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克氏原螯虾俗称“龙虾”,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虾壳价值较高,深受国风外消费者的青睐,也是我国近几年来出口创汇的水产品之一。开展人工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塘口准备 相似文献
2.
3.
稻田饲养克氏原螯虾,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虾,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由于克氏原螯虾对水质和饲养场地的条件不高,我国许多地区都有稻田养鱼的传统,在养鱼效益下降的情况下,大力推广克氏原螯虾生态养殖技术,可有效利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稻田饲养克氏原螯虾可使稻田少施化肥、少喷农药,节约劳力,养虾的稻田一般可增加水稻产量5-10%,较高的增产14-24%,发展稻田养虾不仅不会影响水稻产量,还会促进水稻产,增收节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一项农村养殖方式。1、养… 相似文献
4.
稻田饲养克氏原螯虾,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虾,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由于克氏原螯虾对水质和饲养场地的条件不高,我国许多地区都有稻田养鱼的传统,在养鱼效益下降的情况下,大力推广克氏原螯虾生态养殖技术,可有效利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5.
6.
7.
<正>随着淡水小龙虾市场消费群体的增大、消费数量的急剧增加(只南京一市淡水小龙虾平均日消费量就达到100吨)、市场价格的火爆,对野生资源的捕捞强度越来越大,野生资源量越来越少,并且加工出口量也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有力地促使了淡水小龙虾养殖业的发展,2006年江苏养殖面积就达10万余亩,产值在8亿元左右,2007年养殖面积猛增到20余万亩,预计产值会突破10亿元。 相似文献
8.
正惠萍镇地理位于长江口北侧,启东市东南角,有15公里长江岸线,在二道堤与长江堤岸之间,水面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池塘养殖克氏原螯虾优势,全镇总水面3.7万亩,其中:克氏原螯虾池塘精养120亩,泯沟普养1.5万亩,近两年池塘亩产达到400kg,产值9200元,净利润5000元,效益大大高于泯沟养殖。现将我镇养殖克氏原螯虾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克氏螯虾健康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追求无公害、健康的水产品已成为时尚,未来的市场将是"无污染、健康"的市场。笔者连续多年在连江县龙泉养殖区 相似文献
10.
克氏原螯虾俗称“龙虾”,生命力极强。在池塘、稻田和一些荒滩、小坑塘等水体中都能生长。池塘养殖克氏原螯虾,容易管理,产量高,效益好。我们在本县洪蓝镇水产养殖场进行了二年的试验养殖,取得了一定的养殖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克氏原螯虾是底栖性甲壳动物,游泳能力差,常在水草间或水底爬行,因此,克氏原螯虾既可以单养,也可以与一些鱼类混养。鱼虾混养,不仅能充分利用水体,而且可以在不增投饲料,不影响鱼种生长的情况下,达到鱼、虾双丰收的目的,是一种很好的养殖方式。1、混养池的选择克氏原螯虾同鱼类混养通常在鱼种或亲鱼池内进行,池塘面积3-5亩为好。要求池底平坦,淤泥较少,靠近水源,进排水方便,环境安静,生态条件较好,能保持水深1-1.5m,池塘坡度比为1∶3,池塘四周有防逃设施。2、池塘清整宜采用对克氏原螯虾无危害的清塘药物进行清塘,如生石灰、漂白粉等,彻底杀… 相似文献
12.
池塘饲养克氏原螯虾,在粗放饲养的情况下,对水体水质和池塘条件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有水,水中有机质较多即可进行粗放饲养。但如果要充分利用水体,提高单位水体的虾产量,则要对池塘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辅以投喂饲料和日常管理,进行池塘精养。 相似文献
13.
<正>一、池塘条件小龙虾养殖塘口要求地势低洼,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土壤以粘土,壤土为好,达到水通、路通、电通的"三通"要求, 相似文献
14.
15.
16.
克氏原螯虾俗称淡水小龙虾,食性杂,适应性强,市场火爆,价格攀升,养殖前景广。近年来,湖南沅江市一些农户进行池塘和稻田养殖,取得较好效益。一般池塘养螫虾,每亩产量250公斤、利润2000元左右;稻田套养螯虾,每亩产量100公斤、利润500元左右。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南方广大的沿湖、沿江(河)地区,有许多低湖田、低洼田、冷浸田等;这些田一年只种一季中稻,每年9-10月水稻收割后就一直空闲到第二年6月。如将这些稻田与克氏原螯虾轮作,不仅水稻可增产5%~10%,而且每亩可以收获克氏原螯虾150~200公斤,产值超千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克氏原螯虾,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小龙虾或克氏螯虾,原产于北美洲,1918年由美国引进日本,1929年由日本移植到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该虾适应性强、食性广、繁殖力强、幼体成活率高、自然种群发展快,自然产量逐年增加,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9.
20.