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增雨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业务,充分利用空中云水资源,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是抗旱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业效果如何,能产生多大效益,是抗旱指挥决策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气象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应用序列试验评估方法,运用周边各台站的降水资料,估算作业点自然降水量,再与作业点实际降水量进行比较,对雷阵雨过程人工增雨的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开发空中水资源势在必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人工增雨虽然已经搞了几十年,但一直是作为一种抗旱减灾的应急手段。而未能上升到开发水资源的战略层面。我国西北和华北上空的水汽相对并不少,之所以干旱少雨是因为水汽利用率太低,实施人工增雨工程,开发空中水资源,我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则有望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杨海曼  蒋勇 《经济论坛》2006,(15):53-54
众所周知,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准的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得多。资源的不断枯竭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以水资源为例,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全国每年平均受旱灾影响的耕地面积约3亿亩,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是一个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较好途径。人工降雨就是目前广为开展的一种利用空中水资源的方式,但是,在人工降雨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纠纷和矛盾。  相似文献   

4.
解决陕西水资源短缺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陕西省水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陕西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提出了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污水资源化、实施空中增雨工程、科学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吉林省在全国领先 1958年.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并首试成功,从此拉开了中国气象史上人工影响天气的序幕。1987年5月中旬,大兴安岭北部发生了森林大火。省气象局长带领作业人员汪学林、金德镇、甘露林、李占柱等人连夜飞赴加格达奇机场.共飞行人工增雨作业5架次.作业区下风方增雨27毫米.为森林灭火起到了重要作用。1998年。吉林省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开放试验室,在技术、装备、人才和科技科研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6.
理论和实践均证明:人工增雨对农牧作物增产为正效应,本文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干物质生成量占总干种的百分比与需水量的线性关系,求算1毫米降水对产量的贡献率,并给出人工增雨增产的效益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是十分重要又很特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然而,雨水作为极其重要的可用水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利用率约为降水量的30%~40%,尚有60%~70%的降水以地表径流和无效蒸发的方式损失掉.我国对天然降雨的利用率只有10%,因此雨水利用的潜力非常大.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建设快速增长,水资源短缺越来越严重,利用城市道路有效收集由于城市化增多的地表径流,并加以合理利用,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8.
所有形式的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等),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雨水,因而雨水利用不仅仅是指雨水集流的家庭利用和雨水的农业利用,而且还包括人工增雨、水土保持、水源地涵养、城市防洪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水资源利用的各个方面。这种概念的雨水利用是广义上的雨水利用。而狭义的雨水利用指对雨水的原始形式和最初转化为径流或地下水,土壤水阶段的利用。就狭义的雨水利用而言,其内涵至少应包括:解决人蓄饮水的家庭利用、集流补灌的农业雨水利用、用于消防、城市绿地灌溉的城市雨水利用与雨水的地下水补给利用。  相似文献   

9.
滕玥 《环境经济》2023,(6):56-59
<正>再生水作为城市的第二水源,既减轻了环境污染,又有效增加了水资源。也正因如此,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当下,再生水利用引起了国家和企业的广泛关注。纵观全球,再生水利用在国外众多国家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美国、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在再生水利用技术上均领先全球。开展污水回收利用项目已经在各国水资源规划与利用中凸显出越来越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缺口进一步拉大,水资源危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本文从我国水资源价格及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一、我国水资源现状1.总量不足,分配不均。中国是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北方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南方的1/5,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南丰北欠,东多西少的水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旱涝不均的变化同人口与经济发展格局不相匹配。长江以南81%的水资源养活着总人口的55%…  相似文献   

11.
在水资源日益紧张和水源污染问题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是目前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课题.每年大量排放的矿井水是可再生利用的重要水资源.矿井水膜法处理技术是目前矿井水深度处理技术之一,因其具有技术经济优势,已经在国内外很多地方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一批工程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包含在水体之中,并且是水体的一部分;而水体中的其他部分,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转化为水资源;水资源如果保护不好也可能转化为无法利用的水体,而危及社会的安全。根据自然资源的定义及综合以上各家的观点,水资源是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并给人类带来福利、舒适或价值的各种形态的天然水体。因此,不是所有降水都是水资源,只有其中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的部分才称之为水资源。对于特定区域而言,降水总量是可以获得的,但是这些天然降水中到底有多少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即该地区到底有多少水资源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水信息的基准性调查。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是科学制定水利及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世界和中国都面临着人口迅速增加、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中国的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中国的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30%;中国的石油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8%多一点.国际上有些学者已经提出中国的耕地、石油和水资源的短缺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甚至进一步提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宋春明 《经济师》2008,(8):279-279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恢复山西山川秀美的自然环境,必须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和社会,根据提高用水效率的要求,逐步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增加天然降水蓄存量,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欣 《技术经济》2001,20(2):38-40
区域发展既要求对区内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又要求在实施其经济发展行为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力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共同提高。因此进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综合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锦州市自然资源利用中的主要环境问题1、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日益严重。我国是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 ,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 (7176m3 /人 ,1995年 )的 1/ 3,中国北方人均水资源的拥有量仅为南方的 1/ 5,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 % ,缺水是我国永久性的国家问题。水资源短缺…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因此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们宁夏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在近期宁夏黄河水资源总量难以增加和地下水资源贫乏的情况下.探索解决宁夏工业和城市发展.调整用水结构。大力推进灌区节水。在确保生活用水、粮食安全和基本生态用水的前题下.改变现有水资源利用格局。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益、高效率方向转移。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即实行水权有偿转让,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本刊记就水权有偿转换专访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赵廷杰。  相似文献   

18.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有效利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增加水利项目资金的投入,加强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建设。就新疆而论,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把水利基本建设提升到与能源、交通同等重要的地位,多次指示: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科学利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要把大规模发展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措施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及挑战全世界消费的水,包括从河流和地下汲取的水,大约70%用于灌溉,20%用于工业,10%用于居民消费。在这三大部分之间,在对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缺水问题已经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水资源仅为11000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有效利用水资源、提升承载能力是建设美丽西北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国家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红寺堡区为研究区,采用成熟的人口预测模型和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结合情景分析定量评估该地区的最大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到2020年协调发展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比常规发展模式和生态建设模式分别高出8.33%和6.25%,说明协调发展模式是水资源约束下红寺堡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最后从优化工、农业生产结构,构建节水型社会和强化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