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背反与哲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开发必须建立在社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西部农业严峻的现实又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本文从西部农业的现状出发,在分析存在主要矛盾与背反的基础上,对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与现实结合上进行了对策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开发应包括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农业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而可持续发展是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资源约束下的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限的农业资源制约着农业的劳动力容纳能力。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不仅会增加西部地区发展的压力,同时会给生态环境及资源利用带来高破坏性的风险压力。本文试图从估计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入手,量化当前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以寻求相应对策,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刚  李远富 《生产力研究》2004,(8):42-43,113
本文以制度分析为基础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着力研究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与变迁。通过论述西部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作为西部地区活动最早的初级经济门类,是对西部生态安全影响和依赖性最大的第一产业,又是西部国民经济的基础。西部4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有赖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关联效应”。就西部国情而言,人口、资源、经济、社会以及生态安全等问题主要在农村,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总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是解决西部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构建的根本。无论是从保障民族人口消费品供给这一生活现实看,还是从农业生产的剩余是社会其他分工的起点这一经济学原理看,从农业开始树立生态安全意识,就探寻到了21世纪关于西部人口脱离贫困、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6.
邹荣桂 《经济师》2001,(4):144-145
农业的大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基础 ;加强对农业的有效保护是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西部农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绸 《经济前沿》2006,(11):24-26
西部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能使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发展生态农业对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的意义,探讨了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赵晓鸿 《经济师》2001,(7):76-77
西部农业开发在整个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发展西部农业电子商务将大大推进西部农业大开发的进程。文章探讨了西部农业开发所面临的难题 ;在西部农业开发中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现实意义 ;同时分析了发展西部农业电子商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品牌文化发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品牌文化凝结着农产品品牌的文化精髓和品牌特质。西部特色农业实施品牌文化发展战略,应挖掘农业品牌文化的价值内涵和文化特性,突出西部农业品牌文化发展价值,遵循特色农业品牌文化的发展路径,以推动西部特色品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空间探索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利国  鲍丙飞  杨胜苏 《经济地理》2019,39(11):159-16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文章采用2004—2015年我国农业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年际间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总体呈先波动下降再持续上升后持续下降的变化态势,其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年均值为0.3515,且年均增长率为0.0609%;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整体较低,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由东部向西部地区呈递减分布态势;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主要处于高—高和低—低地区,处于高—高地区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处于低—低地区的省(市、区)均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刘军林  陈小连 《经济地理》2011,31(10):1745-1749
旅游灾害是困扰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也是旅游者最关注的焦点之一。智能旅游系统及其灾害预警与灾害救助平台,即时发布旅游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方面的信息,对旅游防灾意识宣传、旅游灾害监测、旅游灾害预防与提醒以及旅游灾害救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智能旅游灾害预警与灾害救助平台构成特征、技术支撑与架构、服务方式等方面,研究了灾害预警与灾害救助平台技术构成与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灾难旅游”可行性开发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宏霞  苑伟娟 《经济地理》2008,28(4):688-691
灾难旅游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类型,也是国内外旅游学界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开发灾难旅游,成为人们了解自然和认识灾难的窗口,提高人们对灾难预防与应对的意识和能力,并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文章对灾难旅游的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对其开发作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初步思路框架与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淮河流域减灾脱贫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远飞  张超 《经济地理》2000,20(3):30-34
本文从水旱灾害控制、水环境保护、治愚反贫困、优化产业结构等4个方面分别是探讨了实现淮可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基础、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并提出了若干对策性思路。  相似文献   

14.
湖北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灾害防御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频繁的自然灾害是人类经济社会和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严重障碍。文章分析了自然灾害是湖北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指出了减灾防灾应作为湖北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此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湖北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灾害减防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疫情的冲击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认知,需从理论上对经济衰退的原因和机制重新认识,特别是对疫情之下“非常态经济”及其与“常态经济”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疫情的冲击亦暴露出现有的经济系统存在的问题,需要推动经济的转型,打造“灾害适应型经济”。本文基于辩证思想,从负面和正向两个方面来研究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充分发掘新动能,利用新机会,推动中国经济向“灾害适应型经济”转型,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疫情的冲击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认知,需从理论上对经济衰退的原因和机制重新认识,特别是对疫情之下“非常态经济”及其与“常态经济”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疫情的冲击亦暴露出现有的经济系统存在的问题,需要推动经济的转型,打造“灾害适应型经济”。本文基于辩证思想,从负面和正向两个方面来研究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充分发掘新动能,利用新机会,推动中国经济向“灾害适应型经济”转型,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规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可持续经济发展,影响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根据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现实原因,采取适合中国国情的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日益脆弱,水资源极度缺乏,农业生产受干旱威胁日益加深,发展减灾农业是当务之急。在发展减灾农业的方式上,要突出重点,以抗旱防灾为主,又要根据不同区域灾害特征,探索发展特色减灾模式。文章针对西北地区如何发展减灾农业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巨大损失,尤其使四川面临着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严峻考验。资金来源对于灾后的重建是关键问题。财政资金、对口支援、国内外援助等资金筹措渠道固然重要,但灾区的未来发展不能光靠扶助。本文在阐述了上述筹资方式的基础上,基于多种筹资方式互补的思想,对灾后资金的特点、优劣势及其灾后重建的适用性进行了再思考,进一步探究灾区筹资方式的多样化与互补性。  相似文献   

20.
农业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转嫁农业风险、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支持农业信贷、进行农业保护和农业转移支付等作用。进一步发展农业保险应解决如下问题: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税;完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设立农业保险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