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创新、发展、弘扬易经文化,推动现代易学发展进程,在坚持传统注解的同时系统探索易经经文新的阐释方式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依据作者提出的易经新释方法(详见《伏羲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对易经之讼卦进行了传统阐释与现代新释之比较研究,提出了讼卦新的阐释系统,同时利用现代手段模拟了讼卦的变化规律,系统破解了讼卦的变化奥义,使该卦的卦辞、爻辞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数字化、符号化、图表化、语言化阐释,创设了讼卦之卦、爻变数、变化趋势图、变化模拟表等,并用新的数、符、图、表、文等分别从变化模拟及变化趋势、应变法则、应变谋略等四个层次完成了讼卦卦、爻的诠释,使讼卦的象数及义理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了新的系统发展,从而提高了讼卦的现代性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社会中,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以追求"无讼"为特征的和谐诉讼理念。通过调解、息讼使天理、国法、人情融为一体,从而加强民众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家国同构的紧密性,使社会达到长治久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诉讼理念中体现出的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3.
刘乐舟 《时代经贸》2008,6(1):235-236
无讼思想是伴随着中国传统的和谐观而产生,并被我国许多朝代所继承和发扬。在当代法治社会里,无讼思想虽需要扬弃,但依然拥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乐舟 《时代经贸》2008,6(2):235-236
无讼思想是伴随着中国传统的和谐观而产生,并被我国许多朝代所继承和发扬.在当代法治社会里,无讼思想虽需要扬弃,但依然拥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无讼是一种社会理想与司法追求。这种思想在儒家被确定为主导思想后,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与当代法治理念有着某种契合,如都有赖于人们的认同与遵守,都追求着社会秩序与和谐。在今日,无讼对社会的和谐、矛盾的解决以及司法成本的节约等方面仍然有着积极而现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于军 《江南论坛》2008,(10):36-37
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亘古的理想追求,和谐社会的构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7.
徐士林守皖期间审理了大量案件,其中有不少属于士人健讼方面的案件,显示出安徽地方虽然教育发达,但因为士人往往无法缘秀才资格而升格,遂沦为地方社会的健讼者.他们凭借自己掌握了一些知识,勾结官府,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制造了许多毒化社会风气的事端.徐士林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政理念,秉公处理了一批这样的案件,使社会正气得以弘扬,刁讼之风得以抑制.他本着从宽原则,最大限度地挽救了一批士子.有时采用罚款的形式,将所罚款项用于修葺学堂、寺观,力求教化世人.对士子的处理时常公布于州县学,亦是要起到警戒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白冬 《现代财经》2005,25(2):70-73
传统的经济纠纷解决观念,在现代法治社会受到了诉讼的冲击,“上法庭”在实践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被誉为“东方经验”的非诉讼解决却日渐势微。经济纠纷“惟讼”的解决陷入了法治主义的误区。我们应该在坚持司法公正裁决的同时,对于我国传统的非诉讼解决机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应对新形势下的经济纠纷。  相似文献   

9.
刘瑞起 《经济》2006,(10):114-116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易经·讼卦》由于有表弟做中间人斡旋,我与对方已不存在实质的冲突,就我而言,这桩纠而不纷的麻烦事是可以解决了。我总不能每每打着“飞的”来青县处理事故吧,于是,我留下了足够的钱,向交警处呈上了一份委托书,将事故交由他人代办,而我则开车回了北京。我当时就在思考,这件事不知将来的结局会怎样?心情上尴尬与庆幸交织。回到北京后,我征询了一位被诩为排忧解难的专业人士——执业律师朋友,也请…  相似文献   

10.
梁绮惠 《经济师》2003,(2):172-172,178
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核心 ,在现代化进程中 ,家族文化的血缘性、礼俗性、非等价交换性、封闭性和崇尚权威、强调等级等观念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私营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行为、交往方式。具体表现为 :过分重视企业资本绝对控股地位 ;讲究亲情的人情任免及分配 ;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 ;恩威并重的领导方法等。这种经营管理一方面因其符合特定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特质 ,而能较快提高管理效率 ,另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影响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和合管理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所谓和合管理,就是以中国和合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借鉴现代管理科学理念创新而成的管理理论。和合理念是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管理科学独特视角的新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创新发展和合管理仍存在很多未知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为任何一种科学研究都伴随着方法论问题探索,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于探讨中国式和合管理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尉麒珺 《经济研究导刊》2011,(27):249-251,299
“和谐”与“均衡”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饮食文化自然不例外。中华民族传统食文化,把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理论体系和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注重膳食中的阴阳、寒热等各方面的平衡,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这与今天医学和营养科学角度所提倡的膳食平衡是不谋而合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如保合太和,以和为贵,天人合一,致虚静、道中庸,等等.这些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被认同的人文精神,又是今天我们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文主要是从人总是生活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四维空间之中,以及目前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遇到的种种挑战的角度来梳理、审视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这无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鉴于专利诉讼数量显著增加,并超越单纯的法律案件性质,专利诉讼已成为企业动态竞争中的重要武器,进而成为企业专利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从动态竞争角度看,专利诉讼的时间和地点选择对诉讼结果以及竞争的影响尤为关键。通过总结专利诉讼研究文献和动态竞争理论,从动态竞争视角构建专利诉讼时空选择机理、效应的理论框架模型,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也有助于企业把握专利诉讼的本质,在动态竞争中积累优势。  相似文献   

15.
国家文化对跨国员工态度行为的重大影响是全球化时代管理学的重要议题。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国际视角与我国国家和谐文化的观点出发,以我国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运用因素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得到“和谐组织”八因素模型。其八个维度完全符合易学八卦象逻辑,表明我国员工的确深受中国易学文化的影响。本研究除验证了国家文化在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意义,有助于企业有效管理与整合跨文化的人力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Hofstede与Bond(1988)提出的儒家动力论(Confucian Dynamism)文化特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生态旅游异化是生态旅游的理论、理念、行为(管理行为、经营行为、消费行为等)、后果等对生态旅游本质要求的背离。生态文化解说功能和修学功能的缺失、伪文化的泛滥、游客环境教育不力、人工设施修建对环境和景观造成实质性破坏是其国内生态旅游异化的主要表现。异化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羁绊、生态旅游产品规划设计人员、经营人员生态知识匮乏以及旅游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润追逐的诱惑等。要纠正生态旅游中的异化现象或实现生态旅游的“归化”必须依靠行政法规的强制手段来规范生态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的相关行为、正确处理好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关系、加强生态旅游开发的人力资源建设、夯实生态旅游的人文基础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思想博大精深,不是儒、法、道三家思想就可以涵括的,但这三家思想却是中国传统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已日趋完善的前提下,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分析各家所长,探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中国传统思想的脉络,研究中国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意义,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本位"思想主要根源于儒家思想以及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它是现阶段我们建设法治社会的不利因素之一。现代法律理念与"传统人"的背离和张力,是困扰转型国家法治进程的一个严重的突出的问题。因此,光是简单移植和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体系,并不能必然地带来法治,而主体因素则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王晓丹 《经济研究导刊》2012,(14):258-259,264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日益深入,在西方文化强烈地影响和冲击下,中西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冲突和融合。高剑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五位大师是学贯中西的佼佼者,他们都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但在美术教育思想和理念方面又各有所持。在当下我们仍然深受西方强势文化艺术影响侵蚀的背景下,深入分析研究五位大师在大变革时代提出并践行的美术教育思想,对于我国美术教育思想的创新、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美术作品的创作乃至促进文化艺术建设将有一定的借鉴和裨益。  相似文献   

20.
森林资源生态利益损害是客观存在的环境损害。在森林资源生态利益损害救济中,现行行政处罚措施缺乏补偿性和预防性、环境侵权法调整生态利益缺失、环境诉讼起诉资格受到限制。在现行法律体系内,应发挥环境法的补偿功能和预防功能的优势,确立森林资源生态损害民事赔偿制度和生态损害救济基金制度,拓宽诉讼主体资格,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方面重构救济机制,以充分发挥环境法对森林资源生态利益损害的救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