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2004年年底,《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饶有趣味的报道:一名叫佩姬·斯梅德利的美国妇女决定用一种几乎拿大多数美国人无法想象的方式来庆祝圣诞节——不昀买中国制造的产品怍礼物。最后,经过千辛万苦,地终于为孩子买到了美国制造的长统靴和咖啡机。她的体会是:“任何一件商品,有80%都是中国制造的。”  相似文献   

2.
也许你还记得那本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2004年圣诞节,美国人萨拉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有25件.她想试试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生存下去?试验最终变成了冒险."不靠中国产品过日子,太难了,至少,不懈地坚持下去太难了.我一次次地怀念抵制的日子,可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勇气再来一次."她在序言中写道.  相似文献   

3.
特别推荐     
何帆 《中国企业家》2007,(23):168-168
这一切都是从美国一个家庭主妇、也可以说是"绝望的主妇"的异想天开开始的。圣诞节刚过两天,住在圣路易斯安那州的萨拉在清理圣诞礼品的时候,忽然发现,"中国制造"的货物正在源源不断地侵入普通的美国人的家庭:中国的玩具、中国的袜子、中国的DVD。萨拉是当记者的,她产生了一个好奇的想法:如果过  相似文献   

4.
虞立琪 《中国企业家》2010,(11):165-165
2005年1月1日,家住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记者莎丽·邦加妮决定:她和家人将在一年内不使用"中国制造"。一年后,邦加妮将这段经历写成一本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她的结论是:美国人完全无法摆脱"中国制造","中国原来已经渗透到我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5.
美国人萨拉·邦焦尔尼的《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从2007年底以来卖得非常火爆。书中描述了美国没有“中国制造”的烦恼。美国女记者尝试离开中国制造这一年的经历让她重新审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中国中小企业》2008,(2):83-83
普通的美国家庭,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样的联系?这个话题令人好奇。翻看着《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浮现在眼前:萨拉·邦焦尔尼和她的丈夫,以及两个可爱的孩子,随着一个个小故事走近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7.
魏雅华 《企业研究》2012,(15):10-13
如果不是从加入wto的第一天起,"中国制造"便遭遇了来自美国、欧盟和世界多国的"反倾销"的前堵后截,疯狂剿杀,也许今天的"中国制造"不会如此强大,如此地不可战胜。尽管直到今天,"中国制造"依旧官司缠身,可中国外贸依旧为"中国制造"所创的顺差偏大而烦恼,让美国人在"中国制造"的顺差面前依旧充满了挫败感。美国人绝不会想到,正是美国的种种贸易壁垒造就了这个齐天大圣。  相似文献   

8.
美国买房记     
赵芃  谢驭飞 《中国企业家》2013,(15):108-112
我们为什么要远离父母之邦?我们何时才能不再焦虑?数月前发生的一笔房产交易至今仍在美国广为流传。一位中国女富豪花费650万美元在纽约第五大道买下了一套豪华公寓,房产经纪人问她:"女士,我能问一下是你自己住吗?"富豪答:"不,是我女儿住,她以后会上纽约大学或哥伦比亚大学。""你的女儿多大?""两岁。"房产经纪人目瞪口呆。中国人已经掀起一股到美国买房置业的巨流,虽然这些买家未必都像这位  相似文献   

9.
<正>2007年,萨拉·邦乔尼(Sara Bongiorni)写了一本书,书名是《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描述自己与家人如何艰难地寻找"非中国制造"的商品。她说,"经过一年没有‘中国’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生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相似文献   

10.
去年,我到美国探望妹妹.妹妹刚生了一个宝贝,我打算买一件礼物送给她.在商场我看中了一个可折叠的婴儿床,由于妹妹家非常小,这款可折叠婴儿床正好适合她.销售员热情地介绍了这款产品,并且现场为我演示了如何折叠婴儿床.等我付完款,销售员指着婴儿床说明书提醒我说:"请注意这一条--您在折叠床的时候一定要留意床上是否有您的孩子,如果孩子在床上,请一定将他抱走再折叠."  相似文献   

11.
克劳迪娅是一位律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有一天她感到自己快要"崩溃"了.那天晚上,当她正在为第二天的出差做准备的时候,她的丈夫走过来对她说:"为什么不现在就走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天?你不是想一天241小时都工作吗?"听到这话,克劳迪娅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失声痛哭起来.  相似文献   

12.
2009商界木兰     
"工业女王":不疯魔,不成活 "欲望都市"商业版的第一女主角出现了. 17年间.她带领格力空调连续12年稳坐中国空调业头把交椅(2008年销售额370多亿元),留下了很多市场营销、行业征战的个人传奇.在"中国制造"需要升级的严峻背景下.她还试图擎起自主创新的大旗,摸索出一条真正的国际化之路.  相似文献   

13.
舍本逐末,不过是温州风暴的导火索,空心化理论更可能只是为了掩盖不合理的宏观结构。3月26日,一个名为美国制造业联盟(AAM)的团体,高调发起全美范围的"购买美国"运动,叫嚣"封杀中国",将"中国制造"拒之门外。近期美国频频出招、给中美贸易制造麻  相似文献   

14.
老干妈陶华碧告诉我们,有一种方式,可以把事情做成:踏踏实实做企业,一分税钱不偷,一点把柄不留,底气十足地跟他们干架!论实力,她丈夫早逝,还带着两个孩子四处打工,压根没什么实力;论机会,她做的是麻辣酱,属于传统产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论学历,她没有上过学,更谈不上读大学甚至"留洋"。而她却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创造这个"神话"的妇女,叫陶华碧,她让"老干妈麻辣酱"名闻四海。从不打广告,老干妈为什么火遍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关于"中国制造"的话题倍受关注.一时间,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将再现当年"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辉煌的说法不时见诸媒体.然而,就在中国制造的商品占领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面对美国贸易法337条款,引发了中国制造业对中国信用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读书     
特别推荐《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作者:萨拉·邦焦尔尼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12月推荐理由:作者是位获奖记者,她纪录了一家人在一年中拒绝中国制造的动人趣事。为中国给世界消费者带来的巨大受益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幅清晰的图画,并从小人物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做了精彩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生财之道     
杜尔斯靠果汁牙膏发家 美国牙科医生明娜·杜尔斯女士留意到美国不少儿童不喜欢刷牙。经过调查,她找出了孩子怕刷牙的症结,就是牙膏味不好受。她想,只要把牙膏改良一下,使孩子使用时感到舒服,他们便会喜欢刷牙。于是,她把牙膏中所含的薄荷量减低,加进一点糖浆、果汁,生产出一种果汁牙膏。这种果汁牙膏投放市场后,果然受到少年儿童的热烈欢迎,销路非常好,她很快就成为了果汁牙膏大王。  相似文献   

18.
2004年4月的一天傍晚,美国总统小布什的电话响了。电话是小布什的母亲芭芭拉·布什打来的。芭芭拉·布什的腿疾又犯了,正在德克萨斯州的医院里接受治疗。但是芭芭拉·布什的心情好像还不错,她爽朗地说着:"没事,一点小毛病,过几天就好了。你别担心我,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刚挂上母亲的电话,小布什的手机又响了,这回  相似文献   

19.
<正>20年前,我有一位领导,她的女儿在加拿大定居,她去探亲的时候带着三岁的外孙女在公园里玩耍,活泼的孩子弄得满身泥土。她一边拍打孩子一边责备,孩子哭了,恰被巡警看到了全过程。巡警将她带到警察局,"罪名"是"虐婴",费了很大的周折,直到孩子的父母出面才算了结。  相似文献   

20.
一件标价110美元的"中国制造"电子产品出口到美国,按照传统国际贸易统计方法,中国对美国产生了110美元顺差.面对这样的"顺差",想必许多国人会为赚到美国人的钱而内心欢喜.但换一种算法,这种欢喜就会瞬间转忧.经合组织与世贸组织现在都采用了一种新的统计方法——附加值贸易测算法,以此方法算,由于那件110美元产品的主要零部件都是从韩国进口,价值大约100美元,这样以来,该电子产品对美顺差大部分归属于韩国,而中国仅占10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