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环境问题是制约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江苏作为中国东部地区发达的省份之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生态环保发展机制,突破制约发展的环境"瓶颈",对于促进江苏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 一体的经济。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加剧,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变得日益紧迫。那么,如何发展我国循环经济?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会计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反映和监督的对象和内容也会随着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而产生重大变化;循环经济理论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中“末端治理”的思想和传统会计无生态环境现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提到议事日程。出现了一种以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的的全新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传统会计存在的局限性,提出煤炭企业开展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及建议,以推动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世界人口的增长与自然资源的稀缺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但是直到自然环境的恶化威胁到人类生存开始,经济学家才从环境的角度,重新全面的地,慎重思考人类社会进程中的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应该将环境也作为一种资本,即环境资本,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范畴."环境资本"这一说法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使用: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歇尔曾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指出环境资本这一概念.其中对资本的定义中利夫教授用湖泊和河流这样的环境资本来类比股票和现金流.如今,环境资本这一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及环境学者所认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本文试图通过经济学方法分析环境改善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辛志伟 《环境经济》2005,(12):45-48
天津是一个资源紧缺型城市,也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要实现天津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这个模式就是节约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环境信息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循环经济与环境信息的主要特点,分析了环境信息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作用杌理,提出了环境信息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浙江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林  谭晶荣 《生产力研究》2007,(13):72-73,93
资源与环境约束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资源约束主要表现为能源的供需缺口不断增大;环境约束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水、大气都受到严重的污染。本研究结果显示,1995年之后,浙江环境污染超过东部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对于浙江省来说,发展循环经济更具迫切性,发展循环经济是浙江经济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的实施,促进了现代财务理论的深刻变化。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现代财务理论需要充实新的理论内容,展开新的研究视角,进行新的理论创新。鉴于此,主要阐述了研究环境资本与循环经济下可持续发展财务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传统财务学困境的基本问题,探讨了以环境资本理念推动循环经济下现代财务学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芳 《生产力研究》2005,(6):111-113
从20世纪90年代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已刻不容缓。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本文针对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阐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希望对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流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冉净斐 《生产力研究》2005,(3):21-22,62
文章运用菲德模型,采用1980年 ̄2001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流通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和外溢效应贡献进行经济计量测算,结果证实了流通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相关关系,但是流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是通过增加劳动力的就业来实现的,而且流通的边际生产力低于非流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瓶颈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经济研究》2007,42(6):142-153
本文试图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解析古典经济学关于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增长的传统,并揭示克服资源瓶颈的可能途径。文章首先扩展新古典索洛模型,证明在特定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固定禀赋最终将使经济增长停滞。然后分别探讨了解决资源瓶颈的两种机制。其一是产业转移,即开放条件下,厂商为摆脱本地资源瓶颈,通过向外地转移资本和劳动以利用该地的自然资源,从而带动了该后起地区的经济增长。其二是技术进步,即在封闭条件下,厂商将把一部分产出投入于研发活动,不断开发出自然资源增进型技术,从而推动本地区的又一波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13.
流通速度与经济增长--对索洛经济增长解释框架的扩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费雪方程式的一般化抽象,将经济增长与流通速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得到了流通方程式.根据流通方程式,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于各自存量与流通速度的乘积.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一系列数学变换,对索洛经济增长解释框架进行了扩展,得到了新的经济增长决定函数.该决定函数提示了流通速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在要素增长率特别是技术进步存量增长率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取决于社会流通速度的增长率.本文还依据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经济学理论,进一步分析了流通速度增长率的构成,认为制度环境状况、交通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社会交易总量和信息技术状况是流通速度增长率的最终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瓶颈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呈现出流转面积大、比例高、流转形式多样与多元化等特点,制约中国土地使用权规范流转的瓶颈是农民的权益保证和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不健全.因此,应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建设、健全土地交易服务机制、完善合同管理和各种配套法律法规,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成长期划分及其障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与挑战。企业必须正确认识新经济体制下成长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正确把握企业在这个时期内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每个发展阶段遇到的障碍,这是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锦良  宋国宇 《技术经济》2011,30(11):45-51
利用1978—200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通过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并利用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我国不同省市的流通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区域流通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流通产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弱于其对东、西部地区的贡献。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在天津、湖南、贵州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误差修正机制显著发生,其流通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和短期的因果关系;在海南和重庆,误差修正机制发生,但两者仅存在长期因果关系;在北京、山西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误差修正机制的作用较弱,两者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不明显,但短期因果关系显著;在辽宁、江苏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误差修正机制尚未发生,两者间不存在长期因果关系,仅存在短期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制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瓶颈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其继续发展壮大。文章通过分析制约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入手,从明确其法律地位、资金保障、制度建设以及政府政策促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朱磊  关晓月 《现代财经》2007,27(12):78-81
通过对津京沪农业的横向比较与自身农业的纵向比较,天津农业经济结构、农民文化程度、农民收入及农村基础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通过实行惠农政策,改善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支持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坚持科技富农,推进乡镇企业产业化.最终实现科技化、产业化和生态化的都市农业。  相似文献   

20.
In 2020, China proposed a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centered on domestic circulation with a "dual circulation" model in which domestic circ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promote each other. This new paradigm reflect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development trend that saw its share of exports in the GDP declining steadily since 2006. However, the new paradigm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China should change its past policy of fully utiliz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 resour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ause of large economies of scale in modern manufacturing sector, China should continue to make full use of international mark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