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随着2013年6月的银行同业"钱荒"以及2014年以来的一些信托产品违约问题的出现,中国影子银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关于中国的影子银行,各种观点对其内涵、范畴、影响以及监管等莫衷一是。文章通过全面梳理有关中国影子银行的各种观点发现,中国的影子银行与国外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影子银行的范畴并不存在通行口径。同时,影子银行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的发展有利有弊,不能简单地与风险划等号。对于影子银行蕴含的风险,要疏堵结合,在规范中谋求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子银行体系作为引发危机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较成熟的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特点和风险。其次界定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运行模式和风险。从中国各类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评估来看,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总体风险可控,结构上有风险暴露隐患。未贴现承兑汇票、委托贷款结构较为简单,同属银行表外业务,其风险与银行信贷相当。银行理财产品最大的风险是期限错配与收益率错配风险。信托贷款中信政合作、基建信托及产能过剩行业的信托违约风险较大。小额贷款公司等非典型金融机构的规模较小。最后根据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情况提出了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以下问题进行论述:影子银行的概念;中国影子银行的影响;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其控制;如何监管影子银行。  相似文献   

4.
5.
影子银行的发展在给金融业带来活力的同时,亦引发相应的体系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监管缺失问题,带来一定的不稳定性,因而需改革我国分业监管模式,树立功能性监管理念,健全影子银行法律法规,在鼓励金融创新同时,注意强化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让影子银行在完善的监管制度下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6.
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的原因,并阐释影子银行对中国的货币体系、商业银行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资本市场》2013,(4):36-37
从出镜率和关注度来说,影子银行绝对够资格成为近期的焦点话题。虽然影子银行的概念在美国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但在国内还是从2012年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从整体上看,目前市场对影子银行的情绪似乎多偏向于负面。中国影子银行到底是什么?它有多大的规模?谁在参与其中?它存在什么样的风险?它对我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格局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上尧  王胜 《经济研究》2021,56(7):78-95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历了一段影子银行迅速发展的时期,而中国影子银行的融资规模在近十年内也增长了接近十倍,这是否暗示着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背后可能隐藏着足以引致危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理解与测算上述风险,本文构建了可以刻画中国影子银行结构与挤兑危机事件的DSGE模型。基于估计后的理论模型,本文运用冲击历史方差分解方法考察了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结合非线性的银行危机模拟方法测算了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以及检验影子银行监管政策的风险防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部门间的金融创新冲击是导致影子银行迅猛发展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积聚的根本原因;在上述冲击驱动下,中国从2007年开始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于2011年与2013年到达峰值,分别对应了两次"钱荒"事件。随着2014年影子银行监管的不断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迅速下降,并在2017年降至较低水平。本文反事实的政策模拟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影子银行监管在风险管控方面的效力,但监管政策的实施会导致资源错配、降低长期产出水平。本文基于实际数据的反事实测算结果显示,在上述历史峰值时点,监管政策每降低10%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将导致长期产出减少0.1...  相似文献   

9.
高旗胜 《当代经济》2016,(12):44-46
影子银行系统在美国主要是指具体的信用中介体系,是指有可能导致系统性的全面性的金融风险的中介活动体系.在影子银行最初的发展阶段,引导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与发展,对于美国以及全球的金融市场的发展都都是极大的推动力.但是由于影子银行自身的脆弱性也给使金融系统的发展极不稳定,随着影子银行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最终导致了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为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的认识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进行了评价.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作者认为我国的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分别体现在一方面推动了金融行业的不断更新,有利于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创新;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对金融体系带来了发展的不确定性,给金融机构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影子银行相比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比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猛。通过对影子银行概念及范畴的描述,分析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中国影子银行所具有的不受监管、高杠杆率、期限错配、不透明性、体制性和无资产证券化过程等特点,并结合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等问题,在发挥影子银行信息成本优势、交易成本优势及执行契约的动力机制优势的前提下,寻求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化桥 《资本市场》2013,(12):120-122
什么叫"影子银行"?标准普尔的定义被广为接受:普通银行存贷业务以外的所有金融业务都是"影子银行",包括银行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小额贷款、民间借贷和典当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影子银行的形成具有经济合理性,满足了一些难以在传统银行体系获得融资的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同时也给资金供给方提供了在传统银行体系存款之外的一个新的、收益率更高的决策选择.资金的更好配置使得经济效率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影子银行体系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但是,难以监管、风险较高等影子银行体系的内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资金供给正当权益的保障.因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完善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是我国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研究发现,2014年针对买入返售业务的影子银行监管政策(银发[2014]127号)显著地降低了银行杠杆率,并使影子银行活动的风险显性化,抑制了银行破产风险。但监管政策实施后,银行创新出同业投资、同业链条的新模式,继续从事影子银行活动,使期限错配问题加剧,流动性风险提高。这表明,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在金融创新和监管政策的博弈过程中不断演变,政策制定具有时间局限性,难以一劳永逸解决未来的所有风险。本文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监管政策应遵循“疏堵结合”的思路,在规范化、透明化影子银行业务的同时,拓展正规信贷业务,保障银行盈利来源,从而提升金融监管的效果,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影子银行使银行的表内资产表外化,将银行家的风险转化给了市场,促使整个金融业的财务杠杆率上升,资产泡沫化快速放大.影子银行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在于,银行隶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不对称,丧失了风险承担者的职能,最终导致银行家职能的缺失和道德风险.表外资产表内化监管,改变影子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盈利模武,加强处罚,可以抑制影子银行家的道德风险,降低金融市场系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王汇 《时代经贸》2011,(14):179-180
影子银行使银行的表内资产表外化,将银行家妁风险转化给了市场,促使整个金融业的财务杠杆率上升,资产泡沫化快速放大。影子银行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在于,银行家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不对称,丧失了风险承担者的职能,最终导致银行冢职能的缺失和道德风险。表外资产表内化监管,改变影子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盈利模式,加强处罚,可以抑制影子银行家的道德风险,降低金融市场系统风险。  相似文献   

16.
17.
张一林  梁玮  郁芸君 《经济研究》2023,58(2):192-208
长期以来,刚性兑付被视作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扭曲性特征之一,然而刚性兑付这一隐性规则在中国影子银行发展之初就存在。本文研究表明,刚性兑付的作用在中国影子银行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差异,决定因素是刚性兑付的资金来源。早期刚性兑付的资金主要来自资管机构的自有资金,刚性兑付把资管机构变成投资风险的实际承担者,不仅倒逼资管机构审慎投资,也让投资者对资管机构产生了信任,因此早期的刚性兑付既是一种自律机制,还是一种信任机制,让中国影子银行在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实现资管规模的快速增长。然而,资管机构自有资金的增速落后于资产规模的增速,以至于在一定时点后资管机构不再能够以自有资金维系刚性兑付,只能依靠“拆东墙补西墙”等方式,但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可持续,反而会诱发风险、掩饰风险,此时政府应当强制打破刚性兑付。本文能够为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影子银行和刚性兑付态度的转变,以及2018年资管新规“破立结合、双管齐下”的治理逻辑提供解释。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5,(8)
我国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监管和法律规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影子银行监管套利的运行模式主要是通过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非金融机构、民间金融系统及传统金融体系内部出表化运营所衍生的表外业务来实现。文章通过对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现行的机构和其运行模式下的监管套利成因及法律规制现状的分析,提出对于我国目前影子银行监管法律规制的改进应当重新确立构建金融监管的边界,统一协调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推动利率市场化,削弱影子银行监管套利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流动性固积视角出发,基于2010-2017年中国166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固积水平及3种影子银行数据的测算工作,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影子银行及其监管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固积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无论采用何种影子银行代理变量,影子银行对银行流动性圈积水平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则会弱化影子银行对银行流动性围积水平的负向影响,使得银行中流动性囤积水平上升从而影响到流入实体经济,这可能也是近年来造成实体经济“融资难”等问题的原因之一。结合监管政策的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监管弱化影子银行对银行流动性固积水平的负向作用效果仅在中小银行、低资本充足率的银行中存在。对此,本文认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持“堵中有疏”的态度,可能会更有助于缓解当前实体经济的融资困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影子银行体系是近30年来国际金融创新的结果,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结构变化的必然产物,其过度扩张和监管缺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西.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监管机构及国际金融组织都在研究旨在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制度改革和工具设计.然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迎合了金融市场筹资者和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严格监管可能导致效率的丧失,而且也会引发监管和创新的新一轮博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