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鹿寨磷石膏、风化泥岩和土工合成材料经酸性磷石膏水浸泡后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设计部门提出的渣场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技术论证,得出了若干有意义的结论和建议,为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磷石膏渣坝的稳定问题,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参数研究,通过编制相应的Python脚本文件,在ABAQUS中实现了自动强度折减法,并以此计算了某磷石膏渣坝渗流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根据渗流场的分布提出在初期坝上游以及磷石膏下游的底部设置排渗棱体。计算结果表明该处理措施能大幅降低浸润线,并提高边坡稳定性能,且该排防体系的布置造价较低,具有实际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鹿寨磷石膏、风化泥岩和土工合成材料经酸性磷石膏渣浆水浸泡后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设计部门提出的渣场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技术论证,得出了若干有意义的结论和建议,为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魏凯 《给水排水》2020,46(7):87-90
磷石膏渣场渗滤液同时含有磷和氨氮,且磷含量远大于氨氮。采用磷酸氨镁沉淀法和化学法为主体工艺去除污水中氨氮和磷,二级沉淀后出水经氨吹脱塔和絮凝沉淀池进一步处理。运行结果表明,处理后出水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化学药剂费用为7.56元/m~3。  相似文献   

5.
磷渣掺合料对水泥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冷发光 《四川水力发电》2001,20(4):75-77,84
为推动磷渣的开发应用,进行了磷渣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一系列试验研究,并分析了其影响机理。试验证明:磷渣是一种优良的混凝土掺合料。  相似文献   

6.
采用宏观结合微观手段探讨了磷渣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变形性能、热学性能、耐久性能,并与粉煤灰混凝土的各种性能相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磷渣作掺和料可以提高混凝土后期强度及极限拉伸值,降低混凝土水化温升.采用磷渣作掺和料有利于水工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  相似文献   

7.
通过添加生石灰可以改良疏浚泥的物理力学性质,实现资源化利用。但是单独采用生石灰改 良疏浚泥处理成本较高,而且会产生高碱性问题。通过添加磷石膏以达到减少生石灰用量,提高处理效 果,降低碱性的目的。采用了击实试验、直剪试验以及酸碱测试试验研究了添加磷石膏后改良疏浚泥的 密实性、抗剪强度以及pH值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的磷石膏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钙矾石 能够充填疏浚泥中的孔隙,提高土体的密实性;当磷石膏在一定添加比例条件下,能够提高粘聚力和内 摩擦角,但是过多的添加量也会造成粘聚力下降;磷石膏能够降低改良疏浚泥的碱性,但是需要达到一 定的比例才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聚脲对磷石膏力学性能的影响,共设计制作了55个棱柱体试块,其中27个为普通磷石膏试块,27个为聚脲约束磷石膏试块。通过受压性能试验,分析了典型试块的破坏过程,总结了试块的破坏模式;并对各类试块的荷载-变形曲线、承载力、耗能能力等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建立了聚脲约束磷石膏的约束模型及破坏准则。研究结果表明:聚脲约束磷石膏在破坏模式上与磷石膏试块基本相同,均可分为压缩破坏、受拉破坏及压溃破坏三类。聚脲涂层的应用可有效地降低磷石膏在受压时的破损程度,改善了材料的变形性能。在试块纤维含量较小的情况下,聚脲的约束作用可显著地提升磷石膏的承载力及耗能能力;但当试块的纤维含量较高时,磷石膏受压膨胀受到了纤维的有效制约,故外围聚脲涂层的约束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约束效果不明显。此外,基于Mander约束理论及Drucker-Prager准则分别建立了聚脲约束磷石膏的约束模型及破坏准则,可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磷渣粉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和形貌特征,以及磷渣粉和粉煤灰作为掺和料对胶凝材料及水工混凝土性能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掺磷渣粉的混凝土绝热温升显著降低,混凝土拌和物有一定程度的缓凝,有利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温控和防裂;磷渣粉可提高混凝土后期强度增长率和极限拉伸值,对混凝土的抗渗、抗冻性能无不利影响;磷渣粉可部分或全部替代粉煤灰在水工混凝土中大量应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官地水电站原材料,研究了磷渣掺合料碾压混凝土性能,并将其与粉煤灰碾压混凝土相比较,同时探讨了磷渣掺量对碾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相比于粉煤灰混凝土,磷渣混凝土后期强度、极限拉伸值较高,抗冻及抗渗性能较好,但早期强度过低,干缩值偏大,自生体积变形收缩值较大;同时,磷渣掺量对混凝土性能有明显影响,适宜的掺量能充分利用磷渣后期活性,提高混凝土性能。  相似文献   

11.
对贵州省的粉煤灰、磷矿渣、锰硅渣等材料的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在水工混凝土中的应用进行了部分试验研究、分析、总结,提出了粉煤灰、磷矿渣、锰硅渣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今后要进一步重视其在水工混凝土中的推广应用,以达到变废为宝、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进行磷渣抑制集料ASR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磷渣可以抑制集料的ASR膨胀,其抑制效果随着磷渣掺量的增加而提高,复掺粉煤灰可以提高磷渣抑制ASR的抑制率。认为从磷渣抑制ASR的能力、抑制ASR膨胀的程度以及抑制ASR膨胀的工程安全性等3个方面可以对掺磷渣抑制ASR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对磷渣抑制ASR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掺40%的磷渣可以有效地抑制活性集料ASR的膨胀。  相似文献   

13.
摆纪磷石膏渣场实施回采、再选工艺,既充分利用了磷石膏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解决了再生产面临渣场库容不足的难题,为摆纪磷石膏渣场的运行探索出了新途径。为解决磷石膏回采过程中坝体的安全性问题,对摆纪磷石膏渣场回采边坡进行了渗流计算,并利用计算结果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磷石膏渣场现状边坡在正常运行的工况下是安全的,初期回采和后期回采方案中确定回采开挖深度的磷石膏堆体边坡不会发生渗透变形破坏,安全稳定系数满足规范要求。进一步验证了摆纪磷石膏渣场回采技术的可行性,为工程实施提供了依据。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4.
对磷渣粉的化学成分、微观性能及磷渣粉作为掺和料对沙沱水电站大坝碾压混凝土的力学、热学、变形、耐久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掺粉煤灰的混凝土相比,掺磷渣粉的混凝土的早期强度相当或略低,后期强度增长率高,极限拉伸值略高,干缩率、自生体积变形略高;磷渣粉对混凝土的抗渗、抗冻性能无不利影响;复掺粉煤灰和磷渣粉的混凝土性能优于单掺磷渣粉的混凝土.本文研究成果在沙沱水电站大坝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5.
谢莎莎  董芸  陈霞 《人民长江》2011,42(5):86-88
研究了掺粉煤灰、磷渣对混凝土力学性能、耐久性和变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极限拉伸值均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降低;用磷渣等量替代粉煤灰后,混凝土强度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基本相当或略高,极限拉伸值增加较多,干缩也略有增加;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粉煤灰或磷渣均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抗冻性。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磷石膏内置模空心楼盖的静力特性,以肋梁是否加腋为研究参数,设计制作了2个全尺寸空心楼盖试验模型。通过对试验楼盖进行竖向分级加载,分析了楼盖挠度、钢筋应变随加载的变化情况,对比了肋梁加腋对楼盖静力性能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空心楼盖进行数值模拟,详细地研究了钢筋应力、裂缝的发展变化过程,并对空心截面构造的剪力滞后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肋梁加腋构造可降低空心楼盖跨中挠度,提升楼盖整体刚度,并且钢筋应变相对更小;空心楼盖受载时,首先在边梁跨中出现弯曲裂缝,楼盖应力重分布,随后板跨中区域开裂,并随着加载的继续,裂缝区域进一步扩大。此外,肋梁加腋构造可降低截面应力变化幅度,减轻应力滞后效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开展了磷渣粉在商品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在综合考虑商品混凝土性能要求、磷渣粉性能特点和配合比经济可行性后,采用了磷渣粉等量替代部分水泥而不改变配合比其他参数的方案,结果表明:在已掺加18%~20%磨细灰的C30和C35混凝土中可分别再掺入30~70 kg/m3和40~80 kg/m3磷渣粉,其性能仍...  相似文献   

19.
掺磷渣粉全级配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掺磷渣粉全级配混凝土的力学、变形及抗渗性能,并与湿筛混凝土进行对比,期望为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结论表明:全级配与湿筛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差别不大,全级配混凝土的轴拉强度约为湿筛试件的60%~73%;全级配混凝土的轴拉强度小于劈拉强度。全级配混凝土的抗压弹模比湿筛小试件高,大骨料的存在对泊松比影响不大,受影响最大的是极限拉伸性能。全级配及湿筛混凝土试件的28 d抗渗等级都达到W10,但前者更能真实地反映大体积混凝土的抗渗性。  相似文献   

20.
磷渣对水泥混凝土强度性能影响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磷渣掺量、细度和水胶比对磷渣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磷渣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磷渣 掺和料具有良好的强度效应,是一种优良的混凝土掺和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