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03—2013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GIS及ENVI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回归分析方法,将2003、2006、2009及2013年TM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分类,利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等指标对长沙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讨了城市化水平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3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减幅减小,林地面积先增后减,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且增幅增大,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移较多,且在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长沙市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土地利用变化量的大小在数量上存在着明显的线性相关,快速城市化将导致农用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土地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及人口城市化之间存在着正反馈关系。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的关联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城市空间初期蔓延阶段、城市空间加速扩张阶段和城市空间急速膨胀阶段。  相似文献   

2.
海峡西岸快速城市化中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3—2007年海西的遥感和统计资料,根据海西的城市化发展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选取12个影响海西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构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因子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海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在影响指标体系的相关性分析中,所选取的指标基本上都与海西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特别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及城市化水平等因子。②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城市化水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进出口总额、非农业人口比重、总人口等因素成为了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变更的重要影响因素。③人口、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在未来海西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调整好城市发展中的各因素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快的地区,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掌握土地利用现状特征,了解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对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06年北京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利用多种数学模型分析大兴区土地利用结构特点,探讨其存在问题及土地合理利用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土地利用呈现“北城南乡”格局,具有明显城市边缘区特点;土地整体功能较强,但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不均衡,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4.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快的地区,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掌握土地利用现状特征,了解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对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06年北京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利用多种数学模型分析大兴区土地利用结构特点,探讨其存在问题及土地合理利用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土地利用呈现"北城南乡"格局,具有明显城市边缘区特点;土地整体功能较强,但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不均衡,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5.
交通要素驱动下的长春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春市1995、2005和2009年遥感影像图及相关统计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及SPSS统计分析方法,总结14年长春市交通演变规律以及三个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长春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关系。研究认为:11995—2009年交通对城市土地扩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生产要素的外迁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张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2沿交通干线建设用地与耕地扩张呈现明显的廊道效应,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和耕地的流失与交通线的距离关系越来越密切,距交通沿线距离越近,建设用地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反之建设用地所占比重逐渐减少;3长春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主要沿对外交通和城市主干道发展,交通干线成为建设用地的主要扩展轴。交通要素成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子。交通干线不断延伸,造成建设用地盲目扩张,耕地逐渐流失。因此,长春市未来发展中应适当优化城市交通建设格局,稳定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速率,以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北京市朝阳区2001~2008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并构建评价体系,对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1~2008年朝阳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耕地、水域等高景观生态功能用地都有不同比例的减少,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引起土地生态安全性的降低,并且表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的空间叠置分析,得到了近年来朝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安全调控措施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显示出西宁市城市发展的基本阶段。文章利用1996—2008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在1996—2003年发生较大转变,土地利用格局由耕地主导型转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说明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对西宁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西宁市高原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在2003年前后才基本形成,表现出青藏高原落后地区中等城市城市化过程的滞后性;2004—2008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耕地、林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和空间变化揭示出西宁市等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地形和河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控制性作用明显,城市土地利用紧张。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演化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菊  郑林  陈建军 《经济地理》2008,28(2):300-303
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5、2000、2005年的遥感解译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以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1985—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和动态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揭示了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并对其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差别。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类型中,耕地与水域之间的双向转换非常频繁;草地与耕地,草地与林地之间的转化所占比例也较大;而建设用地是造成对耕地占用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同时每个时段由于发展的目标不同,又有一些独特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②近些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演变主要是由政策因素、人口增长和农业经济效应等因素共同驱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土地利用结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三个方面,对1996~2008年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类型仍以农用地为主体,但其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有所下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逐步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指数逐年上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基于对土地利用变化态势的分析,提出优化结构、集约利用、强化生态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经济地理》2021,41(6):171-179
基于"3S"技术,结合POI数据解译多时间节点的地铁沿线精细的土地利用信息。根据研究的各区域城市化水平情况不同,划分不同等级的研究缓冲区范围,以广州市3号和7号地铁线为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定量探讨轨道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影响过程与空间差异规律,并用CA-Markov模型对两条线路202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初步的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科学地划分研究缓冲区有利于合理地统计出受轨道交通影响的土地变化面积,一定程度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2)轨道交通促使沿线土地高密度和高强度地开发利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生态景观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3)土地变化发生较为剧烈的区域在城市建设不成熟区。(4)根据CA-Markov结果,如果没有政策较大干预的情况下,较成熟的3号线的土地利用结构将趋于稳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较新的7号线沿线的土地利用结构会变得更加成熟,土地更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1.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城市群,伴随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林地、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以成渝城市群四川境内的13个主要城市市域范围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准确识别并量化了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结构要素,其次计算出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以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GI网络结构要素中所占比例作为变量因子,根据GI网络中景观组成的相似程度对13个城市进行分类,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别下城市GI景观组成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的核心区和连接桥是主要GI网络结构要素类型,7类GI网络结构要素在城市中主要由耕地和林地构成,不同城市在景观组成特征上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对客观认识各城市GI特征、成渝城市群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保护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 公园绿地在降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公园绿地布局以 减缓热岛效应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 区,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和泰森多边形分析城市热岛情况及公园 绿地布局现状,采用P-中值模型结合城市用地规划确定公园 绿地布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福州市主城区的整体温度偏 高,其热岛范围达城市总面积的11.78%;2)共提取福州市主 城区公园绿地47个,总面积为11.11km2,占主城区总面积 的4.47%,公园绿地布局总体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3)利用 P-中值模型对公园绿地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得出18个公园绿 地需要优化,其中包括福州动物园、环南公园等12个一级优化 公园绿地,以及屏山公园、琴亭湖公园等6个二级优化公园绿 地;4)结合福州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得到50个潜在公园绿 地建设点,主要集中于城门镇、盖山镇及新店镇。  相似文献   

13.
陶江  陆玉麒  王昌燕 《经济地理》2008,28(6):1025-1030
文章以乌鲁木齐建成区为研究区域,使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城市用地的空间转换过程进行了定量与定位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城市用地发展仍以外延式扩张为主;②城北主要以非城市土地转入城市用地为主,而南部城市中心区的内部用地转换较为明显,并且近期有逐渐加强的趋势;③城市内部用地转换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④地租等市场因素促使城市用地不断向经济效率更高的格局转换,而政府则通过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来协调土地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与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呼和浩特市绕城高速公路内为研究区域,利用1987年和1997年的TM,2006年的UTM遥感数据,对呼和浩特市城市扩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用地1987—2006年间逐年增加,而耕地是城市扩展的主要来源;其间部分牧草地、弃置地、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呼和浩特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城市人口增加、开发区建设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滇中高原湖泊区域地理环境是造成湖泊水环境敏感易变的主要原因,湖区快速城市化是加剧湖泊水环境恶化的推动力,滇中高原湖区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高原湖泊区城市景观格局安全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借鉴组合结构概念模型,从城市景观格局的环境影响识别出发,筛选城市规划环节中对湖泊环境有主要影响的指标,包括城市选址的环境资源安全性、城市用地规模的合理性、城市用地布局的合理性三个方面。对2008年昆明城市景观格局进行评价的结果为"临界安全",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是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限制因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规模的不足加剧了湖泊水环境恶化局面;道路总用地规模和路网密度不足导致交通效率低下;绿地景观格局破碎化严重;工业用地布局较为分散,对城市其他用地干扰较大。  相似文献   

16.
包头市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0  
甄江红  成舜  郭永昌  张敏 《经济地理》2004,24(2):250-253
以包头市工业用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对不同工业类别及其用地进行集约利用程度分级与潜力评价。根据评价标准划分出低度利用、适度利用、集约利用及过度利用等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包头市实际情况提出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城区住宅地价的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玲  朱道林  胡克林 《经济地理》2011,31(4):655-659
揭示大城市住宅地价的时空变化规律,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的房价调控和土地利用政策。传统统计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005年后新城区地价增幅明显高于老城区。五环外地区因充足的土地供给、交通状况的改善而逐渐成为住宅开发的重点。南部地区地价涨幅明显,地价"北高南低"现象有所缓解。北京的居住功能已经由老城区转至新城区,环线地价的空间布局呈明显的波浪推移状态。  相似文献   

18.
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遥感分析--以厦门市为例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以厦门市为例,利用遥感专题信息提取和空间叠加分析技术研究城市空间扩展,着重分析了厦门市从1989年到2000年11年间各区城市扩展的面积、速度和方向、城市扩展侵占周围用地的情况以及城市扩展的驱动力。分析表明,厦门市的城市空间扩展速度较快,2000年城市用地规模比1989年扩大了近2倍,城市用地扩展主要是侵占周围的耕地。厦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商投资的不断注入以及多山临海的地理环境决定着城市扩展的速度和方向,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地土壤是城市绿色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关键因素。在沈阳三环区域内对城市绿地土壤(0~20cm)取样269份,分析了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城市绿地SOC浓度与碳密度为24.82g/kg和3.98kg/m2,高于研究区周边的郊区和农村表层土壤;SOC浓度和碳密度具有较大的变异范围,CV值达到40%以上;SOC密度与离城市核心距离呈弱的负相关性;SOC密度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表现差异显著,工业用地SOC密度最高,达到4.99kg/m2,居住用地最低,为2.91kg/m2;城市绿地SOC储量随土壤形成时间推移而不断累积,年代越早,SOC密度越高,20世纪80年代最高,达到5.47kg/m2,21世纪10年代最低,为3.18kg/m2。沈阳城市绿地SOC储存的空间分布有以下特点:城市绿地SOC相较于郊区和农村具有一定富集性;其分布不均匀,具有镶嵌性;在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分布差异性大;碳储量由城市核心向城市边缘递减。沈阳三环内绿地SOC储量为6.438×105t,获得沈阳三环内城市SOC储量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20.
新城市主义的城市网络作为城市关系研究的新范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珠三角主要金融行业148家企业选址数据,借鉴城市联锁网络模型,实证分析城市网络发育特征及其形成的行业动因,进而探讨了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已初步形成以“深圳-广州”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网络层级结构。保险业较之于银行业和证券业对于城市网络具有更大的贡献弹性。城市链接率与城市竞争力的弹性分析表明,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竞争力提升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