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社交网络在提高金融市场信息透明度的同时,也成为金融安全风险传导的新渠道.基于风险感知溢出模型,研究金融安全风险感知在社交网络中的扩散机理,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港澳台地区除外)为研究对象,根据COVID-19期间社交网络文本信息构建区域风险感知指数,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验证风险感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基于社交网络信息的金融安全风险感知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地区疫情变化与金融市场繁荣程度对周边地区的金融安全风险感知程度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国舆情环境能够有效引导投资者情绪保持稳定.研究结果为有效监管金融安全风险感知的跨区域传导,提升金融市场抗风险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现代金融功能观理论通过对比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风险配置机制,说明金融市场在处理系统性风险、流动性冲击和金融产品定价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美国次级债危机也进一步从现实角度论证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能力是有限的,那些原本致力于创造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在特殊情况下,反而可能“创造”出更大的风险。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启示是:在金融市场取代金融中介成为金融体系主导的过程中,金融中介原有的跨期风险分散功能会受到限制,可能出现风险在机构与市场之间不断传染、放大的局面。我国目前正处在金融市场大发展的过程中,对此更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高度发展的里程碑,在给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带来多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以2001—2013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基于银行传统盈利空间缩小即净利差减小的视角,针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风险进行实证研究与检验。研究得出:银行收入的波动性与净利差呈正相关;银行破产风险与净利差呈负相关;银行资本化水平与净利差呈正相关关系等,并针对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金融市场正逐步对外开放,风险的测度也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对VaR和CVaR的研究已成为金融风险测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风险测度的VaR与CVaR方法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金融衍生工具本是金融创新的产物,起初的目的是为了规避市场风险,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技术的现代化,市场上的投机者变得越来越多,制度和监管方面的滞后也使得少数人有可乘之机,这使得原有金融市场的风险得到了一定的放大。因此,应该从法律法规、监督体系、财务结算、退出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风险控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6.
成本管理会计是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结合的新领域,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又是现代成本管理会计的新的研究领域,也是该领域中的一个研究难点,是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因此,研究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金融市场和工具发展迅速的今天.笔者拟从风险成本及其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起源、演进、困境与启示三方面对其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已由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银行也逐步转入商业化经营,但我国金融市场目前尚处在不发达的背景下,这就造成了我国金融业的诸多风险。我们必须认识和研究这些风险,并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8.
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岸金融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监管不当,市场自身设计上的系统风险可能促发金融市场动荡和危机,破坏各国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推行。通过了解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管理制度、监管模式、内容,有助于研究国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中的监管模式选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和稳定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风险,使人们对金融体系风险分担问题的研究开始重视起来。Allen和Gale两位经济学家研究了金融市场与银行中介的不同风险分担方式,认为长期存续的银行中介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跨期风险分担机制,但是当银行中介遭到来自金融市场竞争的时候,跨期风险分担机制就会瓦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辽宁省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具体情况,借鉴全国及区域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现有成果,构建了反映和测度辽宁省金融市场风险的统计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和敌进的层次分析法对辽宁省金融市场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和综合评分,结果表明辽宁省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同时分析了金融风险存在的原因,提出了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作为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结合的新兴业态,互联网金融以其快速发展、潜在风险和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的“互联网+金融”,而是在互联网时代金融市场的重构和广义资产证券化过程,它重新定义了货币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济运行模式,将促使现实经济不断向无摩擦一般均衡市场状态演化。因此,不仅要关注互联网金融运营机构自身的风险情况,而且要着眼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建立有利于维护市场公平公正、促进市场主体交易活动效率提升的制度体系,鼓励有利于完善市场机制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建立基于市场功能的监管制度,并完善信息披露和交易规则。  相似文献   

12.
公司风险规避市场化的金融创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提出金融工程市场的新概念,即指运用多种金融衍生产品研制成的个性化的公司风险规避产品的交易市场,而非指一般的融资方式、渠道以及股票债券金融产品的发行和买卖。这一市场同时具有保值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的功能,它不仅是单个金融产品、组合的金融产品的交易,更是风险规避策划、思路、工具创新以及整套方案的综合产品的交易集合。我国的公司风险管理宜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并对个性化公司风险管理系统进行构架。  相似文献   

13.
金融自由化给全球金融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利益,怎样在风险和利益的取舍上发展中国的金融业是我国十分关注的问题。现实金融世界变化速度非常之快,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金融市场也会与过去完全不同,新的金融结构在我国正蓄势待发,这对未来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让中国的金融改革走得更快一些,能够在金融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就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十分现实的近期目标,但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在工作中探讨.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房地产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房地产金融存在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开发商资金链条有断裂的潜在风险、土地市场局部存在过热现象等问题.根据今后一段时期国家政策对西部房地产金融发展的影响,应完善外部环境,实施房地产证券化制度创新,建立多种形式的房地产金融机构,并创新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融资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海外融资存在巨大风险,如高资金成本风险、再融资风险、剩余利润外流风险、企业价值剧烈波动风险等。本文在对海外融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海外融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体制,强化海外融资的管理,控制投资风险、营运风险和其他风险等风险控制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我国权证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针对目前上市公司发行的权证进行系统研究的前提下,考察了我国权证市场风险特征并寻求解释。同时,运用蒙特卡罗模拟的VaR方法,在寻找适合我国权证定价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将于2007年5月到期的9只认购权证的理论风险价值(VaR)做实证研究,并且我们选择Kup iec提出的失败频率检验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于此,为权证市场风险测量提供有效的方法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科学定量管理,建立了一种AdaBoost集成的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该方法首先采用SVM方法对信用风险数据进行分类学习,建立基学习器;接着通过AdaBoost集成算法对基学习器迭代训练,生成最终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实证结果表明,AdaBoost集成SVM分类器较模糊积分SVM集成等方法具有更高的分类准确率,因此该模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实行金融实名制是规范的市场经济规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必要措施 ,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大方向。文章对我国实行金融实名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有利条件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所谓金融全球化,主要是指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主体、金融工具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金融资本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市场的自由流动,从而达到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区域金融一体化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其实质进行研究和思考,将有利于从战略角度来认识和适应金融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保险风险证券化是金融和保险在风险管理领域融合的根本课题.从风险管理供给看,它是保险公司方法和金融市场方法融合进而扩展彼此功能的结果;从风险管理需求看,其根源是公司风险管理变化,直接原因是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要求. 我国试行保险风险证券化,应该整合保险公司的金融功能,完善偿付能力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