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作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大国,提出了征收碳税的设想与计划,以期对国内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控制温室气体帮助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也有助于在国际上树立负责的大国形象。本文就碳税本身的征收效率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中国碳税制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外部性原理分析了碳税的基本原理和决定思路,指出构成最优碳税的两个决定要素,通过构建一个差别碳税气候经济学模型,并利用我国分地区投入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最优碳税的计算,据此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征收碳税不仅影响企业碳排放,也影响企业生产行为。文章将能源因素引入到生产函数,比较分析征税与不征税两种情况下企业碳排放量和能源使用量。分析表明:首先,碳税政策可以减排,碳税率越高、能源的边际碳排放越大减排越明显;其次,碳税政策对企业能源使用的影响取决于能源的碳排放情况:当能源的边际碳排放量高于平均碳排放量,此时征收碳税对企业有利;反之,不利于企业发展。文章为碳税政策制定和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4.
碳税对芬兰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衡量其能否在政治上被接受的重要因素.芬兰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推行碳税的国家,其实践经验对我国进行碳税政策设计具有借鉴意义。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就芬兰征收碳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征收碳税对芬兰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芬兰的经验,对我国的碳税政策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魏守道  汪前元 《财贸经济》2015,(11):148-159
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具有贸易比较优势和碳减排比较优势的事实下,依次构建了仅发达国家开征碳税、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后开征碳税的博弈模型,从福利效应、贸易效应和环境效应三个方面,先后比较仅发达国家开征碳税与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的效应,以及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后开征碳税的效应.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对发达国家有明显的福利效应、贸易效应和环境效应,对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均有明显的环境效应,对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效应不明确,没有贸易效应;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开征碳税对发展中国家有福利效应,有明显的贸易效应,有明显的环境效应的可能性较大,对全球有明显的环境效应的可能性较小,对发达国家有明显的福利效应的可能性较大,没有贸易效应和环境效应.最后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规制政策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朋程  杨洁 《价格月刊》2022,(12):22-29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已经明确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调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和供给结构,推动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降低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氢气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清洁能源,是低碳和零碳能源,如何推广氢气利用,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氢气应用和氢能产业发展,其氢能产业发展策略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具体分析全球氢气价格现状,结合国内外氢气价格,从制氢成本、运氢成本和加氢站氢气成本三个视角分析了氢气价格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降低绿氢制氢成本、加快政策制定与落地、寻找合适储运方法、降低加氢站成本、推动氢气规模化利用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氢能、加大氢能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加快建设氢交易所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本文以员工培训为例,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进而研究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8.
碳资产质押融资能够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问题,是助力绿色金融发展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新兴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对碳税政策作用下碳资产质押融资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地方政府采取差额碳税可以使得控排企业向质押方向、金融机构向融资方向演化,系统达到稳定均衡状态,有利于推动政企融协同创新的实现,并且在采用差额税率时的两级税率之间的级差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9.
从全球气候变化及旅游业的碳排放入手,分析了欧盟航空碳税的背景、实质及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合理之处,认为航空碳税对中欧旅游贸易也会造成双损的后果。建议中国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全球方案制订,另一方面需要增强技术转移、投资和贮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二氧化碳的减排也随之备受瞩目。碳税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有效的经济手段,在我国也提到了议事日程。本文使用引力模型,利用2000年-2010年我国对9个样本国家的贸易数据,对碳税征收对我国能源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碳税对我国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存在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其他国家征收碳税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征收碳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38个国家1995-2009年间的观测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对碳税政策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征收碳税对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还通过创新补偿对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显著的间接促进作用;碳税政策的正面效应当期即可显现,且表现出持续发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的企业开始对成本控制进行研究,在企业中进行实际的应用,让企业获取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够保证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从成本控制概念等理论入手,阐述成本控制对企业效益的影响,重点分析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在帮助企业提高效益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品牌》2015,(7)
在不同的碳税政策下,研究再制造生产中对零售商负责回收的闭环供应链的影响,求得并比较两类减排政策下供应链最优决策差异。结果表明两种碳税政策均能提高批发价和零售价,只对新产品征收碳税的回收率要比对新旧产品均征收碳税的高,但是利润不同。对于不同企业制定不同的碳税政策以及碳税水平,能不同程度的促进制造商进行再制造活动进而实现碳减排。  相似文献   

14.
欧盟航空碳税对我国航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宣布自2012年1月起对所有在其境内起降的航班征收航空碳税,这引起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反对。本文在梳理欧盟征收航空碳税产生背景基础上,分析了欧盟征收航空碳税的战略意图及其对我国航空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影响。提出我国应对欧盟航空碳税需要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虽然征收碳税在我国目前尚属于研究阶段,但出于我国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对碳税征收的情形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以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碳税征收对我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和碳排放的影响。其次,分析了不同碳税征收模式对产业的影响效果。最后,提出了完善碳税征收以及降低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商》2015,(50):174-175
近年来随着对气候变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认识的逐步加深,全球范围内已逐渐开始了对于碳税这一复杂课题的行动与探讨。虽然2014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了要做好环保税立法的相关工作,征收碳税也是大势所趋但时至今日对于碳税的开征始终存在争议。我国和日本都属于计划性很强的亚洲市场经济国家。而日本对碳税的研究长达20余年,拥有丰富的经验。本文以对日本碳税立法内容的借鉴为出发点,探讨我国碳税制度的构建,以期对我国的碳税立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宁 《中国市场》2014,(31):162-163
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环境正在快速恶化,实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多以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推动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行业进行改革,作为可改善环境的碳税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手段应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一些已经开征碳税的国家的实施方式和措施等进行分析,探讨根据我国本身的情况开征碳税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CGE模型模拟了中国征收碳税对经济长期增长和能源利用总量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征收碳税在抑制全社会化石能源消费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福利带来负面影响。在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善的背景下,这种抑制作用可能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增长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导致高昂的社会经济成本,因此短期内我国对于碳税政策的选择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19.
刘鸿超 《商业故事》2021,(16):117-118,121
随着"新基建"概念在中央顶层会议数次提及,5G、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与此同时,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定和全人类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以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相关行业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相似文献   

20.
笔者主要从金融监管主体与客体两个角度对我国分业金融监管模式下的成本及收益以及金融监管所引发的社会成本及社会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促进金融监管成本及监管效益有效配置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