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要求,也是实现高端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不平衡和异质性,缺少跨行政区科技创新体系,妨碍了科技支撑与引领经济社会合作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京津冀地区地域上的邻近性、经济上的依存性、资源上的互补性、三方关系的交叉性和多重性等使得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京津冀地区应通过树立共同的科技创新价值观,建立和而不同的创新制度,构建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和主动布局、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打造“一心两核三带多园区”科技发展格局,以促进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少协作、区域竞争力弱。必须深化改革,建立协同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才能推动和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此,应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机构,科学合理地明确京津冀各自的功能定位,调整现行财税制度、考核制度等制度安排,制定区域资源协同利用共享使用政策,促进区域要素合理流动,统筹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生态建设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胡茜 《时代经贸》2012,(2):30-31
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家重要发展区域一直以来都广受关注,但其发展始终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而产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强弱。为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竞争力,本文从京津冀产业发晨现状入手,分析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区域的产业协调机制。具体从制定区域产业规划,建立产业筛选和评价、产业环境优化、优势产业选择和生态补偿等机制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是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视角,对当前京津冀区域内的静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指出了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废弃物"回收市场分割问题、静脉产业园专业化不足的问题以及静脉产业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问题。在此基础之上,从产业布局的优化、"二次污染"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创新政府管制机制与模式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京津冀静脉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志强 《经济纵横》2021,(11):83-89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已从区域合作布局、要素合作阶段迈入一体化协调发展和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在顶层设计层面进行制度创新和协调机制创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制度机制建设应以顶层设计一体化为基础,落实长三角区域规划协调机制;以营商环境一体化为抓手,构建市场一体化机制;以科技创新一体化搭建创新平台,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机制及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一体化.具体应以建立跨省域的协调机制为基础,从合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入手,以改革措施的突破、落地和系统集成为抓手,利用区域公共服务与政策优势,吸引优质要素资源,打造具有掌控全球价值链能力的企业与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从产业和区域层面分析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并建立相关指标,分析京津冀制造业发展现状以及在产业链研发设计、加工制造、营销服务三个环节上的优劣势,据此建立协同创新理论模型,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京津冀三地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得到近六成受访者的“点赞”,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进展获得超过九成受访者的认可。同时,受访者也表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产业转移协作、区域协同创新以及部分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进展和成效。然而,调查结果也发现一些领域得到受访者较多的“差评”,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治理效果不明显,北京医疗教育资源对津、冀辐射不足,央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力度不够等。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9,(3)
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各个地区综合性工业基地的发展逐渐加快,对区域内和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要充分考虑的关键因素。而京津冀作为我国重要的三个相邻地带,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出现较多问题,给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较大阻碍,各个产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也越来越激烈。想要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完成产业升级与整合,有效改变京津冀一体化经济的现状局面。鉴于此,文章针对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升级与整合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孙慧敏  张贵 《现代财经》2007,27(4):57-60,74
京津冀都市圈由于受到自然条件与要素禀赋的约束,迫切需要通过产业创新寻找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道路。立足于京津冀的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提出重点技术领域优先发展、技术扩散创新、创新分工和“一体化”协作等战略,推进产业创新,从而提升该区域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区域竞争更多地体现为产业竞争,京津冀经济圈区域产业发展与升级,不仅关系到区域总体竞争力的提升,更是关乎到国家区域战略布局的效应实现结果。基于此,本文在对区域产业升级内涵和局限性厘清的基础上,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着力分析,并从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产业创新和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剖析了制约京津冀产业升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转型和创新为坐标,推进京津冀经济圈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都市圈管治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三省市协同发展的程度尚未达理想水平,其重要原因是其在管治理念、管治模式、管治体系和职能等方面尚未形成一个合理的管治模式和协调机制。要实现京津冀都市圈协调发展,须在管治模式和协调发展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即确立都市圈管治新理念,建立京津冀都市圈双层多核管治模式,强化“管理模式”与“社团模式”;充分发挥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作用,建立“非实体性”行政层面协调机制,建立省市政府层面的协调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统一的协调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港口群协调发展的港口与腹地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京津冀港口群协调发展,对其腹地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互动作用。港口群功能的不协调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制定科学的整体发展规划,建立行政区划上协调与合作机制,实现港口群优势互补,推进市场进程,完善京津冀临港产业分工与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一体化是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京津冀区域自身的长远发展,还关系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为此。本文立足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实际,分别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协调发展三方面介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现状,并提出了开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基础产业,其源动力来自于产业内技术创新网络的成熟度与运行效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归纳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沿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地区依次演进的板块化空间分布格局,并根据各板块产业形成机制和成长特征分别将其对应于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成熟期、准成熟期、成长期和进入期)。基于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别绘制出各板块电子信息产业在2001-2003年、2004-2006年、2007-2009年、2010-2012年、2013-2015年5个阶段的技术创新网络演化图。结果发现:处于成熟期的京津冀板块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中心,并衍生出大量高科技企业;处于准成熟期的珠三角板块高效利用跨地区资源,激发了本地企业创新活力;处于成长期的长三角板块科研创新资源丰富,技术创新网络成长潜力强劲;处于进入期的成渝板块本地科研资源缺乏,对外部创新型企业技术输入依赖较大。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分析城市群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可为促进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总体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良好,但尚未达到区域创新效率的有效状态;北京市的创新效率较高,其他城市整体处于相对中等水平,个别城市创新效率较低;京津冀地区劳动力与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投资环境及创新资源呈现以北京市、天津市为主导的中心化结构;劳动力质量、经济增长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与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劳动力就业密度与创新效率显著负相关,政府支持力度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为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创新效率,需要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创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加大政策对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促进项目的落地与发展;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这明确了科技创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明确了协同创新的方向和途径.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机制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构建创新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强 《经济》2014,(10)
正近年来日趋严重的人口、资源压力与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倒逼京津冀三地联动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随着雾霾天气的日益严峻也被提到国家层面。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除了加强行政层面上的顶层设计和破除体制壁垒之外,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和实质问题在于三地产业间梯度转移,对接协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年,产业协同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和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合作、产业集群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后奥运经济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从更高层面审视,京津冀在推进产业链合作的深度、产业链联盟、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进展还比较缓慢,因此,要梳理京津冀重点产业,精准实施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谋划京津冀重点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立足战略全局谋划产业布局,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联盟和创新联合体,深入推进产业链共同体建设;建设高效协同创新平台,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和演进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纵向历史比较和三大城市群横向比较的方法,划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大时空演化阶段——被动阶段、自动阶段和协同阶段,纠正了人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认识的四大误区,并进一步界定了三大城市群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阶段及实践原则。通过把握京津冀战略地位和方向定位,打造"扁平化"城市体系和多元化动力机制,构建一体化要素市场和长效化协调机制,京津冀地区将实现向更高的协同阶段演进。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对京津冀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生态农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各具优势,河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和供给基地,北京在林业、天津在渔业方面也具有相对优势,这就为京津冀地区农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在生态农业的发展方面,京津冀地区既具有人才、自然和政策优势,也具有资源、发展和合作劣势,所以其生态农业协同发展应遵循如下路径:多地区"小生态农业"共同发展,跨地区园区或基地生态农业的发展,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协同发展体系。为了实现这一路径,应该从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四个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