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的规定性,它规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量的规定性,它明确了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吴迪  金彦 《辽宁经济》2009,(12):38-3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已经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亟需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内容——转变政府职能,也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应当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意义重大,来之不易。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改革绝不仅仅是目标的确立,而更重要的是目标的实现。一、观念转变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一,而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  相似文献   

4.
王珏 《特区经济》1995,(3):7-10
<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然而,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不能相互结合的问题上,人们至今仍有不同的认识;对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有不同的思路。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二是现代企业制度为什么成为企业改革的目标;三是怎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而它的运行机制或者说资源配置方式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只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要求必须从理论上阐明社会主义能够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手段服务论和统一结合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将计划和市场有效地结合起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有利于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推动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有利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6.
由于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归属于不同的社会制度的观念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历了艰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统一.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坚决地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保持改革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7.
刘长林 《产权导刊》2007,(11):31-3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所做的报告中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产权交易市场将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定,这标志着我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攻坚阶段,也意味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全国人民均为之振奋、为之欢呼。我国经济改革和开放,已经历了26个年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号角,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企业改革是改革开放的中心环节,再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中国的改革进程进入了方向明确、目标清晰、大步前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期间,我国取得的战绩、进步,已经引起了举世瞩目,特别是中国…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商业地产在我国一度蓬勃发展,本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做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李银环 《中国经贸》2011,(8):154-15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已经确定,为此必须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不能兼顾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这两方面,为此必须对经济体制改革.文章首先介绍了公平和效率的经济关系,其次重点通过建立模型来说明:初次分配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公平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任珑 《浙江经济》1997,(10):40-41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体制改革一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不断深化。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转入以制度创新为主的新阶段。各级计划部门也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转变职能,作为深化计划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未来8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此背景下,十八大提出了"两个加快"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路,明确了决定性阶段我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方式转变的改革主旨与发展方向,改革主旨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方向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4.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大大促进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预想不到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20年前,邓小平南巡,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使我国将长期选择的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世界奇迹. 今天,广东学术界纪念邓小平南巡二十周年,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广东经济理论界,早在邓小平南巡之前的上世纪80年初中期,就群体性地探讨了商品经济一市场经济理论,并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东应先行一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南巡,不但明确了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也表明了广东经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先行探讨,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保民  刘勇 《产权导刊》2014,(10):17-21
正4十四届三中全会与国企国资改革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第一次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管理。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  相似文献   

18.
王洪玲 《中国经贸》2012,(20):163-163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经济活动中会计集中结算的财务管理同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会计集中结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这其中也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诚信是民企发展的支撑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就是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21世纪前20年的一项主要任务。而要真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重视诚信人的培育,加快诚信经济和诚信社会的建设,以建立一个以诚信人为基础的诚信经济和诚信社会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市场经济是发达商品经济;要破除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点,确立社会主义可以引入市场经济的新观点;要确立市场经济为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把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广东经济学界长期研究商品经济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广东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对策建议。这部著作在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