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通过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来疏解单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是城市规划历来的理想,但这种理想正日益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关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否节省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分析表明,两种截然相反的实证结论源于两种不同形成机制的多中心结构,改善交通出行的多中心结构是以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3.
空间结构布局是城市综合发展需要考虑的核心因素,对于规模巨大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是如此。目前,中国部分超特大城市实施多中心策略,其是否满足生态城市的建设需求值得探讨。基于2005—2019年中国超特大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社会网络法测度城市多中心程度,实证考察大型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其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超特大城市的多中心程度对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呈现先增加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对拐点进行分析发现,多数超特大城市处于提升多中心程度将促进碳减排的阶段。机制分析说明,城市多中心程度通过城市创新影响碳排放,城市公路设施水平则负向调节城市多中心程度对碳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空间结构视角下,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并以长三角城市群108个县级小城市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小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小城市经济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结果在不同的稳健性检验下都成立.对于人口规模较小的县级小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促进效应更强.在作用机制方面,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与市场潜能的途径来提高小城市经济效率.因此,强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有助于长三角城市群小城市经济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聂璐 《价值工程》2021,40(14):42-43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长此以往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的破坏,自然资源遭受损失,因此,自然环境资源保护迫在眉睫.现今我国在持续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这在新时期新中国生态文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7,(29):29-32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目前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理论,它为诸多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治理之道,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指导解决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的诸多问题,可以帮助构建起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者在内的治理框架,进而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结构,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形式。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诸如地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经济学等都对城市空间结构有所研究。各学科研究的角度不同,故难以形成统一的概念表述。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国内众多学者认同把城市空间结构划分为城市外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文章基于区域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综述,探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并对其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8.
9.
《价值工程》2013,(25):65-66
油田开发给人们带来重要能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文章通过对油田开发过程中各阶段产生的污染源的分析,针对各阶段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自然植被及动物等)的影响情况,从而提出了对生态环境的预防与治理措施、建立全方位环境保护监控机制、完善环境保护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等有效的保护对策,倡导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基于融合校正的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衡量2001—2017年中国地级市空间结构,考察了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及城市内部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及内部均衡的影响在不同规模城市(城市群)存在异质性,当人口规模低于600万人时,单中心结构能够实现效率与均衡的双赢,而当人口规模高于1000万人时,多中心结构更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并实现城市均衡发展。对于人口规模介于600万—1000万人的城市而言,实施单中心结构规划的城市可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中心结构规划的城市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助力其实现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及城市内部均衡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低碳城市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城市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归纳了低碳理念与城市绿地系统的相关性,总结了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绿地系统的基本特征,并以沈阳市为例,从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以及绿地生态功能等角度探讨构建低碳型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以大庆市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问题分析—机制阐释—提出策略—经验总结”的研究思路,从区域视角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首先分析大庆市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三个典型特征,即城市对矿业生产的依赖、区域内外经济联系的失衡,以及城市经济的边缘化;进一步探讨大庆市区域发展中资源型经济问题的产生和形成机制,建立了以粘滞效应、挤出效应和锁定效应为核心的资源型城市区域发展分析框架,并指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的资源型经济强化效应;进而提出以“走向区域发展,建设创新型区域”为目标的大庆市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策略.最后指出, “空间嵌入”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区域空间格局的典型特征, “走向区域发展”是资源型城  相似文献   

13.
以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为空间规划基础蓝本,是城市规划在理念、体系、重点、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创新,而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则是缓解当前资源空间制约和保护水乡肌理、彰显水乡文化最有效的手段.在分析嘉兴生态空间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确定生态控制线范围,并通过修正得出生态空间结构,确保形成有利于经济效率最大化及生态效应最大化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提出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规划建设的空间布局,就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演化在地域空间上留刻的有形足迹.今天,人们看到的以二环路为痕迹的"凸"字形北京旧城,就是明代祖先的创世杰作--明北京城.明北京城在世界享有盛名.其中最精彩的是它拥有一条贯穿全城中心的南北中轴线,全城建设均以轴线为核心,对称有序展开,中轴线是北京旧城城市建设的传世之宝.现代北京人,用他们的聪明智惠,创造新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描绘新生灿烂的北京城,"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新区"、"分散集团式"、"绿化隔离带"、"两轴两带多中心"、"中轴线与长安街东西轴线十字交叉骨架"等新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布局模式,把新北京推向一个更加广阁、更加丰富多彩的地域空间.城市的地城空间扩大了,但是,空间布局的根却始终没有变,这就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传世之宝--南北中轴线,新北京颁布的每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方案,都坚定不移地维护中轴线在城市空间布局的轴心地位,整个城市就是从这里开始,不停地向四周"排兵布阵"的,这就是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以德国汉诺威柯贝(Kronsberg)生态城、丹麦哥本哈根诺德海文(Nordhavn)未来城、瑞典麻摩(Malmo)生态城为例,从基本情况、发展契机、规划理念、具体措施和成功因素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欧洲三大著名生态城的特征,提出供生态城市规划借鉴的成功经验。并以上海世博会亚洲唯一代表城市——溪口镇作为实证案例,根据生态城规划的理论与经验,结合溪口的特质,提出城镇发展的战略构想,冀为生态城规划建设提供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16.
"城市病"的正确译法应为"urban problem",强调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但有解决的可能。已有的内涵界定往往针对单个城市,没有考虑城市的内外空间结构关系,因而需要在外延上扩展。特大城市的"城市病"更多是由于空间结构缺陷引起,即特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布局不合理、城市间体系空间结构不协调,引起了要素的过度集聚,从而出现了各种"城市病"症状。这种空间缺陷可以通过特大城市1的通勤指标及效用指标来量化考量,并据此提出特大城市"城市病"的治理应通过优化空间结构,疏散城市功能,建设复合型城市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从当前我国职住关系变化的角度入手,首先探讨了职住平衡与城乡空间结构在因果联系、有效区域和结构构成三个方面的关系.然后,结合南京市江宁区的职住实际情况,认为其存在通勤人口数量巨大、职住服用地比例失调、城市内部功能关联度较低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问题与现有空间结构之间的联系.并针对这些问题,运用城乡统筹、职住平衡的理念,从宏现、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入手对江宁区的空间结构提出轴向多中心、综合城市、城乡职住单元、综合社区、快速公共交通发展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期从"质"的层面实现江宁区职、住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主要包括以思想观念、法律制度、管理决策、社会文化等以人为中心的非物质形态要素.张掖地处西部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要结合城市自身特点,本文从培育公民思想意识、构筑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政治环境、以及营造生态城市社会文化氛围等五个层面对张掖生态城市软环境建设进行逐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不同规模的城市其用地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中国660余个不同规模城市的用地效率分析,在总结和分析了传统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基本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城市用地效率分析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极化模型.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城市发展的方向一极是大型化,发展成为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人口100万-400万);另一极是小...  相似文献   

20.
南京城市文化战略及其空间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城市文化战略的转化趋势,对南京市城市文化战略及其空间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南京的城市文化战略和全球趋势一致,由注重社会文化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转向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提升城市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以文化设施建设,文教机构扩展,文化产业发展,特色文化空间营造与大型文化事件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文化经济策略和城市行销策略.文化战略的实施加剧了城市空间重构,不仅加快城市空间外向拓展,而且通过功能空间置换、特色空间营造和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促使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