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1993年1—4月,我市70家乡镇企业中试行股份合作制,吸收股金达8600多万元。在建企业109个,预计股金有2.23亿元。股份合作制形式多种多样,明确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优化生产要素,增强企业活力。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股份合作制经济迅猛发展,使我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按照“坚决试、不求多、务求好、不能乱”的要求,从一些地方试行的情况看,推行股份合作制时应明确和把  相似文献   

5.
一)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地位与定性问题人类历史告诉我们,实践具有超前性,法律具有滞后性。由于全国尚没有股份合作制的法规,故股份合作制企业尚不具备法律地位。如在工商登记时,就没有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现行法定名称,这给司法部门处理案件也带来了困难。有些地方把...  相似文献   

6.
乡镇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需要正确面对的十个主要问题任鸣股份合作制作为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伟大创举,目前正由沿海向内地、由农村向城市、由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迅速推进,正所谓大潮初泛、其势正劲。但是,作为实践中降生的一个新事物,股份合作制又不...  相似文献   

7.
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产权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就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的产权主体多元化和劳动合作与资金合作相结合的前提下,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构建涉及到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构建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既要防止集体“吞食”个人财产的做法,以消除农民谈“合”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经济》1998,(3):25-30
关于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改制的若干问题——无锡市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调查无锡市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课题组一、无锡市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状况江苏省无锡市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是从1992年开始的,1996年和1997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1997年9月底,...  相似文献   

9.
10.
乡镇企业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完善的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合作制作为乡镇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形式,从设想、组织、试点、总结到全面的推广运行已经历了近20年,但是其发展状况仍不尽人意。对此,我们应从新的角度来认识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一、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探源1、股份合作制的历史轨迹。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和发展手段,早就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这种经济形式的萌芽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以及我国的春秋时期。当时是一种原始的状态,到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也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石曰勤 《农业经济》1995,(11):23-24
股份合作制企业与集体企业差异较大,因此在乡镇集体企业中推行股份合作制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一、关于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留利定性问题 有人认为,企业留利,应以企业股的形式作为企业股东。其理论依据是,集体企业在经营期限内的留利是企业职工集体创造的,应归企业所有。但本人认为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不应设置“企业股”,其主要理由有三点:一是乡镇企业总公司是集体财产拥有者,拥有集体财产的收益权。因此,作为集体企业财产收益的企业留利,所有权当然属于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16.
股份合作制与乡镇企业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苑鹏 《中国农村经济》1995,(12):48-52,44
股份合作制与乡镇企业制度创新苑鹏一、“股份合作制”提法的由来及其社会经济背景80年代初期,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农村出现了农户之间在保持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的前提下,自愿集资,合股经营,按劳分配与...  相似文献   

17.
18.
19.
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之路──对山东省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调查农业部副部长万宝瑞一、实践与发展山东省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3年)为萌芽阶段。主要形式是联户办企业:几家几户在自愿的前提下,各投入一定资金,推...  相似文献   

20.
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制度逻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何军  张兵 《中国农村经济》2001,(7):50-55,60
起源于80年代中期的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度是中国农民继土地承包制之后的又一制度创新。时至今日,许多乡镇企业在改制大潮中选择了股份合作制形式(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截至1998年底,全国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有16.7万家,占乡镇集体企业总数的15.7%)。这一制度创新是如何发生的?为何在其运行过程中表现出多样化的模式特征?今后的演化前景如何?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