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佐牧同志在《经济研究》1983年第8期发表的《劳动生产率与价值创造》一文,针对在同一生产部门内生产力高的劳动究竟能否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一问题,提出了这样的见解:在通常情况下,在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等量劳动只提供等量价值;在特殊情况下,同一部门内生产力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劳动,能在相同时间内提供更多(或更少)的价值。我认为,佐文由于混淆了价值创造与所谓“价值转移”、社会价值与所谓“个别价值”等概念以及对生产力、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决定的关系,在论述中未能正确地回答在同一生产部门内生产力高的劳动究竟能否创造更多的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劳动生产力(率)与价值创造问题在经济理论界已讨论了很多年,对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各人的理解差异很大。有些同志由于对引起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因素缺乏分析,没有能够全面系统地理解马克思的原意,因此错误认为:在同一生产部门内,各个生产者的生产力(或生产率)不论是高是低,在同一时期内,创造的个别价值总是相等的;就各个部门总体和各个部门总体之间的比较来说,劳动生产力与价值创造无关。  相似文献   

3.
广义价值论的逻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部门内,个别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成正比的结论没有反映个别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对部门整体劳动生产力的影响,并把个别生产者的价值实现与价值决定混淆在一起。在两部门生产条件下,广义价值论认为:由于比较生产力高的部门广义价值大于本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而比较生产力低的部门广义价值小于本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因此广义价值与比较生产力成正比。由于这种大于、小于的比较不能反映成正比的本来意义,即比较生产力提高,广义价值必然提高,以此为基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都是似是而非的。  相似文献   

4.
广为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在相同时间创造更高价值的观点 ,误解了马克思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思想 ,使其陷入“循环证明”的困境。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并不是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 ,而是生产力特别高的具体劳动 ;它不属于价值源泉的问题而是属于劳动力价值生产、再生产问题。科技劳动也不是创造高价值的劳动 ,而是创造高使用价值的劳动 ,不能以科技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为依据来确定科技和管理人员获得多少报酬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为理论依据,论述了科技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是复杂劳动,是高级劳动,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科技劳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抽象的命题.在《资本论》的阐述中,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市场价值这个层次上,超额剩余价值就失去了其自身与本企业劳动的联系.此时,超额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于个别企业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二是来自于同一部门内部其他企业的价值转移.但随着竞争从同一部门内转移到不同部门之间后,市场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一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价值转移.而“成正比”理论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价值规律的不同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7.
在劳动价值的框架范围内,可以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说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参与价值分配的合理性在于:由于它们节约了大量的交易费用,因而使得创造价值的劳动可以利用节约的时间等成本在单位时间内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阐述了企业管理劳动高报酬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把管理劳动纳入生产性劳动的范围并肯定了管理劳动"是作为资本职能的形式"参与价值创造的劳动。接着对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劳动高报酬作出理性分析:不管是从劳动力价值看管理劳动者是更多教育与训练资源构成的高素质劳动力,还是从劳动性质看管理劳动是高责任、高风险的劳动;不管是从劳动过程看管理劳动作为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与简单劳动之间的倍率上升,还是从劳动结果看管理劳动在最大范围内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管理劳动都理应获得更高的报酬。最后提出对我国现阶段企业高管高报酬的现实思考:企业高层管理者获得较高的工资报酬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高层管理者的劳动性质与劳动贡献决定其应当获得更高的报酬;要合理规定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高管的高报酬程度;要对国有企业高管高报酬实施严格监控。  相似文献   

9.
在劳动价值论的框架范围内,可以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说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不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参与价值分配的合理性在于由于它们节约了大量的交易费用,因而使得创造价值的劳动可以利用节约的时间等成本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始终提供相同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无关。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本质关系。然而,随着商品经济阶段的发展,竞争使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后,在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范畴上,这一本质关系表现出了复杂的不同现象。另外,伴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出现的价值量的增加的事实,也使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虚假的不确定的现象。但是,现象都不能否定本质。  相似文献   

11.
冯子标、牛仁亮同志在《简论服务劳动创造价值》(以下简称《简论》,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年第4期,以下引文均见此文。)一文中,通过对他们列举的一组交换实例进行推演后得出:若不承认服务劳动创造价值,那么就会出现同一价值在用于个人消费时,既只能被消费一次,又可以被消费两次以至无数次的逻辑矛盾。对此我不敢苟同,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同冯子标、牛仁亮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协同劳动是当今时代的基本事实,这个基本事实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公理性假设,可以归结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协同创造价值.本文并以生产力二重性质理论作为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和现代演绎的叙述方法作为它的现代拓展的方法基础,提供较为充分而有力的证明.文章最后并倡导了一个解决劳动创造价值中时间异质因素难题的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内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本义整体劳动价值论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劳动价值论”研究采用的是“劳动人力耗费”单要素即含逻辑缺失的“劳动”概念 ,以耗费生活资料价值量 =耗费生活资料量 =劳动人力耗费量 =劳动创造价值量的效用与价值的等量观为逻辑起点进行自相矛盾的理论推演。而社会价值实则由人—物、智—体、供—需、生产—社会的本义全要素社会整体劳动创造的 ,是生产劳动人耗量 <劳动人力创造量 <劳动价值创造量的预期价值生产和需求现实价值认证的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物化劳动和科学技术这两种生产要素不会自行创造价值,但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起着自乘的作用,从而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继承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独特地提出和论证了“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指出凡是能够提供文化商品(精神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凡是直接为生产性企业提供某种生产性服务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凡是与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直接有关的非物质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5.
商品的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 ,不是由物化劳动创造的 ,这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 ,也是区别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的标志。那种认为“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 ,科技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就不能成立 ;相对剩余价值无从得来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不能成立 ;按资分配失去理论根据”的说法 ,不仅没有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而是与劳动价值论相对立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6.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是经济学说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国内学者对此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二是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并进而认为“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在同样的时间是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理解上发生了混乱一是混淆了个别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劳动生产率;二是混淆了“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价值质的规定性”与“价值量的计量”。  相似文献   

17.
是劳动有价值还是劳动力有价值--兼与关柏春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炼成 《经济经纬》2006,23(4):4-5,20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商品,具有价值;劳动作为流动状态,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以创造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也可以成为商品,因而具有价值,而劳动本身也没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资本论》原著中的"劳动"实际上隐含了"管理劳动"。党的十四大以来,关于管理劳动的性质及其是否创造价值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综述进行梳理:关于生产劳动涵义的揭示及当代管理劳动的性质和新变化;有关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的判断标准的多角度分析;对不同类型企业、部门的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的分析;关于管理劳动创造价值量的衡量标准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管理劳动的价值分配及不同部门的分配原则;最后总结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 一问题的提出总产值(指社会总产值)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总产品的唯一的价值形式,但是,这无法解释总产值量的变动趋势同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价值量变化规律之间的矛盾。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商品价值的实体不过是疑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其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属于具体劳动的生产力的变化无关。生产力的提高尽管可以使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增多,但并不能够使之提供的价值量增加。由于总产值的变动趋势包含了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其量不仅取决于社会所花费的劳动量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因社会分工所造成的这种重复计算次数的多少。社会分  相似文献   

20.
十余年前苏星、谷书堂、何炼成三位教授就劳动价值理论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 ,我国经济学界10年来基本上是围绕苏星、谷书堂和何炼成之争中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作者认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既要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 ,又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基于这一理念 ,我们认为 ,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 ,试图用扩大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外延而把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纳入创造价值的范畴是不科学的 ;第三产业并非都创造价值 ,如果认为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 ,那就混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别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分别作用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极大地提高了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但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和新价值 ;社会总产品价值只分解收入的观点是马克思曾严厉批判过的斯密教条 ,它不仅在理论上不能说明产品价值中的C部分为什么消失了 ,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值构成的现实 ;产品的价值决定和收入分配具有不同的理论依据 ,产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而收入分配的方式则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不能因为我国现阶段提出要按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