有权,还是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效的《大陆架公约》、《海洋法公约》来看,中国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是公认的和无可争辩的。  相似文献   

13.
陶然 《发展》2004,(12):43-44
解决投资争议国际中心(ICSID(The cre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以下简称中心)是在世界银行倡导下一些国家缔结的<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议公约>(华盛顿公约)作为解决缔约国与另一缔约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的国际性专门常设性机构,创设ICSID是为调节和仲裁国家与他国投资者之间的法律争议提供便利,从而促进私人资本的国际流通,保障国际投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菲律宾在南海与中国的领土主权争端、海域划界等问题上呈现出激进化的特征,加速战略资源的攫取和强化岛屿实际占领,企图借助外部力量推动南海问题扩大化和国际化。南海争端愈发复杂,内容涉及主权、权利和资源,中国处理南海争端的对策,除了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还应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方法,以求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南海争端。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1990年2月,朱启桢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下称“公约”),中国政府并于1992年7月正式批准该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我国可以适用依公约设立的“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投资争端中心”机制(下称“ICSID机制”或“中心争端机制”)来解决外国投资者与我国政府之间的投资争端。对于中国运用ICSID机制问  相似文献   

16.
全球大气CO2浓度增加、气候变暖使全球碳循环受到很大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温室效应,对全球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类生存产生严重威胁①.为有效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于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的框架公约》,并又于1997年在日本通过了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的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签字国.《京都议定书》允许发达国家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国际碳贸易和联合减排的方式履行部分的减排承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参与到温室气体减排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海海域及其所属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国家对南海海域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重要的战略地位虎视眈眈。在时代变革和历史推进的过程中,东南亚的部分国家不顾我国及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公然占领南海岛礁,历史遗留问题延续至今。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四起暗流涌动,关于南沙群岛领土主权归属之争、海洋和海底资源管辖之争以及海上航行自由安全之争波澜迭起。现通过对历史发展的梳理,结合大量文献资料佐证,以及对南海问题时下态势的分析,提出了通过双轨思路、战略对话和共同体构建三个方面的策略思考。以期通过以上研究,对南海争端的解决提供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法庭之友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践和发展,其自身的缺陷不断凸现。作为一种有助于WTO争端解决机制民主化和透明化的措施,虽然法庭之友制度引发了理论上的诸多争议,但实践中,法庭之友已逐步参与到WTO争端解决机制之中,并促使DSB对这一制度进行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9.
辛欢 《魅力中国》2014,(25):302-303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政府声称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文称为UNCLOS)为依据,就中菲南海争端启动强制仲裁程序。菲方此举的真实目的无非是想通过此种方式使中菲南海争端国际化,获得国际舆论上的优势,从而以强制仲裁的方式侵占中国在南海的部分岛礁及附近海域。面对菲律宾的这一举措,中国采取了不参与仲裁程序的态度和立场。本文将通过梳理菲律宾针对此次仲裁提出的诉求及其所谓的“法律依据”,得出菲方主张的不合理性和非法性,并且就中国如何以国际法和事实为基础影响仲裁庭的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国际海洋立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所建立起的海洋法律制度第一次对海洋法各个领域作了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新秩序的确立,同时也对各国构建国内海洋法制指明了方向.该文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立法意义出发,分析了该公约涉及的主要方面,进而阐述其时于我国海洋法立法的启示,以及对我国现有具体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