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00亿美元顺差真的“不公平”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杨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据美国统计,在1996年达到360亿美元,1997年可望达到400亿美元,中国可能超过日本,成为对美贸易第一顺差大国,美国报纸极力渲染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2.
樊纲 《上海经济》2010,(4):16-16
人民币汇率问题又一次成为美国国会的靶子。抨击中国似乎又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但此次的抨击似乎比上一回来得更为诡异。美国国会于2004—2005年间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时,中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正快速增长。这回,因为美国金融泡沫崩盘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中国的国际收支项目顺差正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3.
《海外经济评论》2009,(36):15-19
【英国((经济学家》7月30日】让全球经济恢复平衡需要美国减少消费、增加储蓄。这意味着世界三大顺差经济体——中国、德国和日本必须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其中受关注程度最高的无疑是中国,有人认为中国积累的巨额经常项目顺差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把责任推到中国身上有些夸大其词,但中国2008年的经常项目顺差超过了4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信息》2007,(6):32-34
就在“两会”期间,2月份贸易顺并数据如期出炉。数据显示,当月实现贸易顺差237.6亿美元,大大高于1月的158.8亿美元,这也是继去年10月创出283.3亿美元的顺差以来我国第二大月度顺差额。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两会期间来解释说,中国贸易实现顺差里面绝大多数是加工贸易,去年加工贸易顺差半数以上是由外资企业来实现的。他进一步指出,去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生产产品在华销售总值,加上以中国为基地再出口到其他地方的总值是1100亿美元,再加上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再加上货物贸易中的逆差,这几个值相抵,实际上中美之间的贸易利益上的关系是平衡的。 实际上,中美顺差体现在经济领域里所牵扯的问题防方方面面。主要的问题是顺差背后的货币政策、供求与消费、出口退税政策……等待,因此围绕这一问题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从各个立场阐述观点。  相似文献   

5.
自2000年起的最近十年,中美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800余种产品中,笔记本电脑及相关零部件已成为中关顺差形成和扩张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微观视角剖析了中美顺差形成的根源和顺差背后的利益分配.本文证明,虽然以台湾代工商为核心的笔记本电脑及零部件企业群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向中国大陆的产业转移,以及由此导致的货...  相似文献   

6.
刘峰 《改革与战略》2008,24(1):42-45
我国经常账户已连续十多年保持顺差,近几年更是呈现出逐渐升高的态势。金融霸权作为美国长期维持大量贸易逆差和资本流入的基础,正是我国出现巨额顺差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是美国金融优势、强势美元政策和国家根本利益在国际收支账户上的集中表现,是由金融霸权决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在短期,我国必须坚决保护自身比较优势、坚持汇率稳步提升和多渠道消化贸易顺差。而在长期,只有建立起强大的金融产业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美国金融霸权的依赖,实现我国的经济平衡。  相似文献   

7.
《海外经济评论》2006,(9):29-30
【英国《金融时报》2月17日】自上世纪末中国对美贸易出现大规模顺差以来,中美双方总要因对顺差/逆差规模的不同估算争论一番,争论的热度则随顺差规模的增长升温。就在前日美国宣布设立“对华执行办公室”(china enforcement office)搜集中美“不公平贸易”证据的同时,中国商务部官员在“中美经贸论坛”楞引中国统计数字,认为姜国把中姜贸易不平衡状况几乎夸大了一倍。  相似文献   

8.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是我们讨论的一个出发点,对此我们有着明显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我们没有考虑到美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可持续性.我们提到了有关解决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一些问题和概念,比如美国的资产回报率可能比较高等问题;前面的讨论主要是考虑到亚洲的顺差,特别是中国的顺差;有时候政策制订者会对危机做出过度反应;余永定也提到中国实际上并不想拥有太多的外汇储备.  相似文献   

9.
杨帆 《浙江经济》1997,(7):50-51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据美国统计,在1996年达到360亿美元,1997年可望达到400亿美元,中国可能超过日本,成为对美贸易第一顺差大国,美国报纸极力渲染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不公平”。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真的“不公平”吗?否。首先,美国的数字统计,夸大了争国对美贸易顺差。在统计技术方面的分歧,双方正在共同核定,相信与一个客观的结果。第二,中国对美顺差的猛增,主要不是总量的增加,而是内部结构的变化。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所谓“大中华经济圈”的三个部分,对美国贸易顺差在对美贸易总额中的比例,多年来并没有大的变化。据美国统计,1987年,三地对美国贸易顺差共计270亿美元,其中:中国内地28亿美元,台湾176亿美元,香港65  相似文献   

10.
也许人民币升值可以缓解目前中国的顺差压力。也许人民币升值可以趋缓目前全球经济的失衡格局。也许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可以安抚美国和欧盟国家贸易逆差的怨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贸易逆差使美国获得了大量的外国资金,有利于调节美国的经济周期,并且在最近的“新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美国贸易逆差扩大的同时,美国的就业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因而可以说,贸易逆差对美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在中美贸易中,由于中国对美国有较大的顺差,中国对美国的“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美国没有任何理由指责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12.
薄熙来 《科学决策》2007,(10):57-57
去年,中美贸易额达到2626.8亿美元,中国贸易顺差为1442.6亿美元。关于中美贸易不平衡,有个很形象又很准确的概括:“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  相似文献   

13.
日对东南亚经常帐顺差大增本刊讯日本的国际收支结构渐变,去年对东南亚地区的经常帐顺差首次超过对美国的该项顺差,势必引发东南亚各国间的贸易摩擦。据日本大藏省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日本去年对东南亚的经常帐顺差达569.04亿美元,较前年大增30.5%;而去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文章提供了分析中国双顺差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意味着中国未能真正利用外国储蓄为国内投资提供融资支持,相反,中国通过经常项目盈余成为了资本输出国。文章分析了双顺差的本质以及国内储蓄-投资缺口同外汇储备变动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双顺差的政策根源以及可持续性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双顺差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工资的上升速度不仅远远高于美国工资的上升速度,而且也远远高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速度。通常这一变化应该引起中国对美贸易收支顺差的减少,但实际上,这一顺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这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反常现象。本文将从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动态变化这一视点,探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海外经济评论》2005,(46):11-13
几年来中国的贸易与经常项目顺差激增。如果最近的发展趋势持续下去,则经常项目顺差到年底就会增加将近一倍,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左右。此外,中国还会迅速超过出口大国日本的经常项目顺差,甚至将在今后几个月里超过日本的外汇储备(日外汇储备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多的)。2004年年初,日本停止通过干预货币市场来影响日元和美元之间的汇率;而中国则继续进行大规模干预,以管理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因此无怪乎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发泄保护主义怒火的焦点。国会扬言要对来自中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27.5%的关税,除非中国提高本国货币的币值。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升值是一剂误判的“药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以美国两大赤字为标志的全球经济失衡成为世界经济关注的焦点。由于中国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的双顺差,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使人们把人民币升值与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联系起来,进而把人民币升值与解决全球经济失衡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一周要言榜     
《中国经济快讯》2010,(12):24-24
“中国欢迎美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经营,中国会加大美国产品向中国的进口。”——温家宝总理3月22日表示,中国主张自由贸易,决不追求贸易顺差。努力扩大进口,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中国长期努力的方向。有两点需注意,一是去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内需;二是中国的顺差在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19.
刘佳 《中国经贸》2010,(20):7-7
本文主要介绍中国对美国货物贸易顺差形成与发展趋势,分析了持续增长的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双顺差、日本经验及失衡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要讲的题目是"中国的双顺差:失衡与相互依赖",主要是从90年代开始,在过去十六年中的十三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同时出现了盈余,也就是出现了双顺差.这是非常特殊的现象.首先,我从国别比较的角度来透视中国出现双顺差的独特性,然后分析中国的双顺差是如何产生的.我认为,中国的双顺差主要是由加工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