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通过对居住区中的景观设计(光声水环境)、老人与儿童活动空间以及居住区中的安全与交通问题等的研究,并以"绍兴县城市花园"这一居住区作为案例来研究,给将来的居住区规划打下理论基础,为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我们的先辈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并以不同形式将这一文化形态延续下来。传承、保护和利用传统的农耕文化对振兴乡村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通过了解农耕文化的核心内核“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掌握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可以从发掘农耕文化的知识理念、守护传承农耕文化的“双”载体、创新政府文化治理模式等三个方面探讨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甘肃陇东地区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流传下来的有关农业信仰和崇拜,保存有重要的农耕文化基因。该文从农耕文化的角度,审视陇东地区的民间信仰文化价值:"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万物平等"的自然观念;"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资源。陇东地区民间信仰的当代社会价值:"重农惜农"的农业生产理念;"通力协作"的农业社会关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当前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承中国农耕文化,在剔除其诸如封闭、保守、狭隘等糟粕后,还要把握住三个层面:一是在国家层面,要强调"农为邦本"。政府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二是在家庭层面,要注重"耕读传家"。要通过"耕"与"读"的与时俱进,促进农村"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优化农村"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三是在自然层面,要力求"天人合一"。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5.
元阳哈尼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建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位一体的梯田农耕文明。在对元阳哈尼梯田农业发展背景和历程回顾的基础上,阐述了"梯田文化"核心和内涵,这种文化与现代提倡的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相吻合的,对于今天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经济进取精神,它的存在可以在其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源,那就是古代中国人以"孝"为核心的人生责任。尽管在古代中国实现"孝"的最佳途径是"攻科举,入仕途",但那只能少数人为之,绝大多数古代中国人选择了通过经济活动来实现这种人生责任,或者农耕,或者经商。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下,农耕与经商寄托着人们永续香火或光宗耀祖的梦想,从而农耕与经商都发展出了强劲的进取精神,而经商是经济进取精神更为高端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唐末在帝国解体的过程中,北方的契丹女真等部落先后建国,控制了农耕核心地区与宋帝国并立的北方强权。此后,游牧文化与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逐步融合。从先秦时期开始,农耕文明对草原游牧文明产生极大影响的同时,草原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发展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历史上,中国北方的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互相吸收借鉴、互相融会贯通的过程中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太湖流域的农耕文化在生产技术、民俗、器物、建筑风格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利用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手段,深入挖掘太湖流域农耕文化的内涵,创造独具特色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古代农业的两种形式--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涉及到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形成发展,以及经济间的交流,对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古代农业的两种形式——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现象分析,涉及到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形成发展,以及经济间的交流,对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由于长期盲目的追求经济发展,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导致出现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资源的枯竭、水质污染、雾霾浓度高,空气质量差等自然灾害。本文主要基于低碳经济理念对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进行探讨,明确低碳经济的概念,分析当前发展过程中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将低碳理念中开源、节流、循环这三个价值理念运用于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去。  相似文献   

12.
推荐阅读     
内容提要:农耕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但是至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整理出全部农耕经验。中国的农耕文化历经4000余年,土壤依旧肥沃,且养活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作者富兰克林.H.金认定,东方农耕文化有着无穷魅力,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而东方  相似文献   

13.
作为藏区发展的前沿地带,农耕藏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对于该地区的贫困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对农耕藏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案例研究发现,藏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影响,农耕藏区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在城市非正规部门,从事具有民族特色的摆摊经商活动,并获得了明显的减贫效益。然而,农耕藏区生态环境脆弱,可利用资源匮乏,公共服务设施差,人力资本水平低,留村居民和转移劳动力均面临巨大发展困难。作为新阶段我国扶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农耕藏区贫困治理需要创新扶贫机制,以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提升其服务水平为重点,对贫困村民和转移劳动力实施综合性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农耕文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持久的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生态文明理念,将会为现代社会文明生态体系的建设、保护和重建提供取之不竭的文化之源,对于现代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人文类博物馆的建设,对于如何抢救、保护和弘扬东北黑土地传统农耕文化展开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2008,(10):24-24
努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建造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同时,保持原有的物产特色和自然风貌,使农耕区域展现出软文明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历史因素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脉、传统,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现在,预示着这个地区的未来。本文从探讨历史因素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意义开始,分析了历史因素、居住区、景观设计和应用的概念,通过对案例的分析,重点研究了历史因素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用的三种方法: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寻根田园     
文/  风之末端    /F   《中国西部》2014,(11):42-47
文明的脐带——农耕文化 看那些假想人类文明被毁灭之后的重建的国外科幻电影时,我总是忍不住想:幸存者们吃什么呢?要知道,在地球上,无论是人类文明的发端,还是假想中的文明重建,只可能表现为一种形式——农耕文明。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土地趋于饱和,进行旧居住区改造成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首选。旧居住区改造不仅能够改善居民生活,还会从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对广义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产生一定的互动关系。文章对于旧居住区改造这一重点研究问题进行探讨,从居民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于旧居住区改造与社会发展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对旧居住区改造提出具体的操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34(1):72-74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注重城市绿化景观设计,做好城市美化工作,让城市更美观。坚持经济性、美观性、地域性、生态性等基本原则,在城市公园、广场、街道、小区等绿色景观设计中,科学选择园林花卉,让园林花卉更好地调节城市居民生活,凸显城市文化品位,让城市的绿色景观设计更具科学性,营造更加美好的意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营造更加宜居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甲文形体分析去探究上古人类的狩猎和农耕生活。并以甲文为素材,辅以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再现远古先民艰辛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