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刑法在对旧刑法中交通肇事罪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增添了因逃逸致人死亡之情节,相对提高了量刑幅度,本意是为解决频发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案件,但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引发了理论界的讨论和实务界的困惑。本文旨在围绕刑法第133条和刑法基本理论,厘清基本概念,从罪过表现方面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含义及逃逸案件的分析,剖析交通肇事逃逸的成因,探讨遏制和防范交通肇事逃逸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交通肇事逃逸有关的问题成为交通肇事罪适用的重点和难点,表现在交通肇事逃选定义的狭隘性、交通肇事逃逸情节在刑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中的功能冲突、刑法应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  相似文献   

4.
吕文巧 《魅力中国》2011,(21):166-167
新刑法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问题做了规定,并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审理交通肇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概念上的误解和做法上的偏差,成为刑事司法与理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学术界对有关逃逸行为的认定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因此,从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特征、罪过形式、司法认定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进而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疑难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各种具体情况进行了一一甄别,以正视听。并且在此基础上,综观国外立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方面的立法完善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童帆 《魅力中国》2009,(27):226-227
在刑法第133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中,最受争议的是有关"因逃逸致人死亡,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规定,虽然百家争鸣,但多为学术理论方面,相对于具体案件的分析却不甚了了。笔者从事公诉工作多年,期间接触了大量的交通肇事案件,其中最难办理的就是"因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认定。本  相似文献   

6.
《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二款和第七条对交通肇事罪指使逃逸共犯问题进行了具体解释。本文结合具体案例,从理论和实务角度,通过对因果关系认定、罪刑法定解释、共犯理论适用等问题的分析,认为应提高共犯理论的精确度、完善共犯理论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势在必行;设立新的罪名:交通肇事逃逸罪。紧扣法律的精髓,依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制定合理合情的法律法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陕西省合阳县交警大队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法律、传统和科技等手段,加大对交通肇事逃逸案的侦破力度,严厉打击了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分子的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侦破率达到94%以上,受到了市、县有关单位领导和  相似文献   

8.
胡建新 《中国经贸》2009,(24):89-90
文章论述了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提出了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主要方法;分析了我国恶性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指出了提高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并不是遏制恶性交通事故频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水路运输中的交通肇事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罪所保护的法益范围为出发点,在明确陆路运输属于传统意义上交通肇事罪法益保护范围的基础上,探讨水上交通肇事行为是否有参照铁路、航空两种交通条件下的单独罪名另立一新罪名的必要。通过比较水路交通条件与道路交通运输条件下交通肇事行为在犯罪构成上的异同,结合学界其他学者的不同观点,思考水上交通肇事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罪保护法益范围。  相似文献   

10.
易磊 《魅力中国》2011,(15):230-230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益发达,信息传播的速度较为迅猛,网络和媒体等媒介对于交通事故的披露较为迅捷,在有关交通肇事犯罪的认定的过程中,网络和媒体等所造成的舆论影响对于交通肇事犯罪的认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本文将从这个视角来初探交通肇事犯罪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悦 《魅力中国》2014,(6):337-337
交通肇事案件的数量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且交通肇事案件中出现的逃逸情节日益增多。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交通肇事行为能引起救助义务。本文以交通肇事案为例,分析交通肇事中的救助义务及其先前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最为严重的国家。交通肇事案件处理中遇到了许多难点 :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而立法相对滞后 ,立法矛盾突出 ;成文法法条及有关的司法解释在特定情形下难以适用 ;成文法存在立法上的空白和漏洞。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交通肇事案件时敢于突破条条框框 ,在不违反有关法律原则、规则的前提下 ,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 ,正确适用有关法律规范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卢桂英 《西部大开发》2011,(8):52-52,56
取保候审制度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基本理念的缺失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取保候审无论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完善。笔者分析了我国取保候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就理性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取保候审制度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刑事诉讼中,犯罪主体的年龄在特定的案件中决定着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承担责任与否.或者承担责任程度的大小.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户籍管理的混乱等诸方面的原因,认定犯罪主体的年龄需要借助骨龄鉴定,但是由于骨龄鉴定并未完全被刑事证据所采纳.因此.应慎重使用骨龄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15.
胡晓静 《魅力中国》2014,(14):323-324
本文从赤峰市近几年毒品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征、诱发原因入手,提出了对毒品案件的政府应对,以及法院在审理毒品犯罪案件时法律适用给予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最高法院公布的两起醉酒驾车犯罪案件,均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行为人进行定罪处罚。其实两案的行为与情节有异,不可一概而论。在交通肇事案件中,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存在复杂的罪过形式,具体行为不尽相同,可供刑法考量的情节也存在差异。现行法上的交通肇事罪因其本身在罪过形式和逃逸行为的界定等方面存在缺陷,无法评价所有的交通肇事情况。故重构交通肇事罪,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并根据罪过的四种组合模式评价交通肇事案件,是摆脱现实窘境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付艳 《黑河学刊》2002,(5):57-59
WTO规则并未规定,条约缔约方适用其规则的方式。我国宪法对WTO规则如何适用也未作出明确的规定。由于WTO规则是调整政府间经贸关系的法律体系,其本身不是国内立法,不能自动取得国内的地位,因此不能在我国司法中直接选适用。  相似文献   

18.
郝莉君 《魅力中国》2014,(17):286-286
本文从交通肇事罪“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出发,分析了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对交通肇事后逃逸及因逃逸致人死亡分别做出了法律定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司法实务提出了针对该问题的立法及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吴静 《西部大开发》2009,(11):75-76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抢劫犯罪历来都是司法实践中发案率最高的一类犯罪,同时,抢劫犯罪既侵犯公私财产权利、又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以其性质严重性和高发性,为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杨宁宁 《魅力中国》2014,(12):322-323
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了交通肇事罪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处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但并有将肇事后逃逸行为罪名化。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解释,也没有达到统一分歧的效果,使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惩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有必要将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在刑法条文中犯罪化,制定独立罪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