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实施草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该项目共防治高原鼢鼠65866.6 hm~2,灭效达96.85%;防治高原鼠兔5315 hm~2,灭效达96.2%;治理"黑土滩"871.7hm~2,有苗面积率达81.4%,牧草覆盖率增加30%;草地围栏封育315 hm~2。牧草产量增加119.9kg/hm~2。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在辽宁省科技厅大力支持下,辽宁省农科院承担了"生态草原建设及牧草引进选育开发"项目,针对我省大面积草原退化严重,缺乏草地改良亟须的优良品种以及草地植被恢复技术和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不完善等问题,开展了牧草新品种引选、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和人工草地高效生产技术研究。目前,筛选出适合退化草地改良的牧草品种5个、建植人工草地用的优良品种3个;提出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模式3种;制定了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发表论文6篇,获得专利2项。示范区内退化草地植被覆盖率提高到72%以上,土壤蓄水能力提高12%以上,人工草地生产能力提高了8%。目前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3.
鼠害是我国草原上的"三大灾害"之一,鼠害对发生区的草原,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造成严重破坏。草原害鼠加剧了草场退化和荒漠化的进程。本文针对巴里坤县草原鼠害现状,描述了草原鼠害的特征、防治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天然草场资源的过度攫取,不仅仅是给畜牧业带来威胁,更大的威胁是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天然草场的大面积沙化,因此,对退化天然草场进行综合治理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首要任务,本文针对海晏县畜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草定畜、防治草原鼠害和建立人工草地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实施草原补奖政策既是国家一项惠及牧区、牧民、牧业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生态工程。青海省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天然草地面积6.23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7.7%,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5.8亿亩,占全国草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全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也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青海的生态安全直接关系我国乃至东南亚的生态安全。青海脆弱的生态系统决定了落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青海省把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作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载体,始终坚持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良性循环,坚持"接二连三"三产融合、协调发展。2008年,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做出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重大决断。2014年6月,农业部批准青海省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我省生态  相似文献   

7.
草地是牧民基本的生计资产,也是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然而,严重的草地退化威胁着牧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维持高度可变的、脆弱干旱环境中的自然资本是发展绿色经济的要求。本文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草原牧区的主要牧业制度变迁,分析其对草地退化的影响及其路径,以探讨在现行草地经营制度下如何在不减少草地自然资本的情况下发展畜牧业。研究揭示,牧业制度变迁通过"分畜到户-牲畜增加-公地悲剧"、"分草到户/草地确权-草地细碎化-围栏陷阱"以及"三权分置/草地租赁-不完善契约/产权不安全-草地过度利用"三条路径影响草地退化。"交互规模"理论解释了草地细碎化对草地退化的影响机制。本文利用面上调研资料、定点观测数据以及自然试验证据支持了以上假说。研究表明,采用适合地区特点的确权方式、规范草地租赁市场以及减轻草地细碎化从而提高"交互规模",可更好地平衡牧业生产中的"劳动力-草地-牲畜-生产性资产-水资源",促进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泽库县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将草场保护工作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开展鼠害防治工作,明确提出到2008年实现“无鼠害县“,并使草场产草量增加10%的奋斗目标,通过  相似文献   

9.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土地总面积为305.7万hm2,其中草地236.1万hm2,占77.2%,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区。该区曾被誉为"黄河蓄水池"的玛曲湿地趋于干涸,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该文在对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现状进行了剖析的基础上,依据有关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结合天然草地分布的实际状况,建立了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对该区的草地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均属于中度和强度脆弱范围,并就此分析了原因,以期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鼠类地理分布与鼠害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类的调查研究对鼠害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山东省鼠类的调查研究与鼠害防治已有多年历史,资料记载表明,大仓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是全省范围内的优势种,是鼠害防治的重点。鼠害的防治技术主要有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免疫不育等高新技术防治。  相似文献   

11.
新疆远离海洋,森林资源稀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属于自然灾害频发严重的干旱内陆地区。因此,宝贵的天然林资源对维护西部生态环境,发展绿洲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气象灾害诱发了大量森林病虫害,林木鼠害十分猖獗;外来有害生物频频入侵,使天然林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为了应对森林病虫害的侵袭,保护天然林资源,提出天西林区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队伍建设,大力推广林业无公害防治新技术,加强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和林业有害生物入侵防范的创新,加快构建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正>药物防治、生态防治、免疫防治是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控制的三大主要方法。其中,药物防治最为简单、实用,也容易被养殖者所接受。在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过程中,为保证药物防治"安全"、"有效",必须对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农业生态承载力动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河南省是农业大国,研究其农业生态承载力可持续性不仅对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方法]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农业领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将河南省农业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分别计算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畜牧产品人均生态足迹及承载力。[结果]河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2007年的1.491hm2/人上升至2016年的2.164hm2/人,增长率45.10%,而人均耕地承载力却未出现同步增长,生态赤字不断加大。(2)2007年河南省草地人均生态足迹为0.101hm2/人,2016年上升至0.132hm2/人,增长率3.1%;而人均草地承载力却出现下降,下降率达26.2%,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3)2007—2016年河南省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水域承载力均未有太大变化。相比于耕地、林地和草地,其水域的供求差距最大。降低水域供求矛盾,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是关键。(4)在农、林、牧、渔业中,河南省林地的人均生态足迹是唯一呈下降趋势的产业,2007年人均林地生态足迹为0.052hm2/人,2016年下降为0.046hm2/人,下降比率为11.54%;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也是在4个产业中唯一出现增长的产业,上升比率为27.90%,但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结论]2011—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耕地保护、草地的确权及保护、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继续退耕还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是青海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青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梅陇个案为例,对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还处于"组织化转型、产业化起步、生态化雏形"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进一步促进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一个中心,五项措施"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青海农牧业》2006,(1):42-42
2005年三江源区冬季草原鼠害防治工作自12月5日起在黄南果洛、格尔木市等地陆续开展。第一批地面鼠防治任务为218.97万公顷,其中冬季鼠害防治任务为115.43万公顷。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防治效果明显。已完成计划防治面积的68%,平均防效达95%以上,主要特点有: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生态绿当量的时空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态学原理,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牛态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生态合理与否的指标.通过建立森林生态功能绿当量模型,并充分挖掘其他具有绿当量用地(主要是耕地、园地与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引入森林与耕地、园地、草地之间基于"绿量相当"的面积换算关系,定量测算出区域生态绿当量,并将该值与以最佳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化标准进行比较,从而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进一步推动草原地区牧业可持续发展,丰富草原生态补奖在牧户草地流转行为方面的研究,从而为促进牧户进行草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最大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牧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草原生态补奖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并借助逐步回归法检验牧户生计多样化在草原生态补奖与草地流转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牧户贷款行为、草地现有承包面积以及牧业收入分别在10%、1%与5%显著性水平下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奖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均在10%显著性水平下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牧户生计多样化在草原生态补奖与草地流转之间存在遮掩效应,遮掩效应占直接效应的比例为34.55%。结论 奖补收入越高,并不一定能够促进牧户草地流转行为,并且牧户生计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大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十二五"以来,我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农牧业发展全局,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强化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循环农牧业,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工程。三江源一期、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青海湖周边地区生态治理工程规划任务全面完成。工程区草地植被盖度提高11个百分点,黑土滩植被盖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无害化技术,控制水稻病虫害的植物保护措施。是病虫害综合防治在新时期的深化与发展,其主要标志是无害化防控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化学农药使用量得到明显减少,水稻病虫害得到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20.
在新疆实施草地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四年后,文章对新疆南北疆的牧民草地保护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下牧民对草地保护的意愿,并依据调研数据对家庭经营特征、草地生态补偿、草地保护效果评价等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补偿下新疆牧民自发性草地保护意愿程度较低,仅有14.56%的牧民愿意自发进行草原保护,68.93%的牧民愿意在政府等部门的帮助下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只有16.51%的牧民不愿意参与草地保护工作。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结果表明:牧业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草场产权、牧区生态保护补贴、牧民草地保护效果评价对牧民自发草地保护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牧业支出对牧民自发草地保护意愿影响负向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