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新宇  程琳  熊鹰 《经济地理》2014,(5):144-149
以2009—2012年湖南省各市州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水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变化率及因子分析方法,借助Stata和GIS软件,研究湖南不同市州沼气发展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显示:①湖南沼气池保有总量和农村人均沼气池保有量均呈稳步增长态势;②永州市、益阳市沼气池保有量相对变化率较高,而长沙市、湘潭市沼气池保有量相对变化率很小;③湖南各市州沼气池保有量的空间差异呈逐年缩小态势;④影响各市州沼气发展空间变异的主导影响因子是规模因子、成本因子和速度因子。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支持的耦合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先明  王策  熊鹰  肖锦  谢伟俊 《经济地理》2019,39(7):96-105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金融支持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2000、2005、2010、2015年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并建立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湖南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和金融支持水平综合指数、协调发展状况以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湖南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指数稳步提高,区域差异表现为东部大于西部的阶梯分布特征。金融支持综合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总体上低于同期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②从时间维度看,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支持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2010—2015年提升幅度最高。各市州协调发展水平差距由大变小,趋于平衡发展。从空间角度分析,湖南省区域间差距较大,呈现出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大湘西地区协调发展速度最快,其他市州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的态势。③金融支持与新型城镇化的相对发展状况呈"倒三角"态势,两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城市建设资金、存贷比、金融中介效率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选择表征农业循环经济效率的5个投入指标和3个产出指标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DEA模型和GIS技术,评价湖南省14个市州2011—2013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对有效性的时空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13年全省14个市州中有7个市州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对有效,7个市州相对无效。2在相对无效的7市州中,存在农业耗能、化肥施用量、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农业年供水量过剩,以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居民收入和粮食单产产出不足的问题;在相对有效的7市州中,投入指标值减少幅度不大,产出指标值增加幅度不显著,其主要是由于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投入要素组合比例不合理、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科技含量不高等原因所致。3必须建立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设计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研发和推广运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集资金、法律、经济于一体的管理保障体系,从整体上提高湖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年代,并建立了动态比较的计量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该省各市州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了动态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总体上呈明显的非均衡上升趋势;转换能力的增长幅度变化大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不规则的"U"型形式;全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绝对差异呈反"S"状扩大态势,相对差异则表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经济综合发展能力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区域差异分析的区域格局优化是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内容。综合分析东北内部各盟市的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动,能够认清东北经济格局的形成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这对于东北内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以及实现东北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建立了由基础经济、效益、结构、速度、可持续发展5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评价了东北各盟市2000年到2007年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在缩小;东北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发展能力上升,北部相对下降;经济综合发展能力较高的地级市分布在哈大和滨洲、滨绥沿线;随着资源的耗竭,一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出现下降趋势。影响东北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交通、市场及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时空综合测度模型基础上,结合GIS、AHP及重心位移法等技术,对辽宁省各地市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时空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辽宁省各地市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总体上体现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部分地市具有一定的波动,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总体上体现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多数地市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但上升空间较小,且部分地市起伏波动较大。大部分地市的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总体上相对较高,而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相对较低。这一表面看来的良好发展态势实际上是一种相对不健全的发展模式。东南部地区相对来说是可持续协调度和发展度的高密度区域,其协调性较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发展步调较为一致,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较强,发展速度也较快。  相似文献   

7.
《经济》2008,(12)
为了促进区域统筹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经过两年多的潜心研究,日前完成了全国首次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报告,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地图绘制完成,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全国相对落后地区名单以及全国各省市区的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结果揭晓.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拒马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自2003年至2008年逐年增强,到2008年流域整体达到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相对缺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且存在较大地域差异、农民生活仍不富裕、产业结构失衡、以及旅游业迅速扩张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是拒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中从流域综合管理、流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该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2007—2011年间山西省各地市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地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年提升,地市间不均等程度逐年降低。人均GDP、城镇化率以及居民消费对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具有正向影响,地区财政自给率对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具有负向影响。山西省应该采取编制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推进市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打造高效服务性政府等综合手段进一步提升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柑橘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云  祁春节  陆倩 《经济地理》2014,(11):134-139,192
利用2002—2012年的相关数据,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和资源禀赋系数,测算了主产区及湖北省16个市州柑橘的区域比较优势,并分析了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其他主产区相比,湖北省具有柑橘生产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优势主要集中于鄂西地区的宜昌市和十堰市;资源禀赋条件是影响湖北省柑橘区域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因素,比较优势还受到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等外生性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了4个有代表性的相对指标,对1996年和1998年的湖北省各市(州)经济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将全省各市分为三类。对各市(州)经济差异进行动态分析后,认为湖北省各市(州)经济差距没有明显扩大。要改善落后市(州)的经济状况,就要注重提高投资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武陵山片区区域生态安全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PSR模型框架,借鉴熵权法与灰色关联思想,构建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对跨省区的不同经济体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在2008—2014年间,武陵山片区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生态状态指数和生态响应指数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生态压力指数总体却呈下降趋势,该时期内武陵山片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整体状况逐步好转。2武陵山片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显著,但大部分市州生态安全等级仍处于第Ⅲ级,生态安全状况一般,生态环境仍面临巨大压力。3武陵山片区各市州的生态安全状况差异显著,各市州在制订具体应对政策措施时,既要借鉴片区内生态环境改善的有益经验,也要关注片区生态安全的差异,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旅游经济与交通系统耦合空间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旅游经济与交通两大系统共选取12个指标,构建了测度两者耦合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功效法的结合测度了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与交通综合发展得分,应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旅游经济与交通耦合协调态势。研究发现:(1)旅游经济与交通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区际差异,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聚分为旅游经济发达区、较发达区、一般区和落后区,旅游经济极化态势较为显著,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滇中、滇西北为旅游经济增长极核,以周边市州等次旅游经济梯度区域为辅助的"核心—边缘"式空间格局。(2)交通发展聚分为交通优势区、较优势区、优势一般区和优势落后区,在空间上呈现以滇中昆明及其周边市县为核心圈层逐渐向外围市州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3)耦合协调度方面,极高耦合协调度型市州在空间上呈现"单极面状"布局,高耦合协调度型市州呈现"趋同俱乐部现象"空间态势,低耦合协调型市州主要区位指向偏向于远离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北部和偏远的西部山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城市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西部城市与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状况如何,城市发展各方面的差距是否呈拉大趋势?借鉴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经验,构建了包含社会、经济、环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广州市和西安市为例,对两个城市2000—2006年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了综合对比研究,发现西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明显落后于广州,且呈逐年拉大趋势。同时两城市都因环境治理态度的反复导致环境指数出现较大的波动起伏,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0~2004年各地州市旅游经济的变化特征调查,发现新疆区域旅游经济存在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进一步揭示出各地州市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上的差异规律。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新疆各地州市的旅游发展动力因子及其相似性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价。分析得出: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旅游基础设施和人才状况为新疆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最后,解释了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并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选择青海省果洛州的6个县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GPCA)结合分层构权模型,根据人口经济活动支撑力、资源供给支持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及综合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四个方面对这些地区1999~2013年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定量、动态评价和分析,为三江源地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方法与途径。指数化的评价结果表明,青海省果洛州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逐年提高,综合承载力指数均值从1999年的-0.1968上升到2013年的0.390 527。  相似文献   

17.
新疆各地州旅游发展水平差异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0~2004年各地州市旅游经济的变化特征调查,发现新疆区域旅游经济存在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进一步揭示出各地州市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上的差异规律.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新疆各地州市的旅游发展动力因子及其相似性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价.分析得出: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旅游基础设施和人才状况为新疆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最后,解释了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并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经济地理》2021,41(1):10-20
新世纪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历经兴衰起落。文章以黄河流域92个市(州、盟)为研究单元,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及其空间拓展模型,分别从全流域、上中下游和城市层面初步探究2001—2017年黄河流域经济兴衰的原因。结果表明:2001—2017年,黄河流域GDP增长率总体呈倒U型,其中2001—2008年呈上升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禀赋资源与传统产业的快速发展;受金融危机后出台的经济政策影响,2009—2012年流域增长波动较大;2013年起则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第二产业结构性优势减弱、产业竞争力不足、第三产业竞争力下降所致。从上中下游来看,中游第二产业竞争力不足、下游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偏重,对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下游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驱动流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城市层面来看,50%左右的市(州、盟)第一产业发展相对稳定,接近62%的市(州、盟)第二产业呈现出衰退态势,约66%的市(州、盟)第三产业处于蓬勃发展状态。文章提出面向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应继续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遵循上中下游及沿河两岸生态环境规律,整合生态系统、城市与产业转型发展,制定精准化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湖南省洞庭湖区1996—2016年21个县(市、区)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构建农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综合采用SE-SBM等多种模型和方法对湖区农业生态效率及其县(市、区)际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洞庭湖农业生态效率近年来有所下降;农药、农膜和化肥投入过量是影响洞庭湖区生态效率的主要原因,同时碳排放、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过量排放也是造成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且各县(市、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泰尔指数三个指标显示,总体上湖区农业生态效率的县际差异及差异变化程度相对不大;σ敛散性检验结果显示,湖区各县(市、区)农业生态效率的差距随时间推移呈逐步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深入分析研究区域公路交通发展能力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了14个表征区域公路交通发展能力的指标构成了区域公路交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各省(市、自治区)公路交通发展能力的综合得分及排名。通过对因子分析结果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