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为大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大众文化是当代中国主要的文化形态,人民大众是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和谐价值是大众文化的必然追求,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保证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张颐武 《商周刊》2013,(21):79-79
《媳妇的美好时代》属大众文化范畴。大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较少,有利于异国公众了解自己的国家,认识其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产生文化上的亲近感。  相似文献   

3.
郭丹丹 《经济师》2011,(11):29-30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经济社会的构建,人们的文化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多改变,尤其是近年来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如何构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接也已成为和谐社会背景下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从于丹、易中天现象分析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接。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型文化形态,它的出现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为人类文化的创造和传播开辟了新的空间。大众文化是网络文化中表现最为活跃的文化形态,它在影响网络空间其他文化的同时,也受网络中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响。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既相互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如何在网络空间发展大众文化,如何拓展大众文化的发展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耿永会 《新经济》2014,(2):16-16
我国的文化建设之路经历了从最初的小规模文化产业到中期的文化事业再到如今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的艰辛历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并举,既是我国文化发展思路的历史性突破,也是中国式智慧的表现。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本文从我国构建主流价值文化的原因分析、从文化产业与文化战略的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构建我国的主流价值文化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科学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建鸿 《江南论坛》2008,(10):45-4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涵盖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技术技能等多方面内容,它的根本特征是公益性和服务性。只有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更好的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提升自身素质。作为“文化昆山”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昆山进行新一轮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指标和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层面重新定位高职德育的价值取向,必须突出高职德育的主体价值、实现高职德育的文化价值、体现高职德育的社会价值、发挥高职德育的现实价值。应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世界文化、企业文化中吸取丰富的德育资源,不断充实德育内容。  相似文献   

8.
商品既具有“物”的价值,又蕴涵“文化”的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需求的满足,对“文化价值”的需求逐渐增长。由于商品“物”的价值的有限性和“文化”价值的无限性,因而在当代社会,以“文化价值”为主导的消费,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事实。文化产业的兴起正是因为人们对文化诉求的增强而产生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通过批量生产文化产品,从而实现文化产品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工业化、商业化在西方社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以美国为代表,是与严肃艺术和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类似于西方社会的大众文化现象。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一种具有娱乐性、流行性、消费性和广泛传播性的当代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0.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精神产品。它在推进城市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起到美学意义上的提高大众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建设城市雕塑的过程中,应该减少一些功利主义,要有对城市发展文化建设超前意识的把握,要对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公众的观赏性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充分认识它的文化内涵、城市精神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挖掘和创意农村民俗文化来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达到农民增收,经济繁荣,越来越成为农民的迫切愿望。在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民间信仰型、民间工艺型、社会生活型等八大农村民俗文化类型,并根据这些类型提出了农耕观摩型、节庆体验型、工艺品制作参与型等六大农村创意旅游发展模式。农村发展创意旅游产业还需要处理好"创意"与"通俗化"的关系、资源开发与农民利益的关系、对文化产品进行品牌化、产业化运营,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纪念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学未来的发展模式是从重视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依靠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的轨道上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文化建设为引导,以"求是求新、树木树人"为学校文化核心精神,以学科引领为龙头,以教育提质为中心,以人才强校为根本,以管理创新为保障,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楚族迁居江汉平原后对苗蛮土著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潜入历史深处的“三苗”文化的遗存,“山地文化”所铸造的“南蛮特性”,以及蛮夷土著崇尚巫教的生态文化环境等,都对楚文化特质的形成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屈原对南方土著巫鬼文化的吸收和改造,更是一种自觉而明确的“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推进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各地区发展状态不均衡。虽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绚丽多彩,但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经营性开发的产业发展比较落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偏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演艺业、工艺美术业及会展业发展初具规模,并探索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方式,但产业化的发展却出现了扭曲或忽略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的经营运作形态,短期的经济利益会使得文化产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总体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处于随意发展状态,缺乏鲜明民族特色的发展重点引导,也没有形成突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由此,我国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运用文化生态观引导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确定特色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成长与发展,寻求文化产业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们已不再单纯的满足于物质方面的享受,越来越渴望精神文化和情感需求的满足。湘西吊脚楼装饰文化是湖湘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且独具特色。可见,"生态设计"+"文化内涵"双重设计理念是现代家具设计发展的趋势。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且具有文化特色,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家具产品,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以"黑竹"为基材,以其材料属性为切入点,融入湘西吊脚楼装饰文化元素,深入研究如何从造型的基本要素,点、线、面、色彩肌理、材质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黑竹"家具设计。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瑜伽在城市开展的现状和在城市体育文化中的价值的分析,提出营造大众瑜伽锻炼的文化氛围,加快培训瑜伽专业指导员的步伐,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教学条件,提供持续不断的进修服务体系,形成健康的瑜伽文化网络,更好地促进城市体育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地区间由于政治、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地域文明存在着差异。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今天,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作为一个地区文明和文化成就的印证,它的存在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地域文明与建筑结合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中小城市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的城市化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地理条件、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制约,我们必须寻找一条有利于中国中小城市建筑发展的道路。"适宜技术"源于乡土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经济实用性,它是复杂的技术革新与传统文化的复合体,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常适合中国中小城市的建筑建设,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江永县“三千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如何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加快江永县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济源市坚持"文化立市"、科学规划布局、打造文化精品、兴建文化"地标",以发展文化产业。未来济源市须构建一个总体布局、叫响一大品牌、开发三大重点文化资源,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晋商文化占据中国商界上百年。他们坚守中国传统的"诚"的理念,以信用为基础,创立了票号,也就是近代中国银行的雏形。诚和信的理念为现代会计制度奠定地基础,丰富了会计文化内涵。晋商会计就是中国近代会计的典型代表,而晋商发明的中式复式记账——"龙门账"在世界的会计史上熠熠生辉。晋商文化精髓仍须要现代会计人一代一代传承、创新,发展。今天的会计科学,完善会计技术,提高会计审美能力,追求会计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