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艳霞  李亮 《经济论坛》2003,(16):10-12
一、公共物品及其特性公共物品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公共物品“是被生产出来,生产者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弗里德曼,1986)。换句话说,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排斥那些不为此商品付费的人,或者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至于排他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即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萨缪尔森认为:公共物品是指每个人对该商品的消费不会造成其他人消费的减少,即具有非竞争性。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共物品具有三个特性:非排他性,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或者经济技术处置可具有排他性,但是成本太高,导致经济上的不可行;非…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供给总量严重不足。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效用的小可分割性决定了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来提供。但由于受到我国纶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政府用于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十分有限。长期以来,我国又一直实行着重工轻农的政策,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与此相对应,在公共产品供给上义形成了城乡独立的二元供给结构。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面对多样化的农村公共需求,市场、第三部门等供给主体逐渐参与到供给中,形成多元主体合作供给的态势.为了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达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本文探索了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主体的合作模式,并对此合作模式下各供给主体的角色定位及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探索多元主体的最佳合作模式和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4.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消费特性看,农村公共产品的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如农业基础性研究、重大高新技术研究、大江大河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基层政府服务等,由于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性,如果通过市场提供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搭便车”或导致“公地的悲剧”,出现市场失灵。所以,这一类纯农村公共产品私人提供往往缺乏效率,应由政府供给。  相似文献   

5.
论公共产品概念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概念定义了产品的两极,布坎南等人的后续研究补充了产品类型的中间段;公共产品概念的现实意义受到了质疑;公共产品本质观和对排他成本的重新认识,为政府提供某些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产品公共性纯度的认识有利于政府确认公共产品的受益对象.  相似文献   

6.
胡绍雨 《经济论坛》2014,(4):110-114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现行财政体制的影响等原因,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存在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以及主体错位等问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实际,从明确供给主体、完善财政体制和创新供给机制等方面提出改革与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对公共品是这样界定的:公共品是指这样一种商品,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木为零。因而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其品按地域范围划分为城市公共品和农村公共品。农村公共品是相对于由农民或家庭自己消费的“私人产品”而言的,是由当地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共享的产品,涉及农村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自取消农业税后,出现了严重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本文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为决策部门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陶勇 《经济纵横》2001,(11):24-2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我国现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的弊病是农民负担增加、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 ,需要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开录 《经济论坛》2007,(3):125-127
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民“私人产品”而言、供由农村居民享用、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各类经济物品或公共服务。根据其在消费过程中的性质不同,又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农村纯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而应当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的行政服务、综合规划、农村信息系统、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的治理、农村环境保护等。农村准公共产品,则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电力设施、小流域防洪涝设施、农业科技推广、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管理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城市由政府一手“包办”,而农村则由农民自已“埋单”,致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受到严重制约。因此,重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打破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城乡“二元”格局,改革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区域均衡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共产品的普遍短缺已严重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供给不足、供给不公平、供给失衡等现实问题,分析了其背后的各方面成因,提出了对策,以期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以及供给效率低下的现状迫切需要新的供给管理理念,本文提出了基于精益管理的精益供给理念,并就该理念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实际应用提出了我们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3.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困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仍然很多。究其原因,还在于未解决根本问题,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本文试图从公共财政的基本理念出发,在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缺失,已成为农村社会发展和城乡公平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农村税改后“公益事业怎么办?”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标志着我党执政水平的提高,是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一个大胆探索和伟大实践。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民负担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合理所引起的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突出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农民减负的关键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其基本思路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实行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仅关系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稳定。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并不乐观。文章从实际出发,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诸多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民负担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重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农民负担问题在本质上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问题,在家庭土地承包制作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存在的条件下,只有建构一种和家庭农业的生存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宋心璐 《新经济》2014,(8):53-53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主要是指我国在1953年至1957年之间进行“一化三改”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成功从新民主主义过渡至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历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时期。本文从过渡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此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非常严重的障碍之一.原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落后,已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有效地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是涉及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重大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对这些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