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鲫鱼"大红鳃"病的发生时间一般在每年5-7月,水温20-27℃之间,主要在250g/尾的鱼种上发生。其主要是由营养性烂鳃、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出血症及应激等引起的并发症。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鲫鱼摄食量也无明显减少。一、发病中后期的具体症状发病中后期,病鱼停止摄食,大量死亡。病鱼鳃部可见水肿、出血呈鲜红色(正常鱼鳃呈现暗红色),所以被称之为"大红鳃"病。此病发病猛、传染快、致死率高。病鱼停留在距离水面5-10cm深  相似文献   

2.
<正>每年4-6月,很多池塘出现持续死亡二龄草鱼鱼种的情况,死亡的草鱼鱼种大多在50-250g。经过我们实地调查,病鱼通常有以下症状:1.多数死鱼鳃部肿胀,黏液较多,有烂鳃现象,有的鳃部附有大量淤泥,鳃丝多呈暗红色,有的病鱼鳃部失血,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 二、鱼类蠕虫病 1、指环虫病 是一种由蠕虫中的单殖吸虫类引起的疾病,危害各种淡水鱼类,寄生于鱼鳃、鳍和体表,大量寄生时引起死亡。 症状识别发病初期鱼体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张开。翻鳃金鱼可看见鳃上有乳白色虫体,鳃丝暗灰  相似文献   

4.
正四、暴发性病毒传染病1.病原体:现发现主要由两种彩虹病毒感染所引起。大型球状彩虹病毒(ISKNV),依症状亦称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鳜蛙彩虹病毒(MRV)。2.病毒病症状特点:病鱼口腔周围、鳃盖、鳍条基部和尾柄处充血,有的病鱼眼球突出或有蛀鳍现象;大部分病鱼鳃、肝脏发白,内脏器官充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鲟鱼集约化养殖的提高,伴随而来是病害的上升,病害严重危害着养殖户的经济收益,不利鲟鱼养殖业的繁殖。下面为大家带来鲟鱼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些疾病以及防治方法。败血病败血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这种病菌在自然水体中广泛分布,所以此病是鲟鱼养殖过程中极为常见的病害。发病时病鱼行动缓慢,摄食量减弱,腹部、口腔、鳍部等体表部位出血,肛门红肿发炎,鱼鳃颜色较淡,将病鱼解剖后发现肝脏肿大,肠胃发  相似文献   

6.
<正> 1.肉眼鉴别诊断 1.1隐鞭虫病:为鳃隐鞭虫或颤动隐鞭虫寄生于鱼鳃。临床可见病鱼体黑、鳃丝鲜红、含有多量灰白色粘液,鳃不腐烂。有的病虫寄生于体表,可见病鱼身体瘦弱,无其它明显症状。  相似文献   

7.
水库网箱养殖草鱼常见病害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出血病1、病原:呼肠孤病毒。2、症状:"红肌肉型",病鱼以肌肉出血为主而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红鳍红鳃盖型",病鱼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和出血;"肠炎型",病鱼以肠道充血、出血为主,并常伴随松鳞、肌肉充血。  相似文献   

8.
<正> 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及肠炎病统称为草鱼四大病,是草鱼的多发病,尤以病毒性出血病危害最为严重。 一、病毒性出血病 1.症状(1)红肌肉型:病鱼体色发黑或暗红,无明显出血症状;呈点状或块状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紫红色;鳃多粘液,鳃组织为  相似文献   

9.
<正>一、出血病1、病原:呼肠孤病毒。2、症状:"红肌肉型",病鱼以肌肉出血为主而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红鳍红鳃盖型",病鱼以体表出血为主,  相似文献   

10.
<正> 四、甲壳动物病 1、中华鳋病 症状识别 轻度感染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则病鱼呼吸困难,焦燥不安,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叶常露出水面,群众称之为“翘尾巴病”,最后消瘦、窒息而死。病鱼鳃上粘液很多,鳃丝末端膨大成棒槌状,苍白而无血色,膨大处上面则淤血或有出血点。  相似文献   

11.
<正>甲鱼鳃腺炎病是一种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有效治疗难的灾害性疾病。此病始发时,死亡的个体数量少,多伴有腐皮、穿孔、瘦弱等明显症状,并常与水质恶化、急性肠胃炎、强烈的应激反应并发,极易  相似文献   

12.
<正>据悉,用大青叶20mg/L、板蓝根40mg/L水煎剂全池均匀泼洒,可有效防治甲鱼鳃腺炎病。病情严重的甲鱼注射复方大青叶和板蓝根注射液,剂量为2mL/kg甲鱼,每日2针,然后将其浸入60mg/L的大青  相似文献   

13.
<正>3.10酸污染中毒死鱼鱼的酸中毒是由于酸的阳离子与蛋白质结合、成为不溶性化合物,蛋白变性使组织器官失去功能而造成鱼死亡。另外酸性对于鱼有较强的剌激性,因此鱼鳃部黏液增加,则过多的粘液和沉淀的蛋白质覆盖于鱼鳃使鱼窒息死亡,有些难解离的弱酸,如次氯酸、鞣酸及其它一些有机酸,可能透过鱼体组织,影响血液  相似文献   

14.
<正> 去年秋末,江苏省邳州市土山镇魏园村金鱼养殖基地暴发了大规模鳃霉和肤霉病,笔者选用二氧化氯+氨苄青霉素治疗这二种病,收到了较好效果。现将该项技术介绍如下: 一、养殖池的条件 该基地占地面积150亩,养殖池为水泥池,池深0.4m,规格为4×4m,平时水深为0.20—0.25m,每2—3天换水一次。 二、病原和症状 金鱼鳃霉和肤霉病发生于2002年10月初,初起,病鱼身上出现小白点,并逐渐扩大,继而出现棉絮状菌丝,部分鱼鳃边缘残缺,鳃丝边缘出现白点,病鱼行动缓慢,不摄食,并出现大批死鱼,镜检为水霉菌感染。 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一、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3、4月份,随着气温和水温的不断上升,各种病原生物活动加强,容易使鱼类感染各种疾病,尤其是车轮虫、小瓜虫、锚头鳋等寄生虫病。寄生虫的大面积暴发,不仅对当前的养殖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造成鱼鳃部受损,体质下降,导致5-6月份烂鳃、出血等疾病高发,严重影响到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赤鳍病1.病原体:嗜水气单胞菌。2.症状:在病鳗的臀鳍、胸鳍、背鳍及基部表现出发红出血、肛门红肿等症状,严重时以腹部为中心的躯干表皮出血;解剖内脏可见肝脏肿大,严重时具点状出血,肠道充血发炎。3.防治方法: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用浓度为(0.2—0.3)×10~-6的有效氯,或浓度为3×10~-6呋喃唑酮  相似文献   

17.
<正> 作者已发现大口胭脂鱼可患打印病、赤皮病、烂鳃病、水霉病和出血病,其中以出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该病的症状为鱼体发黑;吻端、下颌、眼眶、鳃盖、鳃丝以及胸、腹、尾部和各鳍基部均出血,有的鱼侧线以下出血而侧线以上呈灰白粉状,还有的全身体表出血,但肌肉出血不明显;鳍末端腐烂呈“蛀鳍”;无腹水;肠内无食物或极少,肠粘膜出血,肛门红肿外突。常并发水毒或烂鳃等病。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赤皮病 赤皮病又叫皮瘟、擦皮瘟此病常发生于春末夏初,大多是因泥鳅的皮肤在捕捞或运输时受伤,细菌侵入皮肤所引起的鳅体表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尢其腹部和两侧最明显,呈块状治疗方法:①每平方米水面用0.2—0.4克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也可用挂篓方法治  相似文献   

19.
<正> 鱼类紫鳃病是近年来池塘和网箱养殖中出现的一种新鱼病,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常见,危害比较严重。鲤鱼、鲫鱼、草鱼、乌鳢、鲶鱼、鳗鱼等都有感染,病鱼症状表现为:鱼不吃食,在水中躁动不安、跳跃或拱池,把水搅浑并加剧缺氧浮头;目检病鱼,鱼鳃发紫、开裂;镜检,见鳃小片尖端有大量瘀血点。对  相似文献   

20.
正看头:孔雀的各种疾病在头部显示得最明显。如患盲肠肝炎(黑头病)、新城疫、禽流感、禽伤寒、急慢性禽霍乱、败血性支原体病和呼吸系统传染病等,常表现为冠发绀;患霍乱病时,因呼吸困难,喉部蓄积分泌物,拼命甩头,又称甩头瘟。所以把禽类的头称为禽病的报警器。看眼睛:禽眼结膜的色泽变化、出血和水肿见于眼结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