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态产业链是矿区生态经济系统的骨架,是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是决定整个矿区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作为同煤集团"十二五"规划中五大循环经济园区之一的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尤为重要。本文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分析了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优势与可行性,探讨了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原则和程序,在此基础上构建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并进一步提出矿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已成为调节经济活动外部性、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经济手段.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突出、边界明确、法规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其它类型的禁止开发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研究,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外部性、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并进一步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七大机制.  相似文献   

3.
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系统研究了煤炭矿区复合生态系统的涵义、组成结构、功能、特征及生态管理目标,论述了煤炭矿区复合生态系统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的耦合机理,分析了复合生态系统内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交换机制;煤炭矿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包括矿区地面塌陷和土地压占、水资源污染和水系破坏、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废渣污染;为此,应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维持性策略、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葛敏  许长新 《经济问题》2007,(9):103-106
借鉴生态系统的有关理论,提出了金融产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概念,界定了其时空、技术和社会经济内涵,分析了其演化的客观性、整体性和动态稳定性特征.重点分析了金融产业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的控制因素:经济金融资源承载力、产业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系统生态弹性力.认为金融产业生态系统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考虑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5.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的生态群落理论对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从技术创新系统的生态特点出发,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分析系统模型中技术的遗传、衍生和变异等演化模式及对应的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三种创新方式,探讨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提出了创新系统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借鉴生态系统理论研究技术进步生态系统问题,从内生态、外生态以及内外生态融合3个维度构建技术进步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天津市产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不断完善天津市产业技术进步生态系统的建议,以期不断优化天津市技术进步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由生态学视角,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框架的构建"而展开其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架构其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体系,及提出"创新生态理论体系"的研究框架及内容。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探索和实践,在生态城市研究及生态建设规划等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距建立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本文在论述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天津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应将生态城市作为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目标之一,把推行循环经济作为建设理想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关系到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与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针对三种生态产业链系统运营模式分析其稳定性;讨论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立生态产业链系统的可行性;提出了提高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策略与建议。本研究可对改善东部煤电化基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对于生态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通过分析中国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的特性、功能及构成要素,明晰构建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支撑,从节能企业间链式耦合、创新生态系统要素间网式耦合及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空间耦合3个方面,阐述了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机理,并强调了节能信息资源利用在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中的重要性,提出了通过构建节能信息服务平台支撑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运行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术层面和实践层面对科技园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认识不清晰、不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军民融合发展效率。通过梳理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服务链相关概念,界定创新链概念,提出由“五链”融合形成的网络化创新链结构。进一步分析基于创新链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本质内涵和表现形式,提炼出创新链驱动的科技园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开展模式,分析其运行机理和表现形式,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扩展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为科技园区发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难度不断加大,需要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引领创新团队去实现创新目标。在分析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人力资本分层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其人力资本存在的特征,提出作为高新技术的发明者、创新价值的实现者和持续创新的反哺者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人力资本创新效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4—2017年我国29个省份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效率与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PVAR2模型,研究分析工业企业两者耦合协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工业企业生态效率评价值整体高于科技创新综合评价值,且两者综合评价值和两者耦合协调度呈不断增长及东部>中部>西部态势;企业规模、能源结构、研发资金投入和环境规制对各地区工业企业生态效率和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都会产生影响,并且随着滞后期数增加,对耦合协调度影响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4.
基于循环农业视角下的生态产业链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生态产业链是循环农业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价值增值的内在需求.文章提出了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基本原则及具体方法,并提出了在发展循环农业、构建生态产业链过程中应加快技术创新、加强宣传和提供资金保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讨论了在我国推行生态保险的可行性。首先解释了生态保险的概念、适用范围及其分类;接着用图示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成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兼顾总经济效益和总生态效益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估公式,简述了生态经济风险管理,评介了几种生态经济危险评估的方法;最后概括了推行生态保险的其他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前,协同创新已成为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然而技术创新活动前期投入大,后期产出成果不确定等,导致其面临巨大风险。如何准确度量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协同创新风险,对于项目研发决策和实施中的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对现有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度量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套针对产业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风险度量方法体系。首先,针对产业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特点,构建风险度量指标体系;然后,将非线性规划组合赋权与物元可拓理论方法相结合,构建基于组合赋权的物元可拓模型,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风险进行建模度量;最后,运用该方法体系对大连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学者基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视角,对产业演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由此,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演化三者关系出发,对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关系、制度创新与产业演化关系、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以及三者的协同演化关系四个方面的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分析了不同主导模式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协同演化机理,并提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产业演化相关理论研究以及我国企业创新决策、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碳交易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市场化工具,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能够反映碳交易实施状况,是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从碳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切入,基于2008—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交易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并考察异质性技术创新模式的传导路径。结果表明,提高碳交易价格和扩大市场规模均能显著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碳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能够推动自主创新、减少技术改造投入,进而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技术引进并非有效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对技术改造存在挤出效应。研究结论对完善碳交易制度顶层设计、精准制定技术创新配套政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自动控制的黑龙江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无论是政府还是理论界都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种种问题,但目前黑龙江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自动调节黑龙江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文章借鉴自适应控制理论的思想,提出黑龙江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它能根据人类活动的影响及自身的变化自动调节其稳定性,以达到整个黑龙江区域生态体系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祁连山区的肃南县为实验基础,通过对山地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草原管理,牲畜繁育和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山地草原畜牧业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将山地草原的生态保护与农户的经济增长兼容起来,从而成为山地草原畜牧业的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