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综合实力伴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增强。但我国的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候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在宏观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研究气候变化与经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极端气候事件损失体系和区域经济金融稳定性综合体系进行指数合成并构建面板模型探讨气候变化中气温和降水量因素的变动和极端气候事件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得出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通过极端气候事件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有负面影响,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和优化信息披露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晓青 《新金融》2022,(6):44-49
气候风险对全球经济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与挑战。各国央行、监管机构和银行同业正在从监管、风险治理、风险评估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积极推进气候风险管理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应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气候风险治理机制,加强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方法,完善气候风险信息披露机制,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开展气候风险管理合作交流,有效应对和管理气候风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6.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威胁,任何经济体都无法置身事外,随着全球30多个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以绿色保险支持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时代趋势。受限于专项配套政策缺位、市场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主体参与意愿低等因素,当前广西绿色保险的发展进程缓慢、发展水平靠后,而根据施罗德投资集团“潜在风险成本”的观点,保守估计广西地区绿色保险保费规模至少超过61亿元。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经验,从政府政策支持、创新产品供给和创新配套服务三个方面提出广西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规划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大力推动社会生产低碳转型的背景下,绿色保险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绿色保险目前处于发展初期,发展速度慢,发展空间大。“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绿色保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外绿色保险发展较早,取得了一定成果和成熟经验,对我国绿色保险创新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绿色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梳理了发达国家绿色保险发展模式及经验,从国家、行业、保险公司层面提出了其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碳资产是碳中和背景下通过交易机制而给企业带来的与碳排放相关的资产。碳资产能够在碳中和领域发挥作用,其价值受制于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进而碳资产评估在评估主体、评估目的、评估方法等要素存在自身特点。在做好碳资产评估业务深入研究的同时,资产评估机构应当努力拓展碳盘查、碳核查业务。  相似文献   

9.
危平  舒浩  成静涛 《金融论坛》2021,26(9):70-80
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挑战之一,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搁浅资产也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搁浅资产的起源和成因出发,系统梳理搁浅资产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从公司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全球经济风险四个层面详细阐释资产搁浅风险的形成机理和经济后果,继而对搁浅资产评估的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碳普惠城市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金融支持碳普惠城市建设的作用、机遇以及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并提出完善碳普惠制度建设、夯实碳普惠制基础设施、构建创新性金融支持体系、借鉴国际经验提高碳普惠国际影响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国家战略目标驱动下,中国正式踏入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的转型路径,意味着科技创新、能源战略、产业政策及经济结构迎来全新变局。随着ESG理念在国家金融市场的普及,我国开始从探索阶段转向加大ESG理念在金融市场的应用,作为国内金融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业银行应借助ESG理念推动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探讨“双碳”背景下ESG理念在商业银行体系的实践,本文对国内商业银行的ESG治理体系进行归纳,同时分析论述践行ESG理念对银行业的机遇,并对未来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国际社会为加强气候治理进行气候谈判努力,于1992年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由此搭建了第一个全球性的气候治理合作框架。虽然该气候治理合作框架确定了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但各国的气候规制并没有基于该原则对等地展开,发达国家依靠先发的绿色结构性优势建立绿色壁垒,使其气候规制具有鲜明的单边特征(周亚敏,2022年)。  相似文献   

13.
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微观主体。推动中小企业稳健经营和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应有之义。本文分析了“双碳”目标对现货产业变革、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中小企业产生的影响,梳理研究了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现状与方式。研究发现,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资金及产品个性化等原因无法直接参与期货市场。参与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交易可以满足中小企业风险管理需求,助力中小企业平稳实现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14.
马江波 《财会学习》2022,(24):119-12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愈加突出,因此,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国家从发展的实际出发,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不仅是我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对我国未来应对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立足于当前我国“双碳”目标的具体状况,对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征收碳税的认识、碳税征收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有效解决策略这三个部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碳排放权质押是一种新型的绿色信贷模式,该模式已在多地成功落地,但也可能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采取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重点对碳排放权质押的质权效力风险和质权实现风险展开探讨。质权效力风险包括碳排放权法律性质的不确定性,以及碳排放权质押融资在设立、公示方式上的制度缺失;质权实现风险则表现在碳排放权价值减损、碳排放权重复质押和质权实现方式不足方面。对此,从制度设计上,应基于碳排放权的私权本质和权能构成,明确碳排放权作为独立的准物权类型,并将其纳入质权客体的范围,以消解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的合规困境。同时,从统一质押登记平台和强化质权实现途径两个维度,构建碳排放权质押融资法律制度,为推动我国碳金融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碳定价机制是有效的市场化减排工具,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发展迅速。本文分析了碳定价机制的概念类型、作用机理、定价方法、影响因素、实践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1+3+4+5”的中国碳定价体系建设初步构想,即实现“1”个核心目标,支撑“双碳”目标实现;协同“3”个运行机制,即价格发现、传导和调节机制;突出“4”个功能导向,即产业结构调整、绿色投资引导、低碳创新激励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统筹好“5”大关键要素,即工具类型、覆盖范围、定价方法、监测报告、运行监管。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建议立足国情,形成以配额定价、项目减排量定价、碳普惠定价为主体,以生产者绿色积分、低碳产品溢价、内部碳定价为补充,以跨国家跨区域联动定价机制、资源环境要素协同定价机制为探索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碳定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承载数字化转型的“基石”——数据中心建设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高能耗。随着我国宣布“双碳”目标,金融业数据中心也迎来了新一轮挑战——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具有高算力、高技术、高安全、高能效等特征的下一代数据中心。文章根据数据中心发展的新趋势,结合金融行业实际,分析当前金融业数据中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未来建设“低碳”“零碳”“负碳”数据中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与发展,相应地衍生出各种与碳排放有关的金融需求。碳排放大国的低碳金融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各国政府及金融机构争先参与碳市场交易。本文从我国碳金融产品的发展现状出发,对碳金融产品开发从供、需两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应加快实施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加大对碳资产工具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创新碳金融产品、完善专业化的碳金融组织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实现减碳、低碳、零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下简称“碳市场”)与碳税成为当前各国借助市场机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手段。相较于碳税,我国碳市场较早开始建设,但就国内实际情况来看,仅靠单一的碳减排机制难以实现气候雄心。因此,本文首先对碳市场和碳税的理论机制、实施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政策各具优势,且两者互补性和合作性大于竞争性;其次结合碳定价的国际实践进一步研究,发现碳市场和碳税政策混合使用是更高减排效率、更低减排成本、更公平和可持续的减排模式;最后基于覆盖范围联动、价格机制联动、监管机制联动,并借鉴国际碳市场和碳税协调联动经验,提出我国碳市场和碳税协调发展的设计思路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魏吉华  肖青 《财政监督》2022,(16):87-92
面对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现状,我国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目标,并基于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本文审视我国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财政政策优化路径,以期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