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率 《浙商》2010,(11):87-88
话题缘起:2.5产业,又称生产性服务业,它像一种双栖动物,兼有第二产业(工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特性,于是有人给它加了个“俏皮”的小数点。大众所熟知的生活服务、消费性服务一般面向消费者,而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生产者,它在生产过程中投入,架构了生产与服务的一体化,又具备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迫切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国际新一轮经济调整,服务业跨国投资和离岸服务外包继续加速向中国转移,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机遇。“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在国民经济中优先重点发展。  相似文献   

3.
“哈大齐工业走廊”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一直存在发展联动性不足的问题,阻碍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通过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内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是负向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的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提出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推动两大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价值、产业链的有机构成、发展阶段、生产与服务的关系等四个层面界定了“浙江创造”的概念内涵,并提出和论证了“浙江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浙江必须优先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5.
产业升级的演进路径表明,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生产性服务企业与生产企业根系纠缠,抱团成长,通过创新合作,工业企业还可以“由重变轻”“减肥”,生产性服务企业也可以“由轻变重”“强体”均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因为其更专业的服务对于工业的转型升级具有更多的战略功能和“推进器”效果。嗅觉灵敏的弘信供应链从南宁的产业转型中觅得商机,成功转型为快消品龙头企业以提供生产性服务,重新定义商业模式,并通过精心布局,迅速成为行业翘楚。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农业提供全产业链的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进而成为提高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突破口。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及西藏)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同时引入包含工业化水平的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工业化水平-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传导路径。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进而赋能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第二,工业化水平在两者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且呈现一定的异质性特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化水平对粮食主产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高于非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非粮食主产区工业化水平的影响显著为正,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不显著。第三,在城镇化、数字化和劳动者素质较高的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更显著;在中西部地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的地区,其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更强。因此,各省应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打造农村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赋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通过动态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农村三产融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并在空间层面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异质性分布格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农村三产融合驱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13.47%;相比于专业化集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的中介效应更显著;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介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按中介效应占比由大到小对四大地区排序的结果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因此,政府部门可通过实施数字化转型、打造平台模式驱动农村三产融合;行业协会可通过创建示范区、构建全国性平台、构筑示范项目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供支持;东部地区政府和生产性服务业应发挥辐射作用,带动西部、中部及东北地区全面实现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切入,以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特性为出发点,以中间需求率和关联度系数为指标,对服务业按中间投入特性强弱有层次地聚类为生产性服务业、过渡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并对此四类服务业进行ANOVA分析,评估FDI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影响。  相似文献   

9.
亚洲“四小龙”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政策导向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30年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政策的着力点及经验证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在于:政府要重视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溢出效应对于推动产业升级的作用;要着力创造适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增大市场竞争范围;尽量放松和减少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行政管制的内容和范围,推进垄断性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0.
王小平 《商业时代》2007,(25):96-97
在区域经济协作中,生产性服务业协作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以京津冀为例,提出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的理论基础是“大梯度”理论和“逆梯度”理论,协作的战略步骤分为沟通协作阶段和项目协作阶段,协作方式包括组织建设、设立基金、举办会议等。交通运输、金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研发、咨询、中介、营销等商务服务业,管理、会计、广告等专业服务应成为协作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最早于1966年由美国学者哈瑞·埃萨克·格林菲尔德提出的。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服务社会的兴起:美国劳动力的部门转换的人口与社会特征》中,进一步把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流通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四类,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又分为商务和专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  相似文献   

12.
苗颖  石月 《对外经贸》2023,(3):18-22
为了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价值链领域的研究热点、趋势和前沿,采取了Citespace软件作文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分别从文章年份发文量、关键词、研究趋势、研究前沿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在价值链相关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发展起步期、深入发展期和成熟稳定期。热点包括出口导向、生产性服务、装备制造业、新发展格局等。研究趋势由“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制造业”等单一研究过渡到“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地位”等多样化研究,再到对于“行业异质性”“区域异质性”“技术创新”等热点演进。近五年研究前沿为制造业服务化。因此,当前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将有助于厘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攀升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必由之路。本文在分析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后,认为广州市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要结合自身优势,在突出发展租赁、商务服务业的同时,更要突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培育本土品牌,以实现经济长远、健康、快速发展;同时认为,广州要有“大哥”精神,和深圳协调发展,联动互助,实现区域内的产业整合,并进行制度上的“适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价值、产业链的有机构成、发展阶段、生产与服务的关系等四个层面界定了“浙江创造”的概念内涵,并提出和论证了“浙江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浙江必须优先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15.
生产性服务是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投入,是世界各国/地区获取全球价值链上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规模小增速快、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不均衡、重心偏向传统行业等特点。同时,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存在内生动力,具体包括不完善的产业集群、亟待转型升级的高新技术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创新人才的不足等因素。因此,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以顶层设计为导向,优先在“侨”、“台”和“民营企业”方面率先破局。一方面,通过扩大生产性服务贸易方式,拓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渠道。另一方面,需要以规则为抓手,积极对接服务贸易新规则,增强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外部动力,推进其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的中间投入,不仅是一个“产业”,还是一种经济调节的“机制”,是针对服务对象即农业、工业和消费的调节、引领机制.在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市场调节产业结构,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服务业、借助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来具体实现的.我们应创建有利于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深度参与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调节机制,促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与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工业国家极力推崇和大力发展的产业部门,原因在于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背景基础上,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进而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两业”融合发展既“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又“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基于价值链分工理论的视角,本文运用2002-201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关系型生产性服务契合于小规模制造企业的需求能力,结构型生产性服务更合适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而中型企业利润遭受了“双重挤压”。机制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有两种渠道,关系型生产性服务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为制造企业降低成本,结构型生产性服务为企业创造差别化而提高其产品附加值。进一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够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从而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政府主导平台搭建与大型企业向智慧服务转型是实现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   

19.
依据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道路来看,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制造业基地建设水平的提升,皆需要生产性服务与其配套。在我国“长三角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和其它经济区域,其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和梯度。但是,我国各地区与产业集群带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却不够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的开放程度也不够高,现本文就江苏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现状予以展开细述。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分工条件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两者之间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而是更多地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一种动态的内在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需求,从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要依靠制造业中间投入需求的增加,并促进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