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完整的育人观念,因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探寻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对心理亚健康学生进行积极干预和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着巨大的意义。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出发,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教育的现实,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支持系统研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支持系统是指在正向心理学或积极心理学(postive psychology)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能力水平增长的具有正面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或机制。本文阐述和分析了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支持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价值意义和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幸福,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高校教师的幸福感水平均不容乐观。本文对大学生与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总体幸福感、职业倦怠感分别进行了调查,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目前大学生与高校教师达到教育幸福的目标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理学理论于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将人类幸福感、创造力及智慧等作为研究基础,用于探索人类美德及深层次潜能,旨在促进人类获得幸福。当今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积极心理学理论强调对于积极人格、积极情绪及社会关系变化的关注和研究,集中在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个人能力的引导,兼顾心理与生理健康发展,旨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5.
积极心理学激发积极品质,获得积极力量的核心理念正影响和改变着我国当前的教育观念及模式。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张培养和塑造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等多个层面存在明显的契合。文章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指出积极心理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一定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6.
贫困大学生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当前中国多数高校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理念、方法、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将积极心理学引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增加积极体验、培养积极品格、创设积极环境三个方面入手,按照“树立意识—激发行动—培养习惯—塑造性格”的基本思路,打造新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志  杨鑫铨 《企业家天地》2012,(12):111-112
受传统心理学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关注大学生的消极面,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潜力的开发和发展,更不利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我们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分析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体系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体系的积极元素,构建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抑郁、消极、悲观等几个方面。高校通过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测试、开展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能够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普查并及时疏导。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辅导员如何通过有效积极心理学知识的运用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是当前辅导员学生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章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其在辅导员心理疏导工作中的运用,以期对学生工作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探索职业院校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创新融合的路径,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纵深推进,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创新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探索“三进三知”模式,以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模式,创新发展“三全育人”模式,构建新形势下“互联网+”等新思政实践模式,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质量,同时,还需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与心理需求,更新思政教育理念;巧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实施网络心理思政;创新思政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内心积极力量,构建科学思政体系;整合心理与思政教育资源,搭建思政教育平台;还需从学生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和国家层面三方面着手,促进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等对大学生极端心理行为的过度报道误导了社会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正确认识,遮掩了大学生心理行为的积极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以积极因素为主,积极心理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存在助长效应。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大学,应将积极心理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培养心态积极、行为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大学生,注重挖掘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做强做优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角度分析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面对当下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巨大压力和挑战,立足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条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索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互补学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病理学”倾向,促进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其整体幸福感。文章以在二级学院建立“心情气象站”的模式,从建站的工作制度、工作守则以及工作内容等方面探讨其现实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以期对其他民办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生命教育,探索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性、前瞻性等基本特征,分析生命道德教育、生命品味教育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诉求。以课程体系建设为载体,搭建生命教育主平台;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开拓生命教育主渠道;以新媒体教育为基点,拓展生命教育新空间;以实践锻炼为抓手,强化生命体验教育;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探索生命教育长效机制,使生命教育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并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科学知识体系,积极心理学不仅提倡了一些积极理念,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积极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理念以外,同时应用其积极方法也是必要和可行的。文章对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积极心理学主张应对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进而使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用性、指导性很强的课程,将积极心理学的原理运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之中,必然会对其教学内容、教育思路和技术手段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为此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6.
谈心谈话是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谈心谈话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针对性、忽视学生积极品质与潜力培养等,而积极心理治疗是关注个体积极方面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为谈心谈话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积极心理治疗在北京高校大学生谈心谈话教育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北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许多不够规范和科学之处,表现为单一化、形式化、医学化,呈现出重治疗、轻教育辅导的特点.笔者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建构一种比较科学的模式,即教育-辅导-活动-发展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才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所迫切需要的中流砥柱,同时为适应社会需求,在高校期间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关键。积极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从积极正面的视角去发现人的内心潜能与人生价值表现。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进行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水准,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还将针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展开剖析,以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成效以及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点、不足,根据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要求,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结果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适应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构建"七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与教育》课程开设为主线,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确保学生能在和谐安宁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对部分高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高校对该课程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功能缺乏"统一共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体现出发展性目标与预防性目标并重,技能目标明显高于知识目标的特征。高校应探索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系列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构建积极发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形成自主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和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