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1月11日发布10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4.4%,PPI同比上涨5.0%的数据以来,社会各界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变得异常强烈.为管理通胀预期,国务院在最近一次常务会议上甚至表示,在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在十天内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改委更是在五天内连发九文要求稳定物价等等,其力度之大,频度之高,为近年来所罕见.在讨论此轮通胀的诸多观点中,"货币超发"成为诟病的中心,批评者称,"货币超发"是这轮通胀的根本原因.但是,自今年6月份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持续低于20%,低于1991~2010(2010前三季度)年问平均值21.5%.  相似文献   

2.
王方 《银行家》2003,(4):114-117
2003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的发展依旧呈现不甚明朗的态势,虽然大家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是诸多带有全球性的不确定性因素却阻碍着这种希望的实现,其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预期的不同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于今年1月上旬发表了今年世界经济发展预期报告,其分别预期200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7%和2.75%;而欧盟则预期今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最好仅能增长0.3%、甚至有可能出现0.1%的负增长.  相似文献   

3.
虽然今年下半年的通货膨胀率会明显回落,但无论短期还是中期内的通货膨胀风险及其潜在影响都不可忽视。2008年中国通货膨胀的基本预期是"前高后低",即上半年通胀仍将维持在高位,但下半年会有大幅度回落,第四季度甚至有可能降到3%以下,估计全年的通胀率将在55%左右。之所以"前高后低",是因为食品供给(尤其是肉类)的短缺预期会在下半年出现明显的好转。不过中国的通货膨胀还存在五方面的担忧。  相似文献   

4.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一部分证券公司被资本运作高手操纵,逃脱了证监会的金融监管,从而陷入了资金"黑洞"中,最终沦落到被托管甚至关闭的地步.以"闽发证券"为例,通过资本"玩家"挪用客户保证金,截至今年六月,闽发证券的机构债务为95亿,个人债务为9.6亿,亏损总额高达90亿元.此外,还有"南方证券"、"新华证券"等近百家券商陷入危机……据估计,我国券商低流动性不良资产总额至少有500亿元,已经销蚀券商净资本总额的60%以上.据中国证券业协会调查显示:2004年中国证券业亏损总额在15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5.
外刊扫描     
《证券导刊》2010,(42):9-10
世行:中国需进一步加息世界银行上周三表示,中国贸易顺差正再次开始上升,而政府在调整经济平衡、把侧重点转向国内消费方面,仅取得了"有限进展"。世行还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调高了半个百分点至10%;但表示,要想抑制通胀预期,需要进一步上调利率。世行有关中国的季度报告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前景基本乐观,尽管近期有人担心中国遭遇"硬着陆"。然而,在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被认可,并且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制造"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起步、发展和崛起."中国制造"已誉满全球.但近几年,"中国制造"频频遭遇信任危机,特别是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后,自身的缺陷日益暴露."中国制造"要在新的起点上腾飞,就必须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才是国家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7.
陈婷 《理财》2008,(1):20
2008年债券市场何去何从?我认为主要还是看宏观经济热度如何,以及通胀风险和央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如何执行. 首先,债券受利率变化影响较大,而利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是通胀预期.目前市场上部分观点认为,物价水平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出现回落.  相似文献   

8.
经营环境     
《新理财》2005,(9)
宏观经济Macroeconomy世界银行上调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期世界银行8月16日上调了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从4月份做出的8.3%上调至9%。世界银行表示,中国政府7月21日决定执行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并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调2.1%,不会对中国经  相似文献   

9.
损益     
《首席财务官》2008,(4):12-12
受损主体中资上市企业浮出水面盈利前景暗淡水下冰山推迟股市反弹日前,路透调查的10位基金经理、证券分析师以及经济学家预估显示,今年中资上市企业盈利将同比增长20%,低于去年末30%的预期。在经历了两年出色的业绩成长后,中国企业盈利前景正在趋于暗淡,这将有  相似文献   

10.
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华安创新)和南方稳健成长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南方稳健成长)的相继成立,掀开了基金业的新篇章.然而,两者的销售均未出现如发行人预期的那样热销的局面,特别是个人投资者的认购并不踊跃,这与封闭式基金推出时,股民为争购基金挤破门的火爆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竟开放式基金为何"失宠"于个人投资者,出现"冷销"局面及商业银行今后在代理销售开放式基金时应采取何种策略?笔者浅谈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