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是中国未来较长时期内重点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主要表现是地方政府采取城市改造或将农村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等方式,再通过出让土地获取高额可支配政府财力的行为,通俗地说即所谓"土地财政"."这样的土地财政容易造成侵犯农民利益、增加社会矛盾等问题,还被有些人认为是推高房价的主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室研究员汪德华对记者说.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是推进城镇化的首要责任主体。本文梳理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的主要事权与投融资责任,对城镇化融资需求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地方政府投资权与融资权不相对称所导致的制度困境。最后,文章从加快健全地方税体系、推动地方政府规范有序负债融资以及完善财政体制等方面提出了打造城镇化推进中地方政府融资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土地财政"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其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文章回顾了"土地财政"下各地被征地农民的主要补偿和安置的办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最困难农民"的保障房"租售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土地生财"是改革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2012年相当于地方一般财政收入的39%。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非农用地需求持续增加,以及地价上涨,"土地财政"规模还会继续扩大。"土地财政"三个来源土地财政有卖地生财、附地生财和押地生财三个资金来源。地方政府"借地生财"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供应土地获取土地收益,包括出让、租赁国有土地使  相似文献   

5.
王晓燕 《经济师》2013,(10):187-188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近年来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走出了一轮赖以发展的"土地经济",特别是自2012年中以来的"稳增长",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公共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支撑了"稳增长"的局面,可以讲这种"稳增长不过是既往"土地经济"模式的惯性延续今年,受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我国金融政策如何变化,这将对地方政府融资、财政收入、房地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文章通过对近五年大同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行为、房地产信贷受本地区相关财政收入影响的分析,提出地方政府应早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资金短缺是各地政府面临的巨大发展难题。改变以往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土地财政和银行贷款的传统融资方式,创新性地借助金融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多元化融资,将是解决城市建设资金难题的的重要方法。文章从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建设的四种融资模式——特许经营权模式、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模式、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模式和城投债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城镇化建设融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一、现状描述"土地财政"是我国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指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与土地相关的活动来获得。目前学界还没有对"土地财政"的内容形成统一认识。对于"土地财政"的概念,国内学者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刘守英、蒋省三(2005)认为"政府财政预算内靠城市扩张带来的产业税收效应,预算外靠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程瑶(2005)从广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土地融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通过直接出让、征购、抵押等方式以土地作为融资的对象。土地融资促进了城市经济快速繁荣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是一些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土地融资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经营管理的不恰当,地方政府面临更加严重的财政和金融风险,地方债务问题突出等,并且现行的土地融资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必须加强风险监管,拓宽政府融资渠道,促进融资行为市场化公平竞争,建立土地财政基金,促进土地融资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但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因财政支持力减弱、商业银行信贷支持不到位、民营资本参与度较低等原因已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为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缺口,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商业银行支持力度、为民营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性融资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我国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融资,但面对不断加快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地方政府只能采取迂回策略,通过组成各种城投公司等各类机构为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现行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地方政府融资格局,面临加大财政与银行风险的难题,迫切需要改变。"城投债"作为标准化的债务性融资方式,需要认识到其存在的合理性,尽快给予其合法的地位,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基于"十二五"时期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考虑,"城投债"要向项目收益债券引导,以便更好地满足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正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足也是驱使地方政府大幅度依赖土地运营、土地财政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自"营改增"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源建设已经到了需要从政府间财政体制变革来着手的地步。总体来看,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稳定变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实现"三化"的过程中有机遇也有挑战。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紧靠财政支持是不够的,创新融资渠道是必然之路。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着新型城镇化的加深。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我们通过创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开发银行产品,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等措施都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拓宽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济导刊》2013,(Z5):28-30
中国新型城镇化关键不在于"快",而在于"好"。回顾中国城镇化历程,支撑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是工业化,但工业化之所以能如此迅猛推进,一是靠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二是靠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三是靠土地财政和房地产驱动。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的改变,这两大因素在未来都会发生较大变  相似文献   

14.
为募集地方经济建设资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土地财政相互依托,总体来看,土地财政是根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载体.本文从土地财政的视角,以土地财政最佳规模效用理论模型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基于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风险及防控措施: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基本运作流程,得出土地财政贯穿其发展始终;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实际运行情况,得出土地财政是把“双刃剑”;根据土地财政最佳规模效用模型的理论分析,土地财政与地方融资平台相互助推,不仅会导致土地财政的自身风险,也会引发相关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为保障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土地财政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土地财政和滞后的城镇化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1999-2011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检验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相互关系,进而考察二者对全国及区域层面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二者存在双向联动关系,且城镇化对土地财政规模的影响大于土地财政对城镇化的作用。(2)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土地财政与城镇化是驱动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3)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强度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城镇化的推进缩小了西部省份城乡收入差距但不利于东中部省份收入差距的改善。因此,要正确看待土地财政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未来应积极探索新型人口城镇化发展模式,改革当前土地制度安排,继续深化分税制改革并完善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地增值税的管征经历了简易征收和"精细化管理"两个阶段,其制度变化主要受征税成本、房地产调控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思维的影响。中央调控政策导致了土地增值税制度的易变和不稳定。土地财政思维促使地方政府对土地增值税进行"精细化管理",这不仅使管理过程中的征税成本急剧增加,也使地方政府对土地增值税产生收入依赖。从长远来看,土地增值税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予取消。但从近期来看,其仍是地方财政不可或缺的收入来源,应该简化税制并逐步减少征税。  相似文献   

17.
唐在富 《经济经纬》2012,(2):140-145
土地财政在我国产生和发展呈倒"U"形特征,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土地制度安排、政府主导的跨越式发展和对土地出让收入成本补偿不充分。从长期来看,土地财政的主要风险在于土地出让收入的不可持续性和政府土地抵押融资规模的失控,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房地产泡沫和收入分配不公。防范和化解土地财政潜在风险的关键是要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加强政府土地出让和抵押融资管理,有效调节土地收益分配,降低土地出让收入规模下降可能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国内土地财政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财政问题是我国现阶段财政体制、政治体制、法律制度方面矛盾的集中体现,近年来,这一问题逐渐成为了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内"土地财政"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介绍了土地财政研究的背景,从"土地财政"的界定、成因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治理建议等方面对"土地财政"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分税制改革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从"吃饭财政"转为"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通过健全法制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  相似文献   

19.
宋刚  赵述 《经济师》2014,(3):174-175
建立高效、可持续的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融资体系,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是辽宁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辽宁省城镇化存在融资主体单一、财权事权不匹配、土地财政难以维系、投融资平台风险大,融资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使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巨额的资金缺口,为此需要推进税收体制改革、丰富建设资金来源、规范投融资公司管理,不断完善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20.
土地财政:成因·危害·纾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我国省以下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资源相关收益来履行地方事权,并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呼——"土地财政"。在现有文献中,通常把土地财政的兴起归咎于分税制改革。大量研究表明,分税制改革并非土地财政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土地财政的根源,既是基层政府纾解财政困难的无奈之举,更是财政分权制度下的地方官员竞赛政治晋升的理性选择。土地财政危害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寅吃卯粮,不可持续;竭泽而渔,祸患无穷;肆意征地,严重伤农;土地财政膨胀,催生"城市化陷阱"。纾解中国现阶段的土地财政困境,必须从解决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观入手,摒弃以GDP论英雄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树立新的以人为本的政绩观;但留方寸地,付与子孙耕;设立土地收益基金,为未来留一份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