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强世功 《开放时代》2009,(12):10-39
本文从中国宪法文本与宪政实践之间的背离问题入手,提出了从不成文宪法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宪政秩序的新思路。基于对英美宪法学说与宪政实践的分析,作者区分了古典的政制与现代的宪法律、政治宪法与法院宪法,进而主张任何国家的宪政运作实际上都依赖不成文宪法,从而奠定不成文宪法的法理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选择中国宪法中关于国家建构中四个关键性问题,着重探讨中国不成文宪法的四个主要渊源,即成文宪章、宪法惯例、宪法学说及宪法性法律,并呼吁宪法学应当从中国现实的宪政生活中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宪政原理和制度。  相似文献   

2.
《天坛宪法草案》与民初宪政选择的失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泉 《开放时代》2003,12(5):43-52
本文运用宪政制度分析的方法,探讨民国初年《天坛宪法草案》的制度特色。作者认为宪法草案中“超议会制”的政体设计是一种错误的宪政选择,违反了分权制衡与制度变迁的原则,因此无法获得北洋政治集团的支持与推动,这是民国初年民主转型失败在制度层面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白轲 《开放时代》2014,(2):20-29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政权组织方式与西方所认同的模式有着相当大的出入,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缺乏一套"合格的"宪政体系。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宪政主义的发展与建设视为一项复制西方模式的"反向工程"。从功能的角度上来讲,一个宪政体系的成功运作并不取决于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机械性效仿。这篇文章以强世功对"不成文宪法"以及中国宪政秩序的研究作为出发点,进一步对中国的宪政体系发展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本文认为,中国宪政的发展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违背新兴的全球宪政主义原则,因为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宪政原则需要根据中国自身条件,以一个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方式被应用。中国宪政秩序的核心在于共产党的政治决策权与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权之间的分权模式。如果中国特色宪政可以得到适当的应用,我们没有理由将中国制度拒于普遍认同的宪法合法性之门外。  相似文献   

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没有宪法,自然谈不上宪政。但是有了宪法不一定就有了宪政。“只有具有正当性的宪法才能真正地与宪政产生具有逻辑上固定性的线性联系。”在我国,不断完善宪法修改体系和宪法监督制度是我国宪政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财政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具体体现。建国后我国的财政体制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经历了四个阶段:统收统支财政体制阶段、财政包干体制阶段、分税制财政体制阶段、公共财政体制阶段,每一次财政体制发展阶段的调整既蕴涵着新制度的创新,又有旧制度的保留,财政体制在渐近式制度变迁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了路径依赖。要破解财政体制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完善现行公共财政体制,体制创新是必由之路。其基本思路是:推进财政制度的宪政变革,建立与完善本国的宪政体制,建构"有限"兼"有效"的现代政府;因地制宜实施政府层级改革,在区分经济发达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上,对政府架构进行变革;"财政职能-财政体制-财政管理"的改革三位一体协调共进,只有三者相互协调,才能保证财政体制改革的效果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6.
马洪雨 《经济与管理》2010,24(10):48-54
"强化市场型"政府理论、"瘦身国家"理论和宪政理论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共同探讨政府权力应该如何配置和行使,才能实现规范和高效运行,以保护个体合法权益,最终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三种理论为政府证券监管权的制度设计提供了指导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英国作为世界"宪政之母",其宪法的发展以及开启的普通法模式对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普通法与大陆法一道成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两大法律制度.本文将对英国宪法和普通法进行一定的考察和研究,试图回答什么是英国宪法和普通法、 普通法的特点有哪些、 何谓普通法的传统,并结合"反堕胎联盟诉英国广播公司案"对英国议会主权与普通法的关系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8.
陈书成 《经济师》2008,(3):28-29
和谐社会的内涵与宪政制度的实质具有内在契合性。我国应从制度变迁的规律着眼,找准宪政制度建设与完善的方式和路径,早日催生成熟的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宪政体制。  相似文献   

9.
儒家宪政的现实与历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纪霖 《开放时代》2012,(1):44-49,52,53,55,59
在中国古代思想与制度之中,有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如果说这些政治智慧表现为某种有别于欧洲的儒家宪政的话,那么也必须注意到,这种儒家宪政是残缺的礼治型宪政,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限制。儒家宪政是否可以落为现实,最终还是取决于三纲为核心的礼治秩序,依赖于圣君贤相的个人德性,无法从根本上落实宪政所应该解决的统治合法性、权力的有效限制和权力的有序更替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宪政在现代社会之中不再具有独立的光复价值,但其中的政治智慧有可能通过与自由主义的审慎的嫁接,在现代民主宪政的基本架构之中实现创造性之转化。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思想与制度之中,有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如果说这些政治智慧表现为某种有别于欧洲的儒家宪政的话,那么也必须注意到,这种儒家宪政是残缺的礼治型宪政,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限制。儒家宪政是否可以落为现实,最终还是取决于三纲为核心的礼治秩序,依赖于圣君贤相的个人德性,无法从根本上落实宪政所应该解决的统治合法性、权力的有效限制和权力的有序更替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宪政在现代社会之中不再具有独立的光复价值,但其中的政治智慧有可能通过与自由主义的审慎的嫁接,在现代民主宪政的基本架构之中实现创造性之转化。  相似文献   

11.
白轲 《开放时代》2014,(2):37-56
宪政原本是一种建立国家的方法,但这个概念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大众民主和民意的表达形式,之后又以跨国宪政主义的形式迈向全球化。在诸多现代宪政体制中,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一党制度一直颇具争议性。这篇文章将关注强世功对中国一党宪政制度合理性及合法性的论述。本文同时还将探讨强世功针对中国制度所提出的一种结合基本民主机制与中国共产党代表性的一党宪政体系。强世功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有关合法性问题讨论的阶段上,他更关注的是中国宪政如何根据自身的逻辑实现长远发展。中国宪政发展取决于如何处理公民教育以及党与政府分权这两个关键问题。中国宪政秩序的核心为其独有的分权模式,即政府机构的行政权力(包括依法行政)与共产党的政治权力(包括国家宪法规范)之间的区分。  相似文献   

12.
保护私有财产权是宪法的一项基本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宪法保护财产权的原则却缺少研究。文章在论述了保护财产权的宪政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了财产权保护的宪法原则:财产权权属明确原则;财产权保障原则;财产权有限原则和财产权救济原则。  相似文献   

13.
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是宪法的灵魂所在,公民权利一旦产生,它就需要宪法来予以回应,并竭力地走向现实.由此,权利的宪法化和权利的实现也就成了宪政道路上永恒的话题.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详尽规制,不应是原则性的条款表述,而应以规则性条款加以明确规定,便于公民权利的宪法规制在宪政实践中可具体援引以及作为司法判案的依据.确认宪法对公民的直接效力和确认宪法对公民权利受侵犯而予以直接救济,已成为法治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人文天地     
《开放时代》2012,(1):43
许纪霖古代中国的儒家宪政是一种残缺的宪政,是以人治和道德为依归的礼治型宪政,它的所有良好美意和设置,最终所依傍的,不是刚性的制度,而是君主与宰相、内朝与外朝之间的伦理互动。人事变了,一切都会改变,由盛而衰,由治而乱,纲纪废弛,天下无道。儒家宪政的  相似文献   

15.
论宪法的社会变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宪法的社会变迁功能为研究的问题。在分析了宪法的社会变迁功能含义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宪政发展的历史和宪法规范的高度适应性与稳定性特点三个纬度探讨了宪法社会变迁功能存在的理论原因。指出了宪法社会变迁功能的本质是对社会进步的未来所作的积极确认和现实的推动,这一本质体现出宪法社会变迁功能的动态性特点、发展性特点、实质性特点和整体性特点。文章最后探讨了宪法社会变迁功能的表现形式即宪法在社会变迁方向上的预测功能、在社会变迁模式上的引导功能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16.
《开放时代》2012,(1):43-43
许纪霖古代中国的儒家宪政是一种残缺的宪政,是以人治和道德为依归的礼治型宪政,它的所有良好美意和设置,最终所依傍的,不是刚性的制度,而是君主与宰相、内朝与外朝之间的伦理互动。人事变了,一切都会改变,由盛而衰,由治而乱,纲纪废弛,天下无道。儒家宪政的  相似文献   

17.
土地增值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本文旨在探讨土地增值的历史过程,以此为基础提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宪政意义上的原则。文章首先界定了土地增值的内涵,指出了在土地增值分配领域的认识与做法差异,梳理了政府对土地增值进行管理的主要手段,最后提出了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宪政原则。  相似文献   

18.
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之间的关系,论证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不同政治力量间的竞争是宪政转轨的推动力量。通过对俄罗斯和中国的例证,本文分析了两种转轨模式下的特征和问题。结论是,在政治垄断下的经济转轨将被国家机会主义所挟持。经济转轨双轨制产生了宪政转轨的非常高的长期代价,大大超过它赎买既得利益平滑转型的短期好处。经济转轨是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与WTO规则下的全球经济趋同的过程,而不是创造一个本质上不同的制度的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生活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如何在两者的冲突中寻求合理的平衡,首先应合理认定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内涵,避免对公共利益理解上的随意性与主观性。其次,国家权力机关所定义的公共利益必须通过宪政机制而受到限制,以避免侵犯宪法为所有人保障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20.
王海燕  许靖寰 《经济师》2005,(11):68-69
宪法的效力,是指宪法的法律强制性和约束力,是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对整个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调整所具有的最高法律效力。具体而言,它是指宪法在属时、属地、属人、属事四维度中的国家强制作用力。宪法效力问题,是宪政实践和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立宪和行宪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对宪法效力的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宪法效力的目的是更好、更充分地实现宪法的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