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创业板公司高超募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创业板的成功推出开辟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新途径,但其中IPO超募问题却值得深思。本文的多元回归分析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对资金超募没有显著影响。投资者对创业板上市非理性的狂热、过量资金追逐、高价发行是导致资金严重超募的直接原因。最后从政府、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三个角度提出了解决超募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创业板上市以来出现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高募集资金的三高特征和超募现象普遍、创业板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低和盲目投资等问题,指出其根源在于现行股票发行机制和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并提出了完善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我国创业板2009~2014年上市的379只新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边界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创业板IPO发行定价效率,发现我国创业板IPO定价存在明显下边界行为,即抑价行为,并且抑价率高达34.985 6%。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定价水平的影响因素问题,运用分位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处于高分位点的创业板IPO发行定价较多受到发行市盈率、募集资金数额、发行前每股盈利和发行前总股本的影响;处于低分位点的创业板IPO发行定价受发行规模、资产收益率和发行前每股净资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创业板超募现象的制度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晓  崔毅 《财会月刊》2010,(8):31-33
本文根据创业板上市以来出现“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高募集资金”的“三高”特征和超募现象普遍、创业板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低和盲目投资等问题,指出其根源在于现行股票发行机制和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并提出了完善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雪 《企业导报》2011,(13):32-33
IPO折价现象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上广泛存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IPO折价相关文献的回顾,选取创业板上市的152支股票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计算未经市场指数调整的首日收益率和经过市场指数调整的首日超额收益率来估计IPO折价的情况。对IPO影响因素的选择分别基于新股发行情况、投机泡沫假说以及承销商声誉假说,选取5个变量与首日超额收益率进行线性回归。以说明,在创业板市场,IPO折价现象的产生并非发行人和承销商的有意行为,新股的供不应求和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导致了创业板IPO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09年第一批在创业板上市的2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超募比率以及超募资金投向与公司IPO后四年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超募资金的多少以及投向与公司经营业绩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在对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财务管理的视角提出遏制超募资金以及对超募资金进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标准衡量我国承销商声誉,运用我国A股发行市场的数据分别从企业财务指标、承销IPO的风险和IPO长期回报这三个方面,对承销商声誉与发行企业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理论上得出的承销商声誉与IPO企业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我国并不存在,说明投资者通过承销商声誉等级来区分发行企业质量的信号甄别机制在我国证券发行市场基本不存在,我国承销商的信息生产功能和认证中介职能严重缺位。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开通,至今已经有几十家公司在其上市,且都以高成长性著称,在首次新股发行时,其抑价及相关方面等具有别于其他市场的特征。本文结合创业板IPO的抑价率、市盈率、中签率、发行价、每股收益、发行规模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统计性描述与比较,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了创业板IPO抑价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在深圳创业板发行上市的148只股票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影响IPO抑价的多种因素,结果表明IPO抑价主要与发行价、发行规模、发行市盈率和交易总金额有关。  相似文献   

10.
随着第一批创业板上市企业成功首发,“高市盈率”、“高发行价”、“超募”等关键词便成为了创业板企业的标志。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月17日,共有163家公司创业板上市,预计募集资金393.18亿元,实际募集资金1180.94亿元,共计超募资金787.76亿元。由于创业板企业募集资金数额巨大,同时大量成功登陆创业板的公司纷纷通过置换资产、购置固定资产等方式使用募集资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创业板自2009年10月正式推出,截止2016年3月已经发展到49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是创新性和科技性为主,因为具有高风险、 高成长性的特点,同时由于发行制度不完善、 投资者报价不够尽职尽责以及投机心理等因素,导致创业板上市公司给人一种"圈钱"的感觉.同时证监会以及相关部门对于超募资金的规定匮乏,导致大量超募资金出现投资不足或是过度投资的现象,这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挑战,那么探究和解决创业板上市公司超募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自2009年我国创业板正式上市以来,创业板市场行情的变动便成为了广大股民们关注的焦点.纵观创业板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创业板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三高”问题:发行股价高、市盈率高及超募比例高.研究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东收益的真实收益的因素有哪些,不仅有助于判断我国创业板市场是否真的存在“资产泡沫”,而且对于投资者、上市企业以及政府监管部门也有着较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截至2012年12月31日在创业板上市的353家公司为对象,实证研究创业板公司的超募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整体超募现象严重,平均超募率高达156.44%;但是募集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财务报表显示有121家存在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巨额募集资金支持下,公司业绩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超募"意味着市场高预期,但并不意味着高回报。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创业板2009—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在区分一级和二级市场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风险资本、承销商声誉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一级市场上风险资本持股比例能显著削弱IPO定价效率,说明在我国"追求声誉假说"比"认证假说"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更大,而这一关系在二级市场中并不成立;一级市场上风险资本的声誉越高,IPO定价效率越高,而二级市场上的结论则相反;一级市场上高声誉的承销商能削弱风险资本持股比例与IPO定价效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二级市场上并没有得到类似结论。总之,风险资本和承销商声誉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在一级和二级市场上不同,这一结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创业板一级、二级市场的定价效率。  相似文献   

15.
<正>回首创业板一年多的表现不难发现,有三个现象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第一为"三高"发行。自创业板问世以来,以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为标志的"三高"发行被发挥到极致。第二是业绩变脸迅速,成长性堪忧。第三就是造富效应。可以说创业板的创立,为创业板公司谋了福利,为公司大股东及原始股东谋了福利,却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0月30日,首批创业板28家公司集中发行股票上市,原计划融资67.4亿元,实际募集154.8亿元,超募资金高达80多亿元,创业板超募资金问题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截至2011年年底,已有281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交易。这些企业几乎全部超募,其中超募比率超过100%的就有210家。大家一方面关注超额募集资金现象本身,另一方面更关注超募资金的使用情况。该怎样使用超募资金,也许神州泰岳(300002)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创业板市场上普遍存在的超募现象及其所带来的危害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以创业板上市的前100家上市公司为例,巨额的超募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并购、还贷补充流动资金、买房置地和存放银行。通过深入分析后发现,超募的原因主要来自创业板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发行人的利益驱动、保荐机构的管理缺位和投资者的盲目跟风这四个方面,应从完善发行定价机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和加强投资者教育入手,寻求治理超募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创业板首批新发行股票的市盈率、中签率、发行价、首日收盘价、发行规模等方面的情况,将其与2009年在深沪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市场新发行股票的情况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分析了创业板市场新股发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基金潜规则     
石印 《财会月刊》2010,(6):I0008-I0008
与首批创业板IPO失之交臂的基金公司,在获得参与创业板的资格后表现有点疯狂,它们不顾一切以比别人高出一倍的报价尽其可能扫荡创业板新股。不少基金公司在第二、三批创业板IPO中获得的新股份额均已达到其所被允许的上限,这不仅进一步推高了创业板IPO发行价,成就了创业板新股募集资金的成倍超募,同时也将自身变成了随时有可能危及创业板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违规IPO行为对承销商声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因违规上市受到处罚的上市公司的主承销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IPO客户的虚假上市行为对承销商声誉资本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违规上市行为既通过影响目标承销商未来的市场份额,给承销商的声誉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又通过承销商与其IPO客户的关联表现间接影响了承销商声誉。本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承销商声誉还是具有相当的信息含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承销商声誉在IPO市场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