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昂 《理论观察》2014,(7):13-14
执政形象是执政党执政理念、执政行为、执政绩效等方面在人民群众心中形成的认知。它既包括真实的、积极的执政形象,又包括虚假的、消极的执政形象。通过分析执政形象的特点、分类以及执政形象的影响因素,深刻认识执政形象的功能,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执政党的执政形象的建设。进而,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增强执政党的向心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脱离群众的危险是一个隐伏的执政难题,着力构筑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课题。在社会转型期,群众路线所体现的"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追求和遵循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工作方法依然是其现实存在的根本依据,也是执政党解决执政难题的不二选择。面临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执政党需要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以更加开阔的政治视野和智慧,重新赋予群众路线理论时代内涵,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局部执政时期,党面临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的紧迫任务。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从目标凝聚、利益凝聚、信任凝聚等方面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以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这对今天我们执政党继续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启示:将执政党建设深深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以共同价值目标凝聚共识;遏制权力腐败,强化执政道德,提升执政形象;不断改善民生,公平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  相似文献   

4.
<正> 执政理念是一个政党对执掌政权的宗旨、目的和任务,以及实现这一任务所需要的方针、执政手段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和总体把握,最终要解决的是为谁掌权为谁执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这决定了党是为人民掌权为人民执政,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最根本的执政理念来坚持。的确,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从严治党,坚持党要管党,既顺应了群众要求,又有助于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加强党性修养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让人民更加信任和拥护党的领导,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要求"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全党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是我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也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张德祥 《魅力中国》2011,(15):232-232
当前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领导干部做为执政党成员必须以身作则,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出表率,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自身从政的道德修养,搞好“德政”建设,这点也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所期待的。  相似文献   

8.
肖朗 《黑河学刊》2011,(12):62-64
执政党执政是在执政党—国家—社会的政治架构中展开的,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规律性的政治活动过程。因此执政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处理好自身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因此必然要求权力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这种关系决定了政治的合法性基础是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决定了执政党的权力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自政党政治出现以来,执政安全问题就是所有执政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已由最初的革命党转变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连续执政六十多年。在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其执政地位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的诸多压力与挑战。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执政安全,进行了广泛政治探索与实践,并从中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在目前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利益群体分化严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威胁。因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在于:整合社会中日益分化的利益群体,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执政党必须充分协调各方面利益,做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真正代表;以党内和谐促进党群和谐;在群众中树立执政党的光辉形象;发挥民间组织的服务作用,使之成为党联系群众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1.
孙豪冉 《魅力中国》2014,(20):371-37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我们党在六十多年的执政经验和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现,当前社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更加的让我们党清醒的认识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感以及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的至关重要性。所以我们党耍努力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的精髓和内涵,更好的以践行群众路线为核心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巩固和发展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宁波通讯》2005,(7):8-11
观点一:要以执政党的自觉意识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体现了执政党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以执政党的意识为指导的。在领导人民为执政而奋斗的时候,党的重要任务是树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远大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统治,或者说是以解决敌我矛盾为主题,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提供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13.
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社会政治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不仅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而且是对执政党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群关系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当前,如何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是各级党组织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面对当前国内外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在群众工作的实践中历练执政本领,夯实执政基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的发展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络舆情和网络伪民意等网络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原因则是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滞后于信息化发展所造成的。本文针对信息化发展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挑战,从加强网络管理和执政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两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政府已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于改善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无疑将影响国家的发展大业,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改善民生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客观要求,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重要途径,是执政党巩固执政根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两年前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概念,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已把这个符合中国儒家传统的概念放到“统揽全局的位置”。一些分析人士预测说,中国共产党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增加并疏通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下一步,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将采取措施进一步夯实执政党的人民群众基础,关心人民群众的诉求,拓宽人民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说。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经济建设成就巨大,但由于制度和机制的不尽完善和健全,一些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18.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用来达到自己目标的所有可以利用因素的总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西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发、利用执政资源。和平解放西藏,掌握西藏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大力开展经济工作,打牢执政的物质基础和执政绩效;高度重视统战及群众工作,夯实执政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丰富执政的先进性资源。执政资源的积累和运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实现西藏和平解放,进行民主改革、成立西藏自治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并最终实现了西藏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9.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是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充满活力。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就必须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20.
陈启荣 《发展》2011,(5):114-115
密切新时期干群关系,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和支持,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它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大战略选择,应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密切干群关系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