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上海郊区农村工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上海郊区必须依托其区位优势,打造长三角地区的工业上游产品,带动整个长三角产业一体化,为长三角经济腾飞提供动力。如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才能有广阔的腹地经济支撑,中心城区金融服务业——郊区工业(上游产品)——长三角工业(下游产品)才能更好实现产业联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冯国勤 《经济世界》2002,(12):68-71
过去的20年,上海的变化翻天覆地,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上海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GDP 已经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与世界大都市一样,上海不仅拥有一个都市核一一中心城区,而且还拥有一个更具发展前景的都市壳一一上海郊区。中心城市的崛起与郊区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上海崛起成为世界大都市的今天,上海郊区正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发展前景、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技资环境,成为海内外投资者创业发展的热土。上海郊区的战略地位上海郊区地处上海大都市周围和改革开放的前沿,…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邮轮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当前国际邮轮市场的竞争,研究上海邮轮码头的发展与展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现有的文献资料,以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和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两大主要国际邮轮码头为研究对象,对上海邮轮码头的发展和展望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上海邮轮码头的发展现状;其次总结出当前上海邮轮码头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上海邮轮发展的建议,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科技咨询协会《2005年中国咨询业发展评价》,上海的咨询机构数量、咨询收入总量、平均每个咨询机构的年收入和咨询收入等5项主要指标均位于全国之首。[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一、上海郊区社会发展现状1.上海郊区社会发展模式概述改革开放之前,上海郊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社队制”是上海郊区农村的主要模式。改革开放后,上海郊区社会模式由“社队制”迅速转变为“村组制”并继续发展。农业经济模式持续变革:上海郊区人口户籍登记非农化率也由1978年末的16.24%上升到2007年末的76.48%;上海郊区的城镇化率由1980年末的12.6%,上升到2007年末的43.91%;  相似文献   

8.
现状特征 “十一五”以来,上海市政府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指导思想,以及推进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建设等政策举措对服务业的推动效应逐渐显现,郊区服务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气象。当前上海郊区区县服务业的主要特征是:  相似文献   

9.
韩冰  薛艳杰 《经济咨询》2007,(5):F0002-F0002
近日,为了全面跟踪、分析和判断上海市郊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特征和变化趋势,掌握市郊区县在产业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的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函,委托上海社科院经济法律社会咨询中心编写《上海郊区发展报告(2008)》。[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郊区城市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忆邵 《财经研究》2003,29(3):34-39
本文探讨了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郊区功能定位、“三集中”策略的实施效果、城乡结合型社区转型、都市里的村庄等系列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世界产业变革的主流模式,并产生许多创新相关概念。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这些概念相互交叉但又不尽相同,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厘定标准。与国外相比,虽然中国产业创新、创新平台研究起步较晚,但最先定义了产业创新平台。随着“互联网+”和“工业4.0”在全球兴起,为产业创新平台发展提供了明确导向,未来将与中国特色“互联网+”和“工业4.0”的实施工具——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深度融合形成智能生产力,进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此,针对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下产业创新平台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产业转移作为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既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欠发达地区必须正确把握产业转移的内涵、特征、机理和效应,科学区分产业转移类型,努力营造产业转移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高效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的产业发展及方向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秀峰 《经济经纬》2004,(2):117-120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农村产业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不适合我国国情。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原因在于农业自身产业结构的趋同以及第二产业发展和城市产业雷同。总体来讲,乡镇企业工业品的生产无法超越城市企业,农村工业企业将也无法得到现代金融业的支持。因此,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可选择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作为引擎,利用农业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现代金融业的趋利动机,将会形成与此相适应的金融支持和金融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人口郊区化和产业郊区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口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之间缺少有效地协调机制,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相对滞后,造成郊区新城人户分离、产城分离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对社会、经济、政策等相关因素的分析,鉴于郊区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导入功能将进一步增强,郊区人口还将持续增加,从人口郊区化与产业郊区化协同发展的角度对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随着国内外资源要素条件和发展环境变化,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面临的瓶颈和制约日益突出,工业增长动能逐渐减弱。"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决胜时期,工业将经历发展形式转变的深度调整,不仅包括工业占比和增速的变化,也包括工业结构、发展模式与驱动因素的变化。适应于此,产业政策应及时调整,更加注重创新发展的要素积累和环境条件,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释放各种创新资源的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6.
产业生态学是研究产业系统与其环境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科学.文章在总结、阐释产业生态学的内涵和思想概要、研究与实践概要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生态学用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可行性,并将产业生态学应用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是由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其它技术及其产业 ,使得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为一体 ,并逐步催生出新的产业属性的结果。高新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及产业管制放松等 ,深刻地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组织的创新。顺应产业融合潮流 ,应在产业规划、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及技术、人才、金融和规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 ,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皖江示范区产业同构与产业分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皖江示范区各市现有产业状况出发,从产业、产品、资源配置及增长效率四个层面分析,结果发现皖江示范区各市产业同构现象并不严重,产业分工还不够深入.为此,皖江示范区应做好区域产业规划,创新区域合作机制,错位发展各市优势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以建成现代区域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9.
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中部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继东  许丽 《技术经济》2007,26(2):13-15
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因此发展集群经济是中部崛起的必由之路。在分析了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效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中部地区集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皖江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体系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差,产业集聚度不高,只有推动皖江地区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才能提升皖江地区产业的竞争力。文章以皖江地区产业集聚为研究对象,使用产业集聚有关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分析了安徽省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及出现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