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本文从区域间劳动力流动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工资和收入差距的问题,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区域连接CGE模型,应用该模型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1997年)和比较动态分析(1997—2010年)。依据模拟的结果我们探讨了劳动自由流动的强度、劳动力流动的量、区域间工资或收入差距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考察了扩大政府对西部等特定地区的投资所带来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区域间劳动力流动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工资和收入差距的问题,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区域连接CGE模型,应用该模型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1997年)和比较动态分析(1997—2010年)。依据模拟的结果我们探讨了劳动自由流动的强度、劳动力流动的量、区域间工资或收入差距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考察了扩大政府对西部等特定地区的投资所带来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地区间收入差距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由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来解释?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流量数据,通过引力模型计算了衡量各地级城市空间需求大小的市场准入,并以此解释地级城市间的职工工资差异。本文发现:(1)各地级城市的市场准入差异极大;(2)工资对市场准入的弹性系数为0.22—0.32之间。基于上述实证依据,本文认为,各地级城市的市场准入差异是其工资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而市场准入差异是劳动力流动的不充分性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薛宇峰 《经济经纬》2006,(2):116-120
城乡收入和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在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同时,必定推动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和在区域间的流动。笔者根据农民阶层分化的理论,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同收入层和不同区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省际差异进行了描述和解释。  相似文献   

5.
陈光普 《经济师》2014,(6):71-73
文章利用省级历年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等计量经济模型,采用OLS回归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从不同时间段来看,1992年之后,劳动力流动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不同区域来看,中、西部的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万敬  李晶 《经济论坛》2006,(12):123-125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配置劳动力的客观要求,它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劳动力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已经发生重要影响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力,而劳动力从低生产率、低收入部门(农业)向高生产率、高收入区域(城市)和部门(工业)的转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从我国城乡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历史来看,劳动力流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本文主要从供求的角度对我国三阶段的劳动…  相似文献   

7.
贸易开放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经济后果是非常复杂的,而收入不平等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现有关于贸易开放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文献大多着眼于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或技能工资差距,而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关注则不多.文章利用1992-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系统地考察了贸易开放对不同部门、不同技能水平的城镇劳动者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贸易开放对制造业的性别工资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分技能水平的分析结果显示,贸易开放对制造业中高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无显著影响,主要是拉大了低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3)贸易开放是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结构来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的.因此,从保护女性的角度来说,政府应该通过提高女性的技能水平等政策措施来促进两性平等.  相似文献   

8.
从人口流动对区域差距影响的视角出发,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将我国东、西部地区作为两个独立的经济体,构建了劳动力人口流动向量模型,分析了人口流动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得出结论:人口流动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呈阶段性变化。最后,结合阶段规律和当前经济危机背景提出缩小区域差距的人口流动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一、江苏劳动力要素流动成本的微观经济分析 1、江苏劳动力要素流动的机会成本分析 对劳动力要素来讲,机会成本就是劳动力为流动或不流动而牺牲掉的收益或付出的代价。为便于研究,我们选择了几种主要类型来进行分析:江苏城市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属于不同经济类型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劳动力在不同部门、单位之间流动的机会成本;劳动力在本省区域间流动的机会成本。 通过对江苏劳动力要素流动的机会成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城乡收入的较大差距、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收益的较大差距,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成强劲“拉力”。虽然对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来说,向城市流动的机会成本要低于预期收益,但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产业之间流动的机会成本,一般比向城市流动更低。农业劳动力在单纯务农的机会成本较高、一部分人跨区域流动的机会成本也较高的约束条件下,实行兼业经营,兼业经营可以使农村劳动力获取农业和非农业的全部收益,这种流动(非农化)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在东部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表明我国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区域间发生动态转化.本文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区际转移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格局发生变化的趋势下,解决“民工荒”问题就要协调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东部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二是中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三是合理引导产业区际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区域经济二元结构特征,使不同区域形成了明显的发展差距.按照区域梯度理论应该发生的先发区域边际产业向后发区域的大规模转移,却没有按照预期的发生.文章通过对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分析,寻找制约产业区域转移的原因,从而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quantitative role of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in explaining migration in presence of multiple destination choices. We construct a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multi-region, multi-sector set-up where labor is a mobile input, which adjusts to regional and sectoral productivity shocks, resulting in migration across regions. The proposed model generates a migration network where the flow of migrants between any two regions follows a gravity equation. We calibrate the model to the U.S. data and we find that variation in industrial and region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shocks explains about 63% of the interstate migration in the U.S. Finally, we perform comparative statics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long-run structural changes on migration. We find that capital intensity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demand for services over manufactured goods negatively impact aggregate level of migration whereas asymmetries in trade patterns do not appear to have substantial effects.  相似文献   

13.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变化与中西部地区引资困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4,24(3):304-308
根据中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大、国家对西部开发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以及外资投资区位转移的“雁行理论”等条件推理,内陆地区近年来引进外资的增长幅度应该快于沿海地区。然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1979年以来的外资由沿海向内陆地区的转移,从1997年开始停滞,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总体表现不佳。文章从“路径依赖”、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产业关联和投资软环境诸方面分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引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污染形态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1998—2008年我国各地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等统计数据,对全国及四大区域的区域污染整体形态、区域污染治理效益差距、区域污染结构性特征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经济发展、工业发展水平差距在扩大,污染治理效益也存在差距;我国存在严重的结构性污染,单位面积经济产出越高,能源消耗越多的区域,单位面积环境负荷越重。  相似文献   

15.
比较优势、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反映了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区域之间的动态转化,东部地区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显性优势开始呈现。产业转移直接产生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顺应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做好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和承接,才能转变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带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保持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视地区差距,促进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在全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对如何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结合对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分析、提出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区域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新兴古典经济理论从分工演进和经济发展角度对地方贸易保护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在对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及其与地区分工相互关系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我们利用对引入交易费用的李嘉图模型的超边际分析来研究地方贸易保护行为。文章认为,中央政府打破和消除地方贸易保护目标的实现应当围绕引导地方政府特别是落后地区政府决策从短期向长期转变为中心而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试论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形象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陆林  刘冰清 《经济地理》2005,25(3):294-297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调形象的价值与魅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区域合作与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为了提高竞力,不少区域开始自觉地重视区域形象。文章主要从区域形象对区域发展的价值进行研究,论述了区域形象对区域发展具有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空间拓展卢卡斯(Lucas)模型的生产函数,讨论了区域关联视角下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主要结论为:(1)相同劳动力在人力资本总量更高的地区享有更高的收入;(2)人力资本总量的增加能提高地区实际产出,而其均量的提高能提升地区产出潜力;(3)综合考虑辐射效应和转移费用,经济高地的人力资本转出会优先惠及邻近地区。空间计量的实证还表明,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间交叉影响正在加强,且其均量而非总量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差异的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